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演出场地,自己找座位,不对号。我随便找了一个就近的座位,刚要坐下,突然一个小包放到它上面。我抬头一看,是一位女士,她一边将这个包放在这个座位上,一边在邻近的座位上坐了下来,看来她是想多占一个座位给什么人。果然,不多一会儿,又来了一个女子,同她打招呼后就坐在那个放了小包的位子上:她俩至少是熟人,也可能是亲戚或朋友。这个女子虽然是黄皮肤,但从她说话中可以判定,她也不是中国人。
当时忙于看演出,我未及多想这偶遇的两件事情。过后回忆起来,不觉有些感想。
先说头一件事。如果这个情况放在中国,那个父亲必定会不打招呼就同儿子站在一起,根本不管后面是否还站有人。后面的人也不会指责他插队,谁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不要说是父子关系,就是一般熟人,也是可以这样插队的;甚至不怎么熟,只要给这人打了招呼,也可以“加塞”进来。在中国,这样做成了人们的常态。我想,像国外这对父子这样已经成了习惯,公私分明,私人关系不能破坏公共规则,是很不容易的,没有许多年甚至许多代人的培养,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说第二件事。那个女子是外国人,但她的做法跟我们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两样。可见这种人情大于公共规则的事情并非中国所特有。我们却不能因为外国也有同样的情况,就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在国内公交车上常可见到替他人占座位的现象;春运期间车票紧张,插队“加塞”的情况经常发生;我还接受过一位报社记者的采访,他让我就大学生在学校图书馆预先用书包等占座位一事发表意见。这一类现象是非常普遍的。这些现象的实质,就是为了私利或个人关系而破坏公共规则和秩序;它们看起来是小事,却带有根本意义,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素质。
什么时候我们也像这对父子一样,自觉地习惯地划清公私界限,不以私情破坏公共规则,不以恶小而为之,我们的社会就有希望了,真正的法治才可能实现。
写于2008年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