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提出一个口号就是知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44章)名声与生命哪一个更可爱?生命与财富哪一个更宝贵?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于看重自己的财产必定会导致更大的破费;过分地聚敛财产必定会导致更多的丧失财产。所以说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就能长久存在。他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46章)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了,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过错了。所以说,知道满足的满足,是最大的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知足者富。”(第33章)
他还就此对圣人治国之道作做出解说。他说:“圣人云:‘我无事,而民自富。’”(第57章)这里的事应该解作多事、穷折腾,往老百姓身上增加负担。如果不多事、不穷折腾,老百姓自然会富起来。老子还提出了他治理国家的三宝,其中之一就是“俭”,俭的一个含义就是节俭、节省财物。(第67章)与此相类似的话还有:“治人事天莫若啬。”(第59章)这里的啬,有爱惜、节俭之意。社会的财富是有限的,应该省着点花。与此相反的是“奢”,即奢侈,这是圣人一定要去掉的毛病。(第29章)不过,我想,老子的这番话,当时的统治者大都不会听进去的。
对于处在下层的穷人来说,老子的这番话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他们不是基本需要已经得到满足而不知足,而是压根就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时时处于饥饿和死亡线上。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知足”,那就只有等死。
老子的无欲、知足的主张主要是向那些治国者、社会上层人士提出的,所以其效果恐怕不会很大。问题的关键在于,现实生活的“不言之教”恐怕比老子的说辞更有力量。那些不知餍足的统治者在疯狂地攫取权力和财富时发现,他们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惩罚或遭到灾祸。相反,“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他们的疆土、人民、财富,随着其野心和欲望的膨胀,以及相应的行动,会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也许有听得进老子话的人,但那恐怕是在他们遭到失败或破产之后,而作为一个普适的原则,是不会得到这些人普遍认同的。
从更一般的角度看,人到底是要无欲还是有欲,是要知足还是不知足?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一个非此即彼的答案。无欲是指不要有超出自然的欲望,即以满足基本生存需要为限。但人生在世,仅仅是为了这个么?超出这一要求的就是不自然的吗?老子对此的回答是肯定的。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是否在于人不仅仅满足于吃、喝、性需要等?在这些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人是否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老子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实际上,真正现实的人和人类社会,每日每时都在以这些“不自然”或“反自然”的行为来建造一个“人化”的自然。
看来问题不在于要人无欲还是有欲、是知足还是不知足,而在于构建这样一个社会: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能够获得满足,人们的不满足之心有一个正当的满足渠道,那就是,他们的不知足的活动,不会损害他人的利益,反而会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从而使得整个社会在不满足中获得满足,在满足中获取进一步不满足的动力。
写于2006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