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产业的转型升级首先是人才的转型升级

时间:2017/9/17 作者: 有只羊 热度: 77130

  今年,我省提出产业转型升级战略,要彻底改变过去的高污染、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状况,进入低污染、低投入、低能耗、高产出模式。具体到三个产业的占比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路径,各有不同的意见和思路,包括顶层设计、一张蓝图绘到底,借助一带一路战略、自贸区和航空港区的机遇等。我市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转型战略,大致相当于我省发展战略的漯河版或者说落地版。我们认为,经济的新常态之一就应该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十分重要,但至关重要的还是人才的转型升级。


  我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人才小省。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缺乏在全国数得着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研究院。二是我们在专业技术领域,位居全国的领军人物不多。三是基础科学研究落后。四是接受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数总量小。这四个方面问题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实用研发领域的整体优势不明显,基础科学研究缺乏耐久性,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人才队伍建设形不成集群效应。四者的相互作用,又制约了我省的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制约了我省在全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


  基于历史的原因,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特别是自隋代科举制度实施到清末终结,我国共产生过600多位状元。按照籍贯分,我省大致在前三位,仅次于江苏和浙江。但如果从其成名地分,真正从河南走出的状元仅仅是没有空白而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省历史上就是一个人才输出型省份。历朝历代,中原的地位和作用就是给皇朝贡献粮食。即便到今天,我省的粮食总产量仍然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可以不夸张地说,在粮食生产上,如果河南绝收,全国必定闹饥荒。所以,中央划定的十八亿亩红线对于河南来说尤为重要。但作为第一产业,虽说无弄不稳,但仅靠农业难以成就高质量的幸福生活,河南要在保护可耕地与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在人多地少间维持平衡,委实不易。


  解放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河南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欠账多、失去的机遇也多。中国科技大学与河南失之交臂,让我们失去了一只送上门的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其后续的发散效应无论怎么设想都不为过。如今,上亿人口的全国第一省只有一个211大学,985大学一所没有。这无论从情理上还是实际需求上都无法向全省上亿的家乡父老解释。长期对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不重视,对人才特别是高等级人才的不重视,和经济基础的薄弱,使我们陷入了人才培育的怪圈:人才培养慢,总量少。自己培养不成,又引进不来,引进来的留不住,自己培养的又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孔雀东南飞。具体到漯河,我们只有两家专科学院,还没有一家像样的本科院校,职业教育还欠普及,基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足够吸引力的高等级人才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政策。


  要彻底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从领导到舆论形成一种共识和氛围:着眼长远,下大力气,本着百年树人的目标,勒紧腰带培育人才的毅力,拿出长期的我市人才培育计划。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每年还要有基本的增长率,引进一批、自己培养一批,高薪引进,待遇挽留,让其发挥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人才吃香的氛围。如此,记过数十年的努力,逐步扭转我省我市人才洼地的状况。人才问题解决了,产业的转型升级自然也会水到渠成。否则,所有的高调理论、华丽辞藻、旦旦誓言都是在耍流氓。那种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还会不断重演。


  2017/4/7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