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时间:2018/11/6 作者: 中元 热度: 117998
  一、《资本论》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资本论》是马克思倾其一生心血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说它是科学著作,是因为它第一次系统地揭示出了资产阶级大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它被全世界工资劳动者阶级奉为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圣 经》。《资本论》融合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是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百科全书,是人类思想史上不朽的理论丰碑。今天,依然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特别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固有的从未变易的本质矛盾,让全世界有识之士把寻找破解危机金钥匙的希望再次转向了它——人类良心的承载者——马克思的《资本论》。

  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写作逻辑

  写作的逻辑是一本书的思想脉络,是构成其知识体系的框架和结构。如果说思想是一部书的血肉的话,写作逻辑就是它的骨架。《资本论》第一卷的写作逻辑尽在该书“目次”中体现无遗。其略如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就是资本的生产过程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资本论”者论“资本”也,论“资本”的产生、运作、原理、本质及其历史上各种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种种有意无意的曲解。至于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资本”,揭示“资本的生产过程”,那当然是为现实斗争服务的,要为新兴的工资劳动者阶级(无产阶级)提供与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工具和现实指南,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暂时不展开讲了,后面讲恩格斯对《资本论》伟大的历史价值介绍时,再专门论及这个问题。现在言归正传,马克思为了论证“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分别从七个方面展开阐述。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六篇 工资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写作逻辑过程呢?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实际上也就是研究资本主义的问题,研究资产阶级社会的根本问题,因为生产关系是一个社会内部结构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关系。而要研究这样一个庞大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重大问题,当然不能采取面面俱到,一线一推的办法。马克思很巧妙地发现了商品——这个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最基本的单元,可以说商品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是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起点。

  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开宗明义,第一篇先从研究商品开始。在资产阶级大生产中所谓的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生产物。而商品要交换,就必然要涉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商品交换的动机,而没有价值就没有交换的依据标准。交换的目的,从以物易物的角度看,无非是以你之有用交换我的有用,达到各自使用“有用”的目的。物物交换有很大的局限性,也不方便商品的交换,在交换的实践中人类发明了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早的时候是以一种特殊的物品或贵金属,如贝壳,金、银、铜等充当,这个发明大大促进了人类生产产品交换。但资本家眼里的商品交换不是简单的等价交换,他要的是货币的增值,其实质乃是价值的增值。

  商品交换中货币的增值产生了资本,资本就是增值了的货币,货币不增值不能称为资本,一句话,只有用以赚钱的钱才叫资本。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只有资本家或一切有产阶级拥有资本,掌握生产资料。货币要实现资本化,也就是说要实现资本家手中的钱生钱(而这也是资本的天性,就如同繁衍后代是男女的本能一样),就必须要投资,就要扩大再生产。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商品,需要起动资本,需要购买生产资料、劳动力。劳动力是一种活的商品,是资产阶级大生产的前提和条件,资本要增值,第一需要社会上出现资本家阶级,他们控制和垄断了生产资料,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第二需要出现大批量的除了有活的、自由的肉体之外,一无所有的等待雇佣,以求生存下去的劳动者阶级。

  有了拥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有了一无所有渴求出卖劳动力以求获取工资,满足生存需要的工资劳动者,接下来就进入到资产阶级社会化大生产阶段。生产的过程,既是生产使用价值,也是生产交换价值或者说价值的过程,价值是商品交换的核心,只有价值相等的商品才能进行交换。资本家生产商品的过程,其实质是价值转移和价值生产的过程。商品的价值包括劳动资料或生产资料、生产工具的不变资本的转移价值,还包括工人消费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所产生的劳动价值,也就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价值。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用于购置生产资料(生产设施、生产工具、生产原材料等等),可变资本用于购置自由劳动力。不变资本的价值逐次转移到劳动产品上,而可变资本的价值则分为工人必要劳动时产生的价值和剩余劳动时产生的价值两部分。这样问题就来了,按照等价交换的法则,资本家购置了劳动力,劳动力在生产产品时只要生产出同样等值的价值就完成了整个交易的过程,这看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实际情况是什么呢?实际情况是工人所得的工资(也就是资本家购置劳动力的价值)与其所付出的劳动(劳动所产生的价值)并不等值,中间有一个明显的差值——工人的付出远大于工人的所得,这个巨大的差值被资本家攫取了,成了资产阶级资本增值的源泉。

  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功绩即在于发现了这个一直没有或故意没有被发现的政治经济领域内的天大的“秘密”——剩余劳动、剩余价值。也就是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工人劳动其实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它产生的价值就是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工资;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剩余劳动仍然是由工人生产的,是资本家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或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使工人产生的劳动价值。这一部分剩余价值马克思称之为“无效劳动”(与必要劳动也称有效劳动对应。在我看来,称为“无偿劳动”似乎更为贴切),它才是资本家真正追求的价值部分,是资本增值的来源,是资本家榨取工人劳动以提高自己财富的真正实质所在。但整个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却不这样认为,他们不承认剩余价值学说,他们把剩余价值等同于利润,而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与产品利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剩余价值的范畴要大于利润范畴。强调利润的存在其真正的目的,在于混淆剩余价值,否定资产阶级残酷压榨剥削劳动者阶级的铁的事实。

  为此,马克思用相当篇幅揭示了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及利润与剩余价值的区别等理论概念,澄清了盘踞在人们头脑中的模糊认识,并以“工资”这个直接与工资劳动者密切相关的重大现实问题为研究楔子,深刻地剖析了工资与价格的关系,分门别类地论述了计时工资、计件工资等重大课题内容。

  在《资本论》第一卷的最后,马克思回答了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问题,即资本家手中的资本,其“第一桶金”是从哪里得来的?也就是“资本的蓄积”是怎样得来的?在这里马克思为我们描述了一幅令人发指的“资本家发家史”、“资本的历史发生史”,一句话,资本的产生绝不是戴着玫瑰色的面纱、温情脉脉的友善史,“资本的产生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对《资本论》最好的、最简明的、最正确的、最一针见血的阐述,在我看来就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于1868年3月写的《〈资本论〉述评》,只要认真研读这篇不长的文章,就可以提纲挈领掌握《资本论》第一卷的要旨了。为此,我专门将这篇重要文章的摘要附录在后面。

  (未完待续)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