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荀子的社会思想(三 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崇拜)

时间:2019/6/19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271430
  荀子的人性论必然导致对圣人或圣王政治的强调甚至崇拜,这是其人性思想的社会论意义。他说: “性善则去圣王,息礼义矣;性恶则与圣王,贵礼义矣。故隐栝之生,为枸木也;绳墨之起为不直也;立君上,明礼义,为性恶也。”(《 荀子·性恶》,以下只注篇名)如果不是人性恶,圣王就没有必要存在,礼义也就毫无用处。这就说明,性恶论是圣人统治论的思想基础。

  他明确说:“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然则礼义法度者,是圣人之所生也。”(《性恶》)“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故曰: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性伪合而天下治。” (《礼论》)他还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非相》)

  有论者说:“荀子提出‘圣人化性起伪’说。……荀子在这里所说的‘圣人’是指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并不是现实中的自然人。其实,‘圣人’无非是社会群体的化身。荀子不在人的自然属性中寻找政治制度的起源,而在人的社会属性中寻找政治制度的起源;不在先验的德性中寻找政治制度的起源,而在维系社会群体的需要中寻找政治制度的起源,这可以说是‘化性起伪’说中的合理内核。这种说法没有把政治制度的起源归结为神,避开了‘君权神授’的误区,体现了儒家人文主义精神;没有把政治制度归结为道德,避开了伦理主义的误区,从而使儒家政治哲学成为有实际指导作用的理论。”(宋志明:荀子的政治哲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我认为该论者的评论不够准确。荀子说的圣人只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并不是现实中的自然人吗?此说不能成立。他在“礼莫大于圣王”一句之后,接着说的就是“圣王有百,吾孰法之?” (《非相》),难道这数以百计的圣王都是他理想的人格,而不是现实的自然人吗?禹是荀子多次提到的圣人,难道禹也是理想的人格,而不是现实的“人”?

  该论者说,荀子的“圣人化性起伪”说没有把政治制度的起源归结为神,避开了“君权神授”的误区。我认为并非如此。荀子确实多次谈到,在人性方面,圣人、君子与凡人、小人是一样的。“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性恶》) “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矣。”(《荣辱》)这些议论好像将圣人、君子放到与凡人、小人同等的地位,深究起来,却不是这样的,而且可以看出荀子人性论自身的矛盾之处。

  既然圣人和小人的人性都是一样的,那么,圣人的人性也是恶的,也就是说,它本身不含有任何善端或萌芽。虽然圣人也有“知仁义法正之质”、“能仁义法正之具”,但这种“质”、“具”本身不可能产生善或善端,而须靠外部的力量将已经成形的“仁义法正”灌输进来而接受。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第一个创造礼义或仁义法正的是谁?换言之,它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如果这人不靠外力灌输,完全是自己创造的,那就只能说他的本性中就有礼义,就有善。而这一点,是荀子所定义的人无法做到的,也就是说,这个人就不是人,而是神。这恰恰是“把政治制度的起源归结为神”,并没有“避开君权神授的误区”。

  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只有另一种解释:这第一个发现礼义的人,是受到神的启示,由神赐给他关于礼义的思想。这同样是“君权神授”,同样是“把政治制度的起源归结为神”。

  如果荀子仍然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认为第一个创造礼义的圣人是自己发明的,并非神授,而且在在本性上与他人无异,那他就得承认,人的本性是善的或有善端,本身就含有礼义这样的东西。这样一来,他就等于放弃了自己关于人性的思想,而认同于孟子了。

  总而言之,无论怎样为荀子辩解,他的人性思想自身的矛盾,都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问题。而这一矛盾的症结,则在于他对于圣人或圣王统治的强调。

  该论者的评论也有一个矛盾:一方面他认为,荀子的“圣人化性起伪”说“避开了伦理主义的误区,没有把政治制度归结为道德”;另一方面他又说,荀子所说的“圣人”是指他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并不是现实中的自然人。理想人格难道不是道德的东西吗?由具有理想人格的圣人来创造礼义,建立社会,这难道不是“把政治制度归结为道德”吗?

  写于2006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