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媒体人,前几年我们熟悉的是已经进入了信息爆炸时代、读图时代,言外之意,长篇大论、深入分析类的文章已经没有人看了,所以也没有必要下功夫去写。最近两年,我们听到更多的是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融媒体时代,文章不论长短,都已经没有人看了,所以,下功夫写文章成为另类。手机已经具备照相功能,每一个人都可以拍照,所以专业的照相技术也过时了。总之,传统的媒体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以后是物联网的天下。不论做什么,不论什么专业,专注于专业已经不适应了新形势的要求,迎新潮、赶时髦、玩时尚、谈八卦才是硬道理。
确实,互联网改变了世界,也深深地影响了传统媒体。以前,一张报纸可以有十个、五个人的传阅率,后来一份报纸只有订阅者自己看,到今天甚至连订报人自己都不看报纸(特指公款征订部分),纸媒已经深深地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想起两年前的一个故事。
某酒厂要在社会上征集广告语。他们将这一工作交给某个市级电视台,历经一个多月,质量暂且不论,一共征集不到六十条。在与公司某高官闲聊时得知这一信息,笔者主动提出,你给我一周的时间,我在报纸上给你重新征集。结果,一周时间过去,共征集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两千多条广告语!当然,结果是厂家非常满意,征集过程中产生的广告费用他们分文不差地给了报社。
笔者开始之所以有自信,坚信能完成这一任务,不是我们的报纸有非凡的社会影响力,而是我们的报纸有自己的网站,有电子版。也就是说,我们的报纸“上网”了。与电视台相比,我们借助了互联网的力量,而电视台的节目没有上网,只是在周边几十公里的范围内传播。
此前,我似乎也被这种现象给感动了,并对自己的态度产生过怀疑,疑惑自己为写一篇文章绞尽脑汁是不是真的落伍了,真的赶不上时代了,上边提倡的工匠精神对于新闻界、新闻人不适用了。直到最近接连两件事的发生让我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一是刚刚开过的我市第七届党代会。
党代会前两个月,市委宣传部布置相关宣传工作,我们单位算是工作比较主动扎实的,也得到过领导的肯定。按照惯例,工作量基本是恒定的,与上次党代会相比不会增加很多,我们只需要按部就班地推进即可。但到了关键时期,因为个别环节的疏漏,个别人员的调整,让我们感到几乎调剂不出后备的人选。无论是会中还是会后的宣传,都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常识性的错误(这里援引一个外地的例子:长春日报2014年12月某天出版的一版是导读版,其中第二题题目是:市政协六届十六次常委会决定,我市将实行全面二妻政策。错误有二,是人大不是政协,是二孩不是二妻)。该出彩的地方没有出彩,不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出了问题,平时感觉我们人才济济,到了关键时刻总是感觉人不够用;平时写稿子挣工分也不算少,上报评奖时却拿不出像样的作品。在编辑岗位多年的编辑不会写文章,会写政务新闻的不会写评论,能在副刊上发表作品的不适应社会新闻的写作,记者的稿子不愿意让编辑修改。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在基础的新闻知识、新闻理论、政治敏感、专业技能等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本该专注于专业的心不在专业上了。
二是涉及到某个企业的。
一位企业家朋友给我商议,他们想让我给他们找三四个笔杆子,要求是,时刻关注他们的企业发展状况和企业所在行业的发展状况,平时备而不用,如果舆情上有不利于他们企业的言论,这些人能迅速运用不同的文体和手段,发表有力有据的言论予以对抗,对他们的企业品牌进行维护——有点水军的意思。当然,他一再强调,不会亏待笔杆子。笔者思虑再三,不敢应承。顾忌有二:一是不知道是不是合乎规定,二是不知道有没有合适的人选,是不是还有人专注于研究我们的客户我们的读者。
由上述两个问题联想到目前存在的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领导习惯于自己亲自审稿。当然我们对这一现象可以做不同角度的解读,可能的一个角度是:也许我们的记者无论是思维还是文字的掌控能力距离领导的要求越来越远了。说穿了是领导对我们不放心。他们越来越高的期望值与我们越来越粗糙的文字功夫形成了反差。
我看过同行单位的融媒体的硬件建设,他们设施的先进让我们望尘莫及;也体验到今日头条信息更新的快捷,他们对有效信息的抓取让我佩服。新技术包括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我们更快捷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同时也让信息的传播量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晃眼的光芒下,我们看到了新媒体的光鲜,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新媒体要传播的还是信息,而且是更海量、更高质量的信息。我们在玩新词、学技巧的同时,忘记了不论任何行业任何学科都有基础知识在、有专业技术在。我们说,经年而成的是技术,一点就破的是技巧。技巧很重要,但永远不能取代技术。板凳要坐十年冷,学的是技术;一蹴而就风光现,说的是技巧。当我们坐在编辑的岗位上,看到记者的稿子,感觉不顺当却束手无策的时候;当我们拿着记者证,对读者反映的问题看在眼里,却不知道该怎么组织句子的时候;当我们在客户那里展业,面对客户的要求,却拿不出一个让他们满意的文案的时候;当我们面对一个更好的单位、有机会进步却连一篇像样的自荐信都拿不出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反思,作为一名在报社工作的编辑记者,是不是我在专业技术方面有些欠缺,是不是该补补课了?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我们的出行方式,提高了我们的出行速度,但不要忘了我们为什么出行。
2016年11月27日,央视的《对话》栏目中,《今日头条》的董事长张一鸣在介绍当今这个国内最大的新闻发布平台的情况时说,《今日头条》没有编辑、没有记者,有的是不同专业的工程师。新闻发布平台没有专业的新闻人员,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但仔细想想,他们依靠专业的网络技术,从全球范围内各个媒体平台上即时抓取新闻,为他所用,从全球范围内的自媒体上抓取信息,为他所用。有了这两大信息源,他们还发愁信息量的问题吗?换个角度,假如我们所有的新闻媒体都不允许它无偿采用信息,《今日头条》将无立足之地;同样,如果我们的媒体提供的信息都是无用的、失真的、失实的,《今日头条》将不会采用我们的信息:如果我们的信息质量足够高,他们就会更多地采用我们的信息。从信息的价值衡量,只有传播量足够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今日头条》的采用,是在对我们提供的信息做免费的二次传播,是再次提升其价值。
永远不能忘了,知识是相通的。既然我们从事了新闻专业,端上了报社这个饭碗,就先把与新闻相关的这方面的知识学到手。毕竟,即便是求职信,如果文通字顺、富有文采、鞭辟入里、引人入胜也会更有利于我们以后的再就业。
总结
合格的新闻作品要过3+1关:新闻真实关、政治关、文字关+时间关。也就是说,首先要真实,确保措施是在现场、第一时间,如实报道,不添加个人的主观色彩;其次是符合政治需求,为时代所需。即便新闻真实的未必符合政治要求;其三是文字关,要文通字顺,不能词不达意。最后,是时间关,要在合适的时间说合适的事。
2016年10月16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