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你想的对不对

时间:2017/12/23 作者: Vida-enferma 热度: 93005
  "Knowing more and understanding more less in the age of big data" ——赵亚男翻译的《失控的真相》一书中提到,人们知道的越多智慧却很少,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究。处在互联网的大时代下,给人们创造了自由交谈的氛围,同样也制造了大量的浮躁。该书的作者向人们陈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什么学会质疑变得越来越重要?

  书中有一个我印象很深刻的理论大概是这样的:你认为某个方法是得到真相的可靠方法,称为P原则。而我不认同这个原则,于是你借助Q原则加以论证。而我依然不认同,并对Q原则持怀疑态度,然后你就无所适从了。最后,你只能用真实性未知的P原则对Q原则进行捍卫,固执己见,强行让人接受你的论点。

  对此我想要举一个例子来对该理论进行说明,尽管我觉得作者已经在这段话里表达得很清楚明了。还记得9月份闹得沸沸扬扬的薛之谦事件吗?网友对于薛之谦的态度可谓相当两极化。为什么会形成两极化呢?

  我们从事件最初开始分析。先是李雨桐发微博爆出薛之谦骗钱骗感情。队伍就开始形成:一方站李雨桐,说薛之谦渣。一方站薛之谦,说李雨桐想红,趁热度。为什么会站李雨桐?因为在大环境下,女性本来就人们潜意识认为是较弱的一方,是需要保护的。当出现这样一个楚楚可怜的女性,且发文中又没有逻辑混沌上文不接下文的情况,第一次听说薛之谦和李雨桐这两个人时,自然而然心里最先出现的会是对男方的谴责,对女方的同情。这也就是有一帮人会站李雨桐。仔细想想,站李雨桐的有客观可靠的依据吗?没有。同样,为什么会有人站薛之谦?试想下,你收到了一家公司的offer,而你朋友刚好在这家公司。你朋友跟你说,别来,这家公司很坑,我都准备离职了。而这家公司的职员(你不认识的)跟你说,公司福利待遇发展空间都很好。你是会相信你朋友还是公司职员?出于个人情感,我相信你会偏向相信你朋友。站薛之谦一方大都是之前知道他或是他的粉丝,基于之前对他的认识,他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薛之谦。这是事件刚开始时。接着,就是事件的高潮。薛之谦发文回应,晒出他与李雨桐的聊天记录。队伍两极化彻底形成。站薛之谦的,开始大肆转发聊天记录,借此打脸站队李雨桐的队伍。问题来了,这些网友有什么客观可靠的依据吗?没有。他们能保证聊天记录的真实性吗?不能。于是另一方为了捍卫自己是对的,开始反击,出来一篇对所谓大神辨别的聊天记录是P的发文,然后,站队李雨桐的网友又开始大肆转发来证明他们是对的。他们是对的吗?他们能确保大神发文中说辨别出聊天记录是P的真实性吗?不能。他们知道大神是谁吗?不知道。更好玩的是,又有另一个大神通过貌似很牛的操作验证了薛之谦所发的聊天记录是真的。然后,薛之谦队伍的人又沸腾了。一时间,到处都是哒哒哒的键盘,按键敲击声。不管是站队李雨桐还是薛之谦,他们都只是在片面的产生了自己的想法。他们不知道自己想法的对错,于是想在网络这个大型图书馆找信息验证自己是对的。网络上的信息无所不有,真伪参杂。在他们还没有学会辨别和质疑的时候,他们登录网络,发表自己的困惑,然后他们会发现,有人跟自己的想法是一致的,接着他们会形成一个圈子,在圈子里寻求自己信息来验证自己。于是他们满心欢喜的是自己的想法(P原则)得到验证,没有人会思考验证自己想法的信息(Q原则)是否真实。这就是上面作者所提到的理论。在薛之谦和李雨桐双方队伍出现了对立的大神论证聊天记录真伪时,双方开始无所适从。于是就坚持己见,在各自的圈子里汲取他们认为的真相来拼命辩论。好像谁叫的声音大,谁就赢。

  我相当认同《失控的真相》一书中作者所提出的观点:学会质疑在今天这样的网络时代尤其重要。

  或许你会觉得我用一个明星来举例显得不够有说服力。那么,三色事件呢?从刚开始到事件发酵,如果人们学会了筛选和质疑信息。这事件又会是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想法在于你们,我只是偶有小感,抒发一下。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