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字典中,“浮躁”一词被解释为“轻浮急躁、没有耐性的”。它的反义词是“沉着”。对于“浮躁”,字典仅出示了一个例子:性情浮躁的人不易成就大事。可见浮躁是一种心理状态。有人说,“浮躁”指轻浮,做事无恒心,见异思迁,不安分守己,总想投机取巧,成天无所事事,脾气大。百度搜索上定义:浮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和盲动性相交织的病态社会心理。它表现在心神不宁、焦躁不安和盲动冒险三个方面,与艰苦创业、脚踏实地、励精图治和公平竞争是相对立的。贾平凹用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为我们具体诠释了浮躁的含义。这部著作的名字就叫做《浮躁》。
在读贾平凹的《浮躁》时,我时常闭上眼睛,一遍遍地问我自己:贾平凹为什么将这部小说命名为《浮躁》呢?小说名字与内容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经过苦苦思索,究其原因,我认为要考虑三个方面:叙述方式及内容、人物形象和浮躁内涵。
首先是该部小说在叙述方式及内容方面所呈现出的浮躁之处。
故事的开头一段是景色描写,语言平和朴素,顺着文字每往下读一行,不禁感到似乎有一个高水平的导游在娓娓道来,引导着我们进入故事的世界。“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接着导游介绍了镇街及街房,小巷及人家。“鸡犬在其间鸣叫,炊烟在那里细长,这就是仙游川,州河上下最大的一处村落。”——介绍完两岔镇,导游便来介绍仙游川。导游引用阴阳师的学说,将仙游川神化,赋予它一种神秘的色彩。导游还向我们提及了这个地方的神物——一种叫“看山狗”的鸟。过了一会儿,“一听见‘看山狗’叫,河畔的白腊蒿丛里就横出一条船”,韩文举“醉卧着”出场了。由景到人,多么具有诗情画意的讲解!不一会儿,导游摇身一变成为州河的档案馆讲解员。从四十年代田、巩两家发迹史到“五十年代,这里便出了个小子金狗。”开头部分总体上亲切平静又自然。此后开始讲述故事的中间部分。故事的发展过程无疑是波澜起伏的。小说结尾又是场景描写。最后一句”这时候,正是州河有史以来第二次更大洪水暴发的前五夜,夜深沉得恰到子时”,又回归了平静。抛物线式的故事发展路线,变化之中可以窥见浮躁的一面。
另外,将故事置于田巩两家的对立矛盾之中,使得这个对立矛盾构成了浮躁的大背景。以讲述金狗、小水和福运等人的故事为主,贯穿了个人的爱情历程、生存状态及发展的过程,构成了浮躁的小团体。大背景与小团体相结合,共同说明浮躁的程度。
其次从州河的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浮躁的存在。以“浮躁”之名,给州河人物分类。我认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一直浮躁着的那些人,二是浮躁心理有变化的那些人,三是一直不浮躁的那些人。说到第一类,不得不提及田中正、田有善、田一申、蔡大安和巩宝山这些人。他们是一群有私欲并且私欲总在膨胀着的人。田中正、田有善道貌岸然,与巩宝山等巩氏后代互相争权夺利。不和谐的风气本身就是浮躁。让人恶心的是田中正那书记外衣下的伪装。弃传统的伦理道德于不顾,无视瘫痪在床的妻子,他与自己的嫂嫂通奸;妻子死后,在田一申的怂恿之下,他与陆翠翠调情;平日打猎,趁猎人豹子不在,他与豹子俊俏的媳妇通奸。除此之外,他还趁福运不在家,企图对小水强行不轨。田中正的内心是浮躁的。若非如此,何来这一切畜生所为?田一申与蔡大安,两个人,为各自的利益心怀鬼胎。前者为田中正送去陆翠翠;后者利用金狗从中作梗,坏田一申的“好事”。两个人的算计与争斗,哪里不是因为他们的浮躁呢?总之,这群人的浮躁多是体现在政治层面的。英英、英英娘及陆翠翠的浮躁明显体现在性欲方面。三个女人,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或许是大胆敢爱的、有勇气的。但是从传统道德层面来看,她们太不注重女子的贞操。贸然拥入男人的怀抱,不考虑自己的自由,也是种浮躁。相比于前两者,雷大空的浮躁在某个程度上体现了一个男人的雄心抱负,但是方式显然是不对的。