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故事里的人生(119 吾心已许之矣)

时间:2019/5/17 作者: 老隋头 热度: 198725
  这是北宋人刘庭式的故事。刘庭式是齐州(今山东)人,进士出身,苏轼做密州(今山东诸城)长官时,刘庭式做通判,官职仅次于苏轼,但通判权力不小,往往是朝廷的耳目。据苏轼的《书刘庭式事》记载,刘庭式是一个既有学问又为人正直的君子,他出身农民家庭,当他还没有考上进士的时候,就和本乡的一个姑娘订了婚,不过没有正式下聘礼。等到他考取了功名,做了官,那位姑娘却因一场大病瞎了双眼。姑娘出身种地的贫苦人家,因此,不敢再提这桩婚事。但刘庭式却牢记在心,决定娶盲女为妻。有人劝他说:“既然要娶,就娶她的妹妹吧,这也算不违背当初的约定,对得起人家。”

  刘庭式十分严肃地说:“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可负吾初心哉?”意思说,我的心早已经答应她了,她虽然瞎了,我怎么能违背当初的心呢?于是,便迎娶盲女为妻。

  婚后,夫妻恩爱有加,盲女为他生了好几个孩子,在刘庭式还在壮年的时候,盲妻病逝,刘庭式哀伤不已,经年不减。

  有一次,苏轼劝他说:“悲伤源于爱,爱源于美色。现今你的妻子已故,爱之情无从而生,悲伤又从何而来呢?还是放下的为好。”

  庭式回答说:“我只知道我失去了我心爱的结发妻子,因而悲痛。假如我是因她容貌俊美才爱恋她,又因爱恋她的美貌而生悲伤,那么,随着她的人老色衰,我对她的爱恋之情就会越来越少,她故去了,我就会把她忘掉,自然就不会悲痛了。可如果我是这样的人,那些大街上挥舞衣袖、搔首弄姿、以眼神来勾引男人、卖弄风流的女子,不都可以成为我的妻子了吗?”

  苏轼听了,感佩不已。刘庭式再也没有续弦,以高寿而终。

  作者感言:刘庭式重情重诺、义娶盲女的故事,在宋代李昌龄《太上感应篇注》、吴曾《能改斋漫录》、谢采伯《密斋笔记》、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章定《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王称《东都事略》、沈括《梦溪笔谈》等书中都有记载。后元代脱脱等人所修《宋史》、明代李贤等人所撰《明一统志》和清代乾隆年间所修《钦定续通志》等史书,照录不误,流传至今。

  刘庭式的可贵之处有三:

  可贵一:重诺。刘庭式与盲女的婚约,只是两家的口头约定,没有正式订婚仪式,没有纳采礼,在北宋那个时代,是完全可以不算数的,可刘庭式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改初衷,坚决履行承诺。

  可贵二:重义。刘庭式考取进士成为朝廷官员,女方仍是贫穷农家女,两人身份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是门当户对,再则,女方因病已双目失明,是残疾人,更拉大了两人差距。在刘庭式坚持要娶的情况下,有人建议姐妹易嫁,这样也算对女方家够意思,但刘庭式不因自己做了官和女方瞎了眼睛,毅然娶之,表现了他看重道义的君子作风。

  可贵三:重情。两人婚后相亲相爱,壮年妻死,哀伤不已,终生未续娶,足见情有独钟。在那个时代,朝廷官员大都三妻四妾,妻子活着尚忙着娶小老婆,遑论妻死。能如刘庭式者,凤毛麟角。

  看看现代社会,能如刘庭式者,仍然不多,可陈世美却大有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数千万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种地,许多人与农村姑娘恋爱结婚,有的都有了孩子,可“文革”结束返城后,许多人抛妻弃子,根本无道义可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流行歌曲《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记录的就是这段历史,那位薄情的男知青,说了句“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之后,便心安理得了,可“站在小河旁”的那位小芳姑娘,已经心碎。

  刘庭式的故事,今天仍有意义,将来也还会有意义。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