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诺奖与中国文学的历史性分析(上篇)

时间:2018/4/23 作者: 短刀客 热度: 76377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对此,诺贝尔文学奖不在中国的言论,被彻底打破,中国文学‘开始’被世界关注。


  倘若,有人说:高行健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的中国作家。这,大抵引起了几分笑谈。首先,我们要认清一个法律的概念,什么叫中国人?中国人在法律上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而高行健是法籍华人,因此我们不能称高行健是中国人,而应该是一个华人,尽管他用中文写作。如果说无论海内海外,称其是中国人,首先是对我国宪法不了解的表现。而我们许多人对他的获奖有着一份狂热。那,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在于,诺贝尔文学奖创立自1901年颁奖给法国作家苏利·普吕多姆之日起,竟110年之久,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以至于,在2000年,出现了一个曾在中国出生的人,获得了此等殊荣之后,便强拉硬扯的把他与中国文学的未来联系在一起,更有甚说,瑞典文学奖的评委会成员说:高行健的文学作品代表着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殊不知,他是一个华人。因此,也引起了中国文学界的一声‘倒彩’!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竟110余年之久,中国与诺贝尔文学奖无缘呢?


  其一,‘欧洲文化中心论’的影响:由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中国文学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非西方;非主流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很难得到诺贝尔奖评委会的肯定,如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的思维方式等与西方存在较大差异。


  其二,翻译水平上的不足:20世纪30,40年代以前,中国有很多好的文学作品,例如,鲁迅的《呐喊》,《彷徨》,闻一多的《死水》,巴金的《家》,《春》,《秋》。但由于翻译水平及技巧的不完善等原因,这些文学作品的价值未能尽可能挖掘出来,以至于,西方人未能很好的理解其中的意蕴。


  其三,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历史性歧视。譬如,法籍华人高行健的作品中,文学思想多是用西方的思想来思考中国的事情。因为他的专业以及对他的文学影响大部分都是法国的思想文化。因此,在我们看来,他的作品虽然用中文写作,但是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学以及人文思想是不一样的。但是他的思想和汉学家,即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成员马悦然的思想是一致的。所以,诺贝尔委员会授予其的获奖理由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就不无道理了,因为《灵山》写的是一个真诚的人的‘朝圣’过程,这与西方世界里所宣传的人权思想有着惊人的吻合。难道不是吗?


  其四,1901年到2011年,整整110年!中国进步了多少?1901~1911年,10年,经历了中国封建社会向资产阶级时期的转型;1912~1949年,27年,中国资产阶级的不完整发展和确立;1949~1978年,29年,中国社会主义的确立和摸索;1978年至今,30余年,中国社会主义形式下的市场经济的发展。至此,中国经济,封建的体制带动不了;发展不彻底的资产经济体制,带动不了;故步自封的社会体制,更救不了;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市场经济模式,‘救活了中国’。这意味着什么?生产力的革新才是国家,乃至民族进步的根本!况且,生产力的发展,是国家强大的前提。所以,国家的强大也‘理所应当’成为诺奖颁发给谁的一个重要原因。


  例证来说:1901---1982年,美国有171人获奖,法国有44人获奖,英国有78人获奖,德国有58人,前苏联有16人。可见,绝大多数的奖项都被发达国家瓜分。那,发展中国家获奖者呢?亚洲,在本世纪的上半叶,诺贝尔文学奖只有1913年的印度的泰戈尔获得,后来只有日本的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难道,这不是生产力水平差异下,综合国力强弱划分下的‘一份隐形的评判标准’吗?这,说句实话,这与诺奖颁奖的主旨:‘不分种族,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形式不是有所背离吗?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