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教育为育人。人性的稳定决定了教育需有固守!
可如今中国语言教育,一味地借鉴国外教育而忽视其本国经验;重引进而轻传统;重改革而轻固守。
不由想到,林语堂曾经说过"中国几种重要丛书都未曾见过"。当中国人被外国人问起中国古代有位杰出的教育家是谁呢?我们会自豪地说:"哦,是孔子!"但当被问道"你读过《论语》吗?"几乎所有的人会面红耳赤地说"对不起,没有读过"。
那么,我们的骄傲与自豪又缘何而来呢?这是中国文化的幸事还是不幸?
庆幸,我于高一,开始了学习《论语》的漫长旅行。然,吾非高尚者也。不为卖弄炫耀、不为振兴中国。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我是"半部《论语》治考场。"通过读《论语》,我的认识水平得以提升,考场作文自然春风得意。
如要将《论语》一一罗列,难度甚深。故以《学而》篇为例,各抒己见。(吾之《论语》乃"杨伯峻"所注)
读《论语》必先读《读论语孟子法》(朱熹注)。其中"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若能于《论语》、《孟子》中探求玩味,将来涵养甚生气质!"
此句,使我日有所思。故,每日将此日之学,反复回味。可每日问题层出不穷,使我困惑不已!
如《学而》篇1、2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其"本"词义为基础。何为成为君子的基础?故对"本"进行分析与联想。"本"乃为"木"下加一"横",木为树,树下便是根。也就是成为君子根本条件,那,便是学会做人。由此看来,学会做人是成为君子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如《学而》篇1、3节"巧言令色、鲜矣仁"!显然,此种人,在春秋时期不为儒学之人所尊重。但如今的社会 "巧言令色"乃成功人士之杀手锏。笑脸迎人,才能有人缘。人缘,便是你脚下的擎天柱。只有它,才能送你冲破天空,到达未知的奇妙世界。此时,思想之矛盾或使我乐不思索,或使我困苦不堪。最后,我在思想上认同孔子的看法,对"巧言令色"之人心存戒心。可行动还得与时俱进。
再如,孔子《学而》篇1、8节:"无友不如已者"译为"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初看,不认为此句有何不妥,但在后章中他又曾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明显,此二句矛盾。孔子本意为何?"人人都有优点"、" 不要与不如自己的人交往"如将此二句串联那便是"人人都有优点与缺点,不要与别人缺点交往"。用句话概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其长而补吾短也,不亦乐乎?"此事终于圆满解决。
曾经有人问过我,中学生该不该读《论语》?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中学生象征"春"。春华秋实的我们,读《论语》最大理念就是像春风净化大地似的净化我们的心灵。
联系当今社会热点:经济建设发达,物欲横流,金钱观大于精神观。此时,人类又得回到过去,回到那个用"仁"支撑身躯的时代。因此,儒家学风盛起,全世界多处建立民学院。希望通过《论语》再次净化人类的灵魂。
但此并不代表我们要完全具备古人的道德精神,塑造当下环境中的个人。或许这可能会充实自我,使之"恶"的一面永远"功成生退"。但面对如今"风华正茂"的社会,他不希望你的"洁身自好"。因为永远没有"君子固穷"。
中学生现在学习《论语》,可使其打开思想的航程,到达全新的彼岸。拓展知识面,了解古人,培养自己的"大智慧", 对当今社会发展趋势站得高、看得远,不会使你误入歧途。用道德保护自我,并能在生活学习中领悟"做人的艺术",使我们步入安全的防护线。就像一句俗话,当你完全读懂鲁迅的所有文章,你就能用眼睛看清这个社会。这是读完《论语》一种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而另种人便是俗人。《文汇报》上诸多揭恶的杂文,读之甚爽,以为作者真是嫉恶如仇。其实不然,细读以后可以品出作者自身的郁愤。此些作者均以骂官为人所"钦佩"。 如忽得官位,弄不好就要引官为荣。可惜官位抢手,轮不到此些人当官,所以,他们只好骂官。从其文章中不难发现,多数人都通过《论语》中诸多道理自居一格,并用其邪理诬蔑视听。固然满复经论,可其中包藏祸心。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我厌恶俗人,因为他们的邪理会蒙蔽使读者,使之产生"共鸣"。其损人利己的行为会与第一种人形成矛盾,势必会"大大出手"破坏文学的平衡。从而导致社会的失衡。
但我相信一点,他们都能更好的生存。随着他们的矛盾日益加深,会使社会、媒体,对其加倍关注。第一种人所得的思想得已证实与肯定。第二种人的利益、名誉得以实现。
从而,我们可发现中学生读《论语》强化了思想使之写出好作文,并提高我们分析对与错的能力。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在《论语》的"庇护"下能生活的更好!
2006年10月1日
编辑点评:
好文章,读之如一杯美酒沁人心脾,回味悠长,似看到一儒雅书生款款道来:做人之道,作学问之道,忧国之心,兴国之略!
孔老夫子在天有灵,会甚感欣慰并叹之:此作学问之人不人云亦云,在《论语》的字里行间细细耕耘,将矛盾之辞一一理顺成章,真正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赞(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