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怎样理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的“道”(四)

时间:2019/5/16 作者: 黄忠晶 热度: 194123
  老子还有其它一些重要言论,虽然没有用“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字眼,但其意思是一样的。 他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第5章》,以下只注章数)刍狗,用草扎的狗,供祭祀用,用毕即扔掉。天地不表示对万物的爱护,而让它们自生自灭。圣人不表示对百姓的爱护,而他们自生自灭。这里天地、圣人贯彻的都是道的精神。不表示特别钟爱某物,是无为,让其自生自灭,是“自然”。虽然人们往往将“仁”当成一个褒义词,以为“不仁”是不好的,其实在老子看来,应该颠倒过来。这一思想也与前面所说“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相呼应。有论者说:这句话表明,《道德经》是在批判统治者的“不仁”(方铭:《黄帝四经》、《老子》、《庄子》差别论,中共中央党校学报1998年第3期),显然是对老子的思想缺乏准确的理解。老子并不认为“不仁”是不好的,反而认为是最好的,是道的精神的体现。

  老子在论道时,涉及儒家的仁、义、礼。他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第38章)

  “德”是低于“道”的一个概念,可以看作是道体现在人之上的最高概念。最高的德是不体现出来的,因此,这才是真正的德。较低级的德表现出自己,这样就背离了德的本质。最高的德不特别做什么,甚至自己都不觉得。较低级的德也不特别做什么,却是有意这样做的。讲仁的人特别去做什么,但自己并不觉得。讲义的人特别做什么,而且自己觉得,是有意这样做的。讲礼的人特别去做什么,没有得到响应,就强迫别人去这样做。所以,失去了道,然后有德;失去了德,然后有仁;失去了仁,然后有义;失去了义,然后有礼。礼标志着人的忠信很少了,是造成祸乱的主要根源。

  这里老子是将儒家的仁、义、礼与他的道进行对比,以分高低。越是接近“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层次就越高。反之亦然。最低层次的是儒家的礼,不但特别规定一套东西,还强迫百姓去遵守。同样的意思,老子还有:“大道废,有仁义。”(第18章)仁、义的基本精神是跟道相悖的,仁、义有为,而道无为,这是根本的区别。他还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19章)为什么?仁、义,归根结底,是有意识、有目的去制造出来的东西,它们本身就违背了自然无为的原则,在它们的指导或强制下,老百姓自然的“孝慈”本性反而被压抑或歪曲了,不能顺畅地表露出来。只有消除了这些反自然、有意为之的东西,自然本性才能体现。

  有论者根据今本“绝仁弃义”在楚简《老子》中为 “绝伪弃虑”,以及今本“大道废,有仁义” 在楚简《老子》中为“大道废,安有仁义”,论证老子并不反对和否定仁和义,并得出“道儒两家学派的创始人都主张‘仁’,说明我国哲学史上最早的两大学术派系于发轫时,彼此的学术思想是相通的,并非泾渭分明,格格不入”的结论。另一种比较缓和的看法是,虽然我们还没有理由认为早期道儒思想是相通的,但这表明早期道家对仁义学说是包容的,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早期道家是排斥仁义学说的。(聂中庆:郭店楚简《老子》研究评述,孔子研究2003年第2期)

  仅凭不同版本一、两处文字上的不同,就作出以上断定,我认为这些说法都缺乏充足的根据。值得注意的是,将简本《老子》与今本对照,除了若干涉及儒家仁义等处字句有变动外,其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论者在探讨郭店一号楚墓主人身份的基础上,将简本《老子》与帛本和今本的内容进行对照研究,得出结论是,楚墓主人东宫之师“以鲜明的儒学观点去节选《老子》,对一个基本范畴和一些重大命题作了合乎儒学观点的改动”,(权光镐:从郭店简本《老子》看“绝仁弃义”问题,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其中就包括将“绝仁弃义”这样带有强烈反儒色彩的文字改为“绝伪弃虑”(一说“绝为弃作”)。“大道废,有仁义”也变成“大道废,安有仁义”(一说“大道废,焉有仁义”)。我比较认同这一假设。这样一来,简本《老子》中那些涉及儒家仁义等思想而与今本不同,同时又与老子总体思想相矛盾之处,就得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写于2006年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