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天下者,必以道德仁义为治世之本”。治校何尝不是如此呢?学校教育,德育为首。但德育为首的大环境在那里呢?社会、家长、学校、老师都在拼命地追求教学质量,都在渴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但厌学的、逃学的、辍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动员、劝学、复学、辍学;再动员,再复学,再辍学。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学校真可谓煞费苦心,老师则表现出最大的忍耐和无奈,甚至成了老师这个群体的悲哀。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德育教育,去加强德育工作,也没有环境和条件去加强德育工作。所以,学校教育更多地表现为“智育为首”。然而,这种所谓的“智育为首”,更多地是在师资力量良莠不齐,办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条件差别较大,教育政策贯彻不一,教育导向摇摆不定……等等状态下的“应试教育”结出的差异很大的果实,而这些差异很大的果实又要卖出价格相对稳定的价钱。试想,相当一部分由于种种差别制约下的,连基本的写字能力、说话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都没有具备的小学生,到了初中、高中,不厌学,不逃学才怪呢?更何况一些边、远、穷地方,本身文化底蕴薄,教育不发达,对课程改革的理念、政策,理解不透,盲目地、一哄而上地搞课改,其结果只能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学校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和无奈。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青少年的未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家庭和各级政府应共同努力,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的环境。”这是我们党给我们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民族敲响的警钟。
然而,“强大的合力和良好的环境”的创设又是多么地艰难!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是对祖国文明的又一大贡献。但构建和谐社会坚决不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山西事件”,其状之惨,触目惊心,人鬼皆痛。但全国又有多少学校存在着这样的安全隐患?一个又一个政绩工程拔地而起,又有多少学校师生的生命在岌岌可危的楼房中苟延残喘?中学生网络犯罪,此消彼涨,但网吧治理,昨日门庭雀罗,今夜通宵达旦,烟雾腾腾。真可谓,老板其乐融融,学生身心疲惫。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这样的道理人人皆知,但提供毒害其心灵,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不正是许多成年人所为?我们许多成年人、老师,过多地责怪我们的孩子,从不想着去改变自己;我们成年人经常犯一些比孩子更容易犯的愚蠢的错误,却不想着去反思自己;我们的家长、老师要求我们的学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但我们可以经常这样,经常那样。小到不讲公德,大到违法乱纪。
因此,拯救成年人灵魂,净化成年人心灵更是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
文:马文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