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承

时间:2016/11/9 作者: 慕九 热度: 106596

  物换星移几度秋,纵观中华民族两万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中国古代文明的薪火一直代代相传。中国古代诗歌文化,从汉字的初生之始便陪伴着跟随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中华儿女们,度过一春一秋,一朝一代。诗歌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它于很多国人尤其是文学爱好者而言有一种难以言说、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与吸引,短小精悍、寥寥数语便能使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


  诗歌为何有如此之大的生命力与影响力?本文主要探讨诗歌的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两个字——传承。


  无论是四言绝句还是七言律诗,对于诗歌,其结构、意象到情感,皆是在先人的基础上融合自身需要与感受,不断改良、创新、进步而来。因而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几乎大部分朝代的诗歌都不曾落寞,只是在相对而言的一个时间段内更偏向于某一种形式罢了。譬如人人皆知的唐诗宋词元曲,严格意义上说来三者并无好坏之分,后世的人们熟读唐诗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其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而又不失深刻内涵。


  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是从诗歌开始的,这也是诗歌文化传承的起源。而《诗经》则是诗歌的初生,反映了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内容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民风民俗、民歌山歌等总结而来,源于生活而不止于生活,风格多变。有如编钟之沉稳,有如夏荷之清丽,雨雪风霜,风雅不失意趣。“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室宜家。”轻诵这些古老美好的诗句,仿佛穿梭时空回到那个民风淳朴、长袖广褥的年代。在先秦时代,与《诗经》双峰并峙的是《楚辞》,它们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两颗闪耀的明星。


  两汉时期,有了先人的基础,诗歌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世界。集中体现在汉乐府和汉末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上。乐府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如《孔雀东南飞》、《上邪》等成为了传世名篇。《古诗十九首》则被南朝文论家刘勰评为“五言之冠冕”,其中《行行重行行》、《涉江采芙蓉》等篇章至今也口口相传。


  时间来到了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第一次文人诗歌的高潮,建安七子等人在继承汉乐府诗歌的同时,建立起“建安风骨”的新的诗歌代表派别。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皆是生活在这一历史时期,他们寓情山水,好不自在。


  不用多提,人们皆知唐代时中国古代诗歌达到顶峰的“黄金时代”。近千年的积累,将文人墨客思想的潮流与灵感的挥发聚集在这一点达到极致,一大批诗人在这里于青史留名。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以笔墨相交,以诗歌会友,醒而复醉,文思如泉,大概是那个年代最常见不过的事了。写遍大好河山,写遍民间疾苦,写遍四季流转,写遍离合悲欢,唐代的诗歌几乎囊括了所有主题,又归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诗歌的数量同时达到顶峰,在唐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仅是流传下来的就有将近五万首,这是一个极其惊人的数字。


  唐代以后,诗歌的传承和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折点——词和曲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相对于形式单一的唐诗来说,词和曲的形式更加灵活多变,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故事性,宋词和元曲也是人人皆知的了。至此,中国古代诗歌的传承史已渐至尾声,那个荷衫淡淡的女子,自中华文明的开端起便向我们缓缓走来,又随历史车轮的转动逐渐远去。


  笔墨纸砚以书、鱼雁传书相系的年岁已经苔痕斑驳,如今飞快发展的信息高速,似乎让曾经辉煌一时的古代诗歌文化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逐渐消弭。


  其实,中华民族古代诗歌的灵魂从未消亡。它已不仅仅是以文字表达的形式,而是深入内心的理解与难以释怀的诗歌情结。它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的人们去传承,只要我们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寻找,只要传承热爱。那岸边青青的杨柳和远方夕阳边的孤雁,在人们眼里,还是古时寓意送别的杨柳,还是思乡传信的孤雁。


  传承,一直在延续。


  (文/郭瑞嫣)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