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心酸的是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所说的那番良心话:“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很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
曾几何时,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引以为傲的事,“学而优则仕”,是上流社会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利器,更是底层人民改变命远,实现社会阶层流动的最便捷的通道,而到如今再也没有人能那么底气十足的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了。熊轩昂说的那一份话,其实他自己未必有那么深刻的认识,但是他却敏感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如今的教育越发达、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却是越少。先不论如今名牌大学中农村学生比例越来越少的事实,就算他们有意要向贫下中农子弟倾斜,也得看贫下中农子弟接受的教育能不能配合得上,同样的条件下,输在起跑线上的农村孩子哪还有什么竞争力。而且,这还只是善意的推测,不怀好意的是那些权力寻租者,只要一点点的“影子斜了”,就可以利用政策的香饽饽,为自己某得利益,为有钱有势的孩子添砖加瓦。
再退一步,即使农村的孩子实实在在的享受到了优惠政策,但是如今社会的情况却是不是你足够努力就可以做好一切,不是你不顾一切的付出就自然能获得你应得的一切。当你步入高校的时候,你就得做好准备,你会遇到一切陌生的让你害怕的世界——这个世界与你曾经的世界迥然不同,甚至你会有再世为人的感觉,因为距离离你那么近,未来离你那么远;你还得有个心理准备,就是什么对你来说新鲜无比的事物在大部分同龄人看来都是稀松平常,你会自觉的为自己的“愚昧无知”自惭形秽。而当年终于习惯了这个新世界,可以了,也准备放手一搏的时候,大学生涯结束了,你,都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贴上了loser的标签,从此一路坎坷,打掉的牙齿只能向肚子里咽。
你恍恍惚惚,没头没脑的从学业中脱出身来的时候,社会会猛得给你当头一棒,原来就业需要的种种能力你根本就没准备好——而这些对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来说不过手到擒来,于是,简历雪花般的飘,offer却难产地迟迟不到。就算你是幸运者,最终找到了一份志得意满,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了。可是你只要一抬头,你就会发现当你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那些天之骄子们早就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你会失落的发现,原来你的存在只是为了衬托那些人不可一世的荣华富贵。读书是改变了你,但是命运还是那么凄凉,比纸薄。
喜欢读林毅夫先生文章的我最后的习惯,就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论述——收入再分配制度。我们知道中国这几十年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速度可以说的上是空前绝后了——你恐怕真找不到第二个了。但是在这一巨变的过程中,很多东西没有更上去——人们的心理呀,有遗留很多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就是物质财富的极大富裕的同时产生的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富的可以像李嘉诚、马云、王健林等作用几千亿的资产,穷的像我这样无立锥之地、只能浪荡于江湖的书生。而且当今中国社会的收入分配制度还在加剧这一现象,你循规蹈矩的读书最多只是用短暂的十几年的痛苦换下辈子稍微的不痛苦的人生。我们以往只知道只有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个人的出身最为重要,可是那要看看当下那些家财万贯的主,哪一个是凭着读书改变的命运。
所谓出身好,不只是那些出身名门、权贵之家得人们,而且还包括那些长得秀气俊朗、漂亮大方(总之就是不像我等这么磕碜的)。前者拼爹、拼背景、拼受教育的方式和程度,自然无需改变自己的命运——因为他们的命运本来就很好,他们要做的只是顺其自然的活着而已,想想王健林的儿子王思聪,想想花花公子陈冠希;长得帅、美的虽然没有直接的资本与天斗、与地争,可在这个越来越重视感官刺激和享受的年代了,帅和美也能当饭吃了,不然你怎能理解范冰冰一年动辄两三个亿、鹿晗随便露个脸也能赚个一两个亿呢?
这样的收入分配制度你服吗?
起码我是不服的,可是我羸弱无力,再怎么不满,再怎么义愤填膺,我最强烈的反弹也不过是动动笔写点书生意气,吐吐糟“该出手时就出手”,却对他的肆意妄为无可奈何。
不久前,有人疾呼“寒门出贵子”怎么那么难,其实这是有偏见的提法,那个孩子不是爹娘的心头肉,哪一个不是家中最宝贝的贵子,你拿什么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不是贵子呢?是金钱?是事业?还是权势地位?
读书还有没有用?我无法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只是像熊轩昂说的那样:有知识不一定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这由不得我们自己做主的人生,还是先看看、摸摸、试试再做决定才好。只是每次看到自己拼了命也不过刚好养家糊口,而那些“游手好闲”的却赚的彭满钵满,你会甘心吗?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提倡一切向钱看,但是在这个客观上却以金钱做最重要的衡量标准的现实里,你这能处之泰然地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读书还有用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