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同样见解的论者还重新评价孟子的“劳心劳力”说:“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天下之通义’,也可以从新的角度予以解释,即尧、舜、禹等圣人的劳心、治人,正是为民之利益而操劳,不是民服侍君,而是君服侍民,‘忧民’而‘用心’,使民能饱食、暖衣、逸居、有教。孟子从历史的角度为君民关系作了新的定位。”(向世陵:重民扬善,心仪自由——孟子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
这样说来,孟子仁政思想的实质是“一切为人民而政治”、“统治者的利益从属于人民利益之下”、统治者治人是“为民之利益而操劳”,是“君服侍民”。果真如此么?让我们具体作一些分析。
为什么要施行仁政?孟子的意思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为了君王能够保有自己的国家,巩固自己的统治。
《孟子》开篇第一段就是孟子教导梁惠王不要讲利,讲仁义就够了。为什么呢?要讲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孟子·梁惠王上》,以下只注篇名),为了利,就会以下犯上,以臣弑君;而讲仁义的人是不会怠慢君上的。这样君王的位置也就可以坐牢靠了。
他还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 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 离娄上》)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梁惠王上》)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公孙丑上》)这样的话不少,其意思就是一个,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保有国家、天下。
从孟子提出的仁政思想看,最主要的一点,是让民能够活下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梁惠王上》)能让民不饿死,这是仁政的一个基本要求;做不到这一条的,就不是仁政。施行了仁政的国家去讨伐做不到这一条的国家,就必定取胜。“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梁惠王上》)
邹国和鲁国发生边界纠纷。邹穆公对孟子说:“在冲突中我的官员死了三十三人,而民没有一个为他们死难的。要杀了这些民吧,杀不了这么多;不杀吧,又十分气愤他们看着自己的长官被杀而不救。应该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灾荒年岁,您的民,老弱者被弃尸于山沟荒野之中,年轻力壮者则四处逃荒,这样的人有上千。而您的谷仓里堆满了粮食,库房里装满了金钱,这种情况,您的那些官员谁也不来报告。这就是在上位的人不关心民并残害他们。现在这些民获得了报复的机会。您不应该责罚他们。如果您能够行仁政,您的民自然就会爱护他们的长官,情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死。” (《梁惠王下》)
从孟子对此事的态度看,他自然要强过那位不顾百姓死活却要他们为长官效忠的邹穆公。孟子认为,那些官吏不顾百姓死活,百姓也不管他们的死活,这是有道理的,邹穆公不应该责罚他们。不施仁政就怪不得百姓不肯效命。但孟子这番话的落脚点却在于,劝说邹穆公行仁政,这样百姓自然情愿为他们的长官去死。可见,孟子认为百姓为长官作牺牲是应该的,当然这要在施行仁政的条件下。
归根结底,孟子就这个事例要说的意思仍然是,君主只有施行仁政,才可能保住自己的统治。而仁政的基本要求,就是让民能够活下去,也就是说,给他们一个基本的生存条件。孟子说:“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尽心上》)这话的意思是,在让老百姓获得基本生存权的条件下,无论是役使他们,还是杀他们当中的某些人,都不会遭到怨恨。实行仁政的目的仍然在于更好的进行统治,包括役使人民以及刑杀他们当中的人。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