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晚”其名与民族春文化的精神、历史、现状之见解
电视春节联欢会30多年了,“春晚”这个名称一直在盛行,它应该是启蒙阶段顺应而生的一个乳名吧。咋懵懂听来,无所事事,但细细嚼来,觉得这个名称,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行状况,它的定位,严重缺乏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应有的品质、风格和特色,很不正确。
其一、“晚”字出节不吉利,有违传统风俗。起源于殷商时期的春节,一直是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系列的具体内容,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因子、是生养我们文化之根的重要组成部分。春:代表着一切美好事物的开始、发展、兴盛的状态意思。正值“春”临时,岂可言“晚”语。就是乡下农户之家的普通喜庆活动,“晚”字作为主要用语都是回避不用的。因为“晚”的寓意是指事物临近终了,一切都大势已去,是个没有前景的兆意。国家民政部有明文规定:“对传统节日的举办活动一定要尊重风俗习惯。”中国人的春节,是人类最大的盛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沿续至今的最神圣、最高尚的民族活动;是中华文明最集中、最高度的表现时刻,是民族文明文化的圣洁皇冠。有损吉祥喜庆等类的话语,在过节期间的历史习惯是杜绝使用的。作为全民族最重大传统节日活动的称呼而言,更要遵重和遵循优秀的基本的民族风俗习惯的文明规则,凸显新春之潮的民族特色态势,不应该随随便便的“晚”出轨了。
其二、“晚”淡了民族情感。西晋的《风土志》有: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守岁”,很显然它同一般性的娱乐活动,在民族情感上的深厚内涵是有着本质区别的。把迎春联欢会定格于晚会的行列,是把民族的情感降格而淡化处理,把人们渴望新春的民族高涨激情局限在娱乐晚会行当的名称来表示,是本末倒置。春节联欢会可以是晚会,但晚会是不能取代春节联欢会的。现在的春节联欢会通过现代化的设施,电视台中心成为盛况空前的活动纽带和形象舞台,把台上台下和祖国的四面八方连为一体了。当民族大团结喜迎新春的澎湃春潮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之时,一齐跃进沸腾的海洋,滚滚激情的壮阔波澜在神州震荡。整个中华大地,万炮齐鸣、山呼海啸,江山万里春意融融酽酽,春息郁郁盈盈。作为一般的晚会能与之比拟吗?这仅仅是“晚”吗?人们盼春、望春、迎春的迫切真情能够“晚”吗?人们向往的高兴的是人勤春早的新春依始,不是什么“晚”啊!而此时此刻的“晚”恰巧是人们所忌讳、所回避的东西,“晚”亵渎了民族对于“春”之高尚的情感啊!普通欢天喜地的情感和民族激情燃烧的盛况,从根本上就有着本质性的大差别。当我们民族的激情处于惬意巅峰状态的时刻,当一场灿若星河奇葩绝艺共献的全民参与的迎春盛会,当一局春潮滚滚而来的壮丽恢弘的春情勃发之景,怎一个“晚”字了得?
其三、“晚”蜕化了节点的历史责任感。相传,春节的起源是:先人为战胜邪恶的怪兽“年”而诞生的。然而今天,我们仍然面临着更加狂妄“怪兽”的叫嚣,紧握正义之剑,保卫和平是炎黄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守岁迎春是历史特殊时刻的表现载体,它凝聚着:昨天,历史的重托;今天,时代的担当;明天,未来的希望。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普通的娱乐而娱乐的晚会。为史命而讴歌,为担当而鼓舞,为中国梦倾注强大的生机、活力,我们需要衍生出改变现实的动力,让梦想照亮现实。而“春晚”这个名称,只不过是一幅对活动的简单描摹图称,是一个典型泛娱乐化时代的标记。它不是时代精神的自白和体现,游离了历史责任的重心,离时代的要求就更相差甚远了。它只是为“晚”而“晚”,不明确、不彰显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中心目的。