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若以上报道属实的话,这将留给所有教育工作者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论条件,就那么几个民用小院,都是学校租的民房,肯定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教室标准。全校没有一台微机,更谈不上其他现代化教学设施。论师资,全校就只有一位教师,还兼着校长。这么差的办学条件,它是靠什么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呢?这里面肯定有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东西。论名气,更不值得一提,就连本村的许多村民都不知道有这么一所学校,它又是靠什么吸引了黑龙江、内蒙古的学生的呢?这里面肯定有普通义务教育所没有的更令人青睐的东西。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育主管部门,理应认真分析育英堂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出经验性的东西运用到义务教育中来,并且用国家的财力支持它将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继续发展下去。遗憾的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得知消息后就不问青红皂白地给砍掉了。这是一种非常野蛮粗暴的做法。当然教育主管部门撤销育英堂是有一定理由的,因为它是违法办学。可是,它不违法还叫育英堂吗?它若不违法不就成了一所极普通的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了吗?它如果是一所极普通的义务教育学校还能表现出其特有的办学模式吗?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违法办学可取,我们完全可以纠正其违法的做法,发扬其优秀的办学理念。
如果按照育英堂的理念办学,全国的高校可能就会自行倒闭三分之二,因为学生只在育英堂学习的这一阶段就已经达到本科毕业的水平了,只是再通过自考拿一张文凭而已,谁还再拿钱进高校?被节约出的三分之二的高校人力、财力就可以用在社会的其他方面了。站在全社会的角度说,建立学校并不是目的,培养人才才是目的,既然有了更经济便捷的出人才的途径,何必抱着老一套不放呢?
如果按照育英堂的理念办学,学生的负担就会大大减轻,因为喜欢文学的,他绝不会硬着头皮去学数学,喜欢音体美的也绝不会去钻研数理化,学生们都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课程,大大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缩短了成才的路程。会给国家和家庭减轻大量的财政支出。
一个教育家不一定要有高深的学问,武训一个字不识,他靠一种为穷人办义学的坚定信念,用自己几十年以乞讨方式积攒的钱办了三处义学。当先生怠于教时,他就跪在先生面前,祈求其潜心教书;当学生怠于学时,他也跪在学生面前,祈求其刻苦学习。他对学生说:“你们读好了书,可别忘了咱庄稼人啊。”在他的诚意感召下,使千千万万个穷苦孩子园了读书梦。难道他还不是一个教育家吗?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不识字的教育家。
罗福胜有多大学问,我不得而知,但他也是以自己认准了的特有方式兴办学校并亲自执教二十九年的,也足以称的上一个教育家了。他与武训不同的是,武训穷,是用自己乞讨来的钱办学,但不受当时教育制度的限制,因为光绪皇帝还奖励了他一件黄马褂;而罗福胜不存在穷的问题,孩子们读书是自己掏的学费,但他须时刻规避法律的制约,提防教育主管部门的干预或捣乱。由此可见,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竟然还没有一个封建皇帝有包容心。
我就不明白,育英堂里的学生都是自愿来学的,他们在这里读书没有给社会带来半点坏处,我们怎么就不能包容它呢?有人质问,育英堂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不是把学生引向复旦、北大了吗?我也要问:你官办学校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不是把学生引向早恋、网吧了吗?当教育法律与日益变化着的实际开始产生矛盾时,作为教育科学工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妥善处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而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
据齐鲁晚报报道,育英堂被解散后,学生们对未来有些迷茫,多名学生很困惑。他们说“教育局解散了学校,以后我们怎么办呢?”一名还未走的管理员无奈地说:“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会影响学生一辈子。” 晚上八时三十分,记者再次来到育英堂,夜幕下四个院落大门紧闭,两个学生正推着三轮车搬运东西。问及今天走了多少学生, 一名年龄较大的女学生对记者很抵触:“你走吧!你走吧!学生都走了,说啥也没用了。”由此可见当地教育部门的强行解散行为是何等的不得民心。
育英堂办学二十九年,为什么会赢得学生的真诚认可,我想他并没什么高招妙计。靠的不过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一个学校能不能出成绩,主要看这个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是否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忠诚。育英堂的教师为什么对教育事业忠诚?因为他认为育英堂的事业就是他自己的事业,哪里有对自己的事业不忠诚的道理?而公办学校的许多教师为什么对教育事业不忠诚?因为他们认为他们所参与的事业是公家的。在正常情况下,反正是国家按照固有模式发工资,干多干少、干好干差基本上一样,即使浑浑噩噩地混上半生,只要年限到了,职称照晋不误;在非正常情况下,比如领导腐败,你只要没权、没钱、没关系、没背景,你即使累死,也保准没人提拔你。因此不少教师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与其将青春耗在这不值得耗的事业上,就不如把主要精力放在搞第二职业上了。他们搞自己的第二职业,公家的钱是白捡的,第二职业所挣的钱是多赚的。他们在同一时间内完成了一石二鸟,足见这些老师的聪明。这就是公办学校致命的弊端。而公办学校的校长们,谁也不会在没有上级指示的情况下主动去革除这些弊端,因为万一违背了上意,就会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不利影响。
二〇一二年四月二十八日
赞(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