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朝三暮四”是在讽刺猴子吗——庄子的“彼此是非”论新解(三)

时间:2019/5/26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227328
  前面所引论者评论这段话说,庄子认为“事物本身并无所谓是非、彼此”,“客观事物是不分彼此,本质上是同一的”,我认为这不是对庄子的准确理解。请注意庄子的连续两个发问:“实际上,果真有‘彼、此’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吗?果真没有‘彼、此’这两种不同的存在吗?”如果只有第一个发问,庄子的态度就是很明确的:他否认事物本身有所谓彼此之别,认为客观事物是不分彼此的。有了第二个发问,庄子的态度就变得复杂起来:他既承认事物分彼此,又不承认它分彼此。或者说,他认为这种区别和界限是相对的,可变的,不应该将两者绝对化或对立起来。而在他看来,儒墨等学派大概就是将这种区别绝对化了,并因此形成学派间的对立。

  吕思勉先生论及《齐物论》时说:“此篇极言世界上物,虽形形色色,各有不同,然其实乃系一物。……去彼则此之名不存,去此则彼之名亦不立;又宇宙之间,变化不已,此物可化为彼,彼物亦可变为此;此足见分别彼此,多立名目者,乃愚俗人之见矣。此篇宗旨,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十二字。”(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7](p。117)吕先生此论,容易给人印象:天下只是一物,所谓彼、此之物,皆这一物的幻化而已。这是庄子的本意吗?庄子认为有一个作为万物本元的东西吗?

  章太炎先生在同胡适论及这一问题时说:“万物一元,其实尚差。他不说万物同种,却说万物皆种,明是彼此更互为种,所以下边说“始卒若环,莫得其伦”,这就是华严‘无尽缘起’的道理。若万物一元的话,古今中外,大概不异,只是所指的元不同,却不是庄子的意。”(章太炎:与胡适论庄子书,章太炎学术史论集,傅杰编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p.255)太炎先生虽然是以佛理解说庄子,在对庄子这一思想的阐释上应该更为准确。

  在前面吕先生所引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后,庄子还有几句话:“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这话的意思是,“万物与我为一”,本来是应该没有“我”,“我”溶入万物之中,只有一个溶化掉“我”的万物。但当我想到或说到“万物与我为一”时,除了这个“万物与我为一”,还有一个说这话的“我”,或我说的这话。认为并说出“万物与我为一”的人,其实就与万物不同:万物都不会这样想、这样说,唯有与万物不同的人才会这样想、这样说。于是这里就不是一个东西,而是两个。这两个东西与我原初所想的真正的“一”,又变成了三个东西。这样算下去,就没有止境了。

  在我看来,庄子此言的意思是,“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既是圣人追求和想达到的,同时又不可能真正做到,因为当你这样想的时候,你还不能做到这一点;等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连想都不可能想了,你也不必追求了。这里就是一个悖论。所以,《齐物论》的宗旨除了吕先生所说的“万物与我同一”,后面还应补充一句:“我不可能真正做到与万物同一。” 感受到这一悖论,应该是庄子思想的深刻之处。

  不过庄子的有些议论,如不细察,很容易使人以为他只是强调了一个方面,而否认有另一个方面。例如,他说了一个“朝三暮四”的寓言:一个养猴的人给猴子们栗子(一说橡子)吃,他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猴子们很生气。于是他改口:“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起来。(《庄子·齐物论》,以下只注篇名)

  这一寓言,可以从两个角度看。一个是讽刺猴子,它们不识数,以为朝四暮三要比朝三暮四多;只有主人心里有数,他并没有多给猴子什么。落实到庄子的思想就是,事物之间的区别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总归起来,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差别。我认为,庄子的寓意并非如此。

  另一个角度是,朝四暮三和朝三暮四对于养猴者来说虽然并无差别,因为总数没有变,但对于猴子们来说是有区别的,它们喜欢早上多吃而晚上少吃。那么养猴者就应该顺应猴子们的要求。落实到庄子的思想就是,事物之间的区别虽然是相对的,从总体上观照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但这些差别并非毫无意义;圣人的做法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显然,后一个角度才是庄子寓意之所在,因为他接着说:“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同上书)

  写于2006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