先祖们的“守岁”在其立意上是何等地主动、执着,而“春晚”只是在自我陶醉中从动而已,严重缺乏前进的主动力和鲜明的生活观。时代的筑梦人,要徜徉于复兴大道,而不能徘徊在扁平或堕落的边缘。面对当世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风云和刻不容缓的世界新格局,历史赋予新的民族责任和义务,劈新而进、迎春而上,圆梦中华,责无旁贷。在传承中开拓,在传承中进取,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忘乎所以的丢掉根本而“晚”啊!中华好儿女,时不待我晚。一举一动兮,当献筑梦力;一言一行兮,意所圆梦为。
其四、“晚”没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根基,是以充分挖掘内涵、力求鲜明、丰富、用最佳值而予以至善的表现方法,艺术性的增强感召力。春节,这一伟大时刻的“传”与“承”用一个“晚”字把这么丰富的内容简单化、庸俗化来表示,太缺乏底蕴,过于草率敷衍,是自己鄙薄自己。春之韵是朝气、明媚、旺盛的盎然生机,晚含衰、暮、迟、暗、终了之意,寓意完全南辕北辙的“春”和“晚”,孰能组合而冠以迎春之名乎?即使它合二为一组成一个新的名词,用于春节这样重大的民族传统活动,在意境文理上完全是圆凿方枘、背道而驰的,与活动的意义和民族风俗习惯也是不协调和不相适应的。五千年文明的积淀到今天,珠圆玉润、欣欣向荣;而春之路上“春晚”这种蔽美造词现象被黯淡、蜕变为纯娱乐的泛泛之列,淡化并歪曲了春文化圣洁蓬勃的本质精神,违背了先哲们:神器(汉字)茂行,通六合、正乾坤、尚祥和等“文以载道”的使用宗旨。春之渊薮,是民族风貌的展示,我们要让它和美轮美奂的新时代一起,更加丰富多彩地蓬勃升华,不能背晚负暗地失却光华。中华的汉字文化,不仅仅只是一个符号而已,它本身深入浅出的象形会意,褒贬鲜明的人文哲理博大精深,这是它优于其它文字的根本区别;它的理性精神和逻辑思维,能从非常复杂的问题中综合判断得出条理,是一种尚智的悟性文化。民族的经典盛会之称,是其它文化难以穿越和替代的。沐浴在先贤们汉字文化艺术的光辉之中,应该保持发挥和遵守汉字文化在运用上的意蕴隽永及潜在的表现圭臬。“春晚”其名定位不正、浅显苍白、吉兆反向、无魂无魄、脱离了民族文化的根基,完全缺失传统春文化渊源、文化涵养的优美素质元素。历尽寒冬盼春到,万物复苏迎春来。“迎春”才是亿万大众呼之欲出的心声,是广袤大地即将的勃勃生机,它不仅仅只是“晚”的点滴欢乐,充分表达了炎黄子孙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渴望、并富于追求的饱满激情,蕴含了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精髓,践行的是新时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较之“春晚”而言,无论是娱乐角度的热效还是更为重要的社会价值方面,都是无与伦比的朝气、激情、鲜明、圆润、和与民族春文化的一脉相承。用“迎春”来点燃整个民族激情的精神炬火,复兴以东方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为世界的主流文化不能再“晚”啊!
其五、“晚”没了爱心和希望。晚的黑暗、阴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央视送给留守儿童的《春暖》活动,其结尾是一首儿歌:“爸爸妈妈太阳公公下山啦害怕害怕呀……”幼嫩的童音,凄凉而无奈,唱得人撕心裂肺,头麻脊凉。《哑吧新娘》中:“为何为何为何有那赶不完寂寞的长夜”。可见,晚,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全国有留守儿童5800万,残疾人8300万,以及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的人群等等。在他们的心灵中,晚上的长夜,就是他们的灾难啊。他们在渴望光明、充满希望之中顽强拼搏。在我们共同迎接自然春天到来的时候,更应该让他们充分享受到社会春天的温暖。节庆之时,不应该触及他们所恐惧和忧伤的“晚”,给他们倾注尽一切可能的关爱,送去温暖和鼓励,给他们助添勇气和力量,让他们看到光明和希望的所在,不要在骨肉同胞的伤口上抹盐啊!
