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论语》里有一段对话:“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颜渊》)这里的“彻”,是按照实际收成交十分之一的税;“二”是交百分之二十的税,比“彻”翻了一倍,而哀公仍嫌不足。到孟子生活的战国时代,这种增加人民赋税的情况愈演愈烈。孟子自己也说:“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尽心下》)他所倡导的君子是只征一道税,而当时的国君恐怕多半不是君子,税率往往在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而不顾人民的死活。据梁启超考证,春秋“作税亩”、“用田赋”,即在原国有土地的一重负担(以地力所产的一定比例课税)到二重负担(加上按土地本身即亩数课税)到三重负担(加上按照家口即力役课税)。(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p.58-59)
《孟子》中记载有周朝制定的官爵和俸禄的等级制度情况。“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 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万章下》)按此计算下来,大诸侯国国君的俸禄相当于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320倍;中等诸侯国君的俸禄是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240倍,小国国君的俸禄相当于一家农户全部收入的160倍。
孟子说:“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万章下》)现在的诸侯国君为了不让周朝的这些规矩妨害自己任意盘剥人民,将这些文献都毁掉了,因此他无法解说得更加详细。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些诸侯,他们实际所得,应该比上列周王室的规定多得多。孟子的仁政,是希望回到周王室的规定上去,不要盘剥人民太厉害了。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