其六、面对现实,立足根本,重“德”轻“晚”寓教于乐,才更是传统佳节内涵的延伸和现实生活的需要。我们的幼少时期,在过年的时候,农村家家户户的老人都要对孩子们的言行、举止、事理进行大同小异的家庭总结、训导、传教。家庭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在老辈们对春的虔诚、珍惜的言传身教中影响着我们,他们对生活勤朴、向往的热枕,无时不刻地启示和激励着我们幼小的心灵。在哪个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而他们永不气馁,无怨无悔、默默无闻的耕作。那种怀揣希望而拼搏的、乐于吃苦的精神世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现在的生活和过去相比,简直就是天堂。但是,在现时的青少年中不少人身在福中不知福,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只有享受。做事眼高手低,又怕吃苦等等,有的甚至连个人的责任都不想承担,还谈什么家庭和社会。有位作家感叹:“这是一个缺少大家的时代,许多人失却精神根基成为漂泊的浮萍……。”我们附近有个学校,一个学生成天玩手机,为保证学习时间,老师请来他的父母帮忙沟通,谈着谈着,他迅速翻上栏杆,从所在的四楼往下纵身而跳。家长惊呆了,而更让老师惊恐的是:不少学生对此事兴奋、睥睨的不正确神情。这些典型的“富士康”事件,是道德素质教育的不全、不深、不重的缺憾。浮华和虚荣不是大众化的生活现实。“平淡是真、安乐是福”悠久的中华道儒理念,才是老百姓正确的人生观。基本国策“以人为本”更重要是从教育的根本入手,社科院的权威们呼吁:“中国当下的文学亏欠了时代”。一个“晚”字,虽然只是运用上小小的瑕疵,而它确暴露在民族文化艺术大厦的皇冠之上,鱼目充珠用,品将非品,德之焉育乎?这不能说不是文学亏欠时代的现象了。习总书记指示:文艺要发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园”的作用。孔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疏通知远”、彰显信仰、注重德教。安定和谐的社会需要老百姓对生活有个正常的心态,老百姓需要社会宏大深遂的文化思想来提升单薄贫脊的内在精神世界。只有精神的富足和充沛,才有“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胸怀:才能“公车上书”、“辛亥革命”;才能富有高瞻远瞩的睿智和壮举,敢于“上井岗、奔延安”,革故鼎新,改天换地,把民族领向希望和光明。习总书记殷切期望:“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了也应该巍然耸立。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至此,新时代的骄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民族精神的沦肌浃髓、民族文化的醍醐灌顶,是建设精神大厦的基础和必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途万木春。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是朝气蓬勃的民族精神遍布着无限的生机。“春晚”其名其状,在其本质上,远不能为民族精神大厦的创建添筋加泥,更体现不出为社会壮精、提气、凝神的新意,它不配为现代中华民族迎春之符以飨大众。
总之,“春晚”中这个“晚”字的名称:上不符国情、下不合民俗、于古于今,是个自娱而不自尊的、非传统文化基因的疾恙名称。而迎春:民族风俗习惯不用“晚”、民族情感状态不重“晚”、历史承启的担当更不是“晚”、民族之梦不能“晚”、民族文化更非“晚”、民族团结和谐不宜“晚”、现实生活的需要不中“晚”。现在的人们对于“春晚”其名,那只不过是对春的崇尚而爱屋及乌所包容而囫囵认可罢了。启蒙的“春晚”这个名称的娱乐性、活跃性是当时时代背景的产物,当时人们的思想需要改革、开放的过渡,社会前进的潮流需要活性回澜。同时在开放中,受套用西学观念话语体系的影响来剪裁中国最传统的经典盛会之称,离散了春节联欢会整体性的精神蕴涵,使之沦为碎片化的普通泛材,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习总书记关于文艺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和“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系列指示。把春晚从晚“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到兴的层面上来。确立它最具意义上的典型象征性,符合民族独立的风格、特点、气质;在内容和形式上完美的相统一,富有内涵而神韵,符合民族文化的审美观。21世纪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以高起点的全新姿态,理性地融入世界先进的前沿领地,那些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低粗放现象,已经为新时代所不可取了。伟大“一带一路”的中国倡议,大道共赢、圆梦天下,猎猎中国风,吹绿着世界的新春。该给“春晚”正名了,还“迎春”的本来神采面目。让丰富渊博的民族春文化内涵、精粹古典春文明的精神融入、充实、激活现代生活,引发内生性的原动力而焕发新的时代精神。
一元复始万紫千红百花盛放迎春到,三阳开泰百业万兴亿众高歌熙春来。迎春!迎春!向往、热爱新生活、飞奔光明的未来,迎接新的世界之春,才是炎黄子孙新春最惬意的传承和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在新春佳节活动中的精髓和桂冠。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