他贷款建立城乡贸易公司,然而倒腾钢铁,到处贿赂以买通关系,掩人耳目。做生意的投机取巧是一种不踏实,而不踏实的近义词是浮躁。之后雷大空捐资给学校,不是为了报答社会而是为了购买政治资本,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浮躁。第二类,重点是主人公金狗的心理从浮躁到不浮躁的变化。金狗生世奇特。这个毛头小伙是自尊的,但面对外人的侮辱,他表现得很浮躁。矮子画匠在为田家祠堂画画时,田家人调侃“四脏”之一为画匠嘴,金狗一声恨叫,惊得他爹从架子上掉下来,落得残疾。在爱情方面他亦是浮躁的。他爱小水,但是小水总是羞于示爱。出于报复心理,他与英英做了对不住小水的事情。到州城里当了记者之后,金狗经历了很多事情。整个人成长了不少。他冷静地对待周边及自己的遭遇。在福运遇害后,金狗大哭,哭过之后,为福运力争应有的权益。为大空的事,他受到牵连锒铛入狱。在狱中,他积极想法自救,这体现了他的不浮躁。第三类人是一直保持着内心的沉着。一直的不浮躁正是浮躁的反面,更加地佐证了浮躁的状态。小水和福运一直老实本分。尤其小水,她一直保持着平和的心态。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性格如同水一样,温柔平静。当英英引诱了金狗、金狗想要摆脱英英时,小水顾全大局并为金狗着想,劝他进城当记者。当金狗和大空入狱时,小水积极与恶势力作斗争,为他俩申冤。很多时候小水的不浮躁体现在她对自己贞操的爱惜、对原则的坚守。麻子铁匠、韩文举和七老汉这类年长者纯朴善良,待人大方真诚。在得知金狗辜负了小水后,七老汉指桑骂槐,福运气得想着法子整金狗。和尚、阴阳师及考察人均是心平气和的人。和尚和阴阳师会算卦,通晓人情地理,是小镇和人们命运的先知。考察人到州河考察,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去观察小镇的心态变化的。若以浮躁之心来看世事,如何看透其沧桑?
最后,我们来探索浮躁的内涵在《浮躁》中,“浮躁”仅在文中两处地方出现过。一处是写水的浮躁。另一处则是考察人与金狗的一番对话中。我疑惑:既然名为《浮躁》,为什么“浮躁”仅在文中出现两次?后来细细一想,其实通篇的故事就是在阐释“浮躁”在个人与时代的具体表现,因此“浮躁”一词的点明不能过多。作者或许是怕读者读到一半时不知道浮躁为何物(像我就是这样),以为仅仅反映男女情爱和小城两派势力的争斗,所以在其中安排了考察人这个角色,使他担当着一个“阅读导师”。同时在小说中,他也是“精神导师”。类似《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考察人对世事有着灵敏的感知和清晰的体悟。由来自山里的大学生杀死深爱他的教授女儿的案件说开来,考察人将它定义为“偏狭的心理”、“浮躁不安的情绪”、“自我价值的完全丧失”和“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普遍意识”,并且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来说明这种心理产生的背景。“我国长期以来经济不发达,地区之间贫富差距很大,商品流通又不开展,在许多山区,又加上闭塞、保守,这种偏狭心理就容易形成了。更何况这后面还有一层社会心理,就是说一场大的动乱过后,社会心理容易产生变态情绪,狂躁不安,丧失公德,不要法纪,把流血也不当回事。”考察人还分析了浮躁的表现,提及了文化大革命。“心灵的觉醒就转化为心理的失重,虚妄的自尊逆转为沉重的自卑,因此狂躁不安。一切都怀疑,人人都要顽强地表现自己的主体意识,强调自我的存在,觉得怎么也不合适,怎么也不舒服,虚妄的理想主义腰身一变成最近视的实用主义。”在这场关于对社会问题的探讨中,金狗与考察人一问一答,发挥了他作为一名记者的作用。金狗的发问也是帮助他自己、长期困惑着的小镇解释疑惑。对话末尾,金狗请教考察人如何疏导浮躁的社会心态,考察人认为应当要发扬我们民族最可贵的额一种品质即韧性的精神。考察人的回答,为金狗等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这自然也使接下来故事的发展更为流畅,行文自然。
综上所述,《浮躁》的命名不是偶然。
从写作学的角度,写下这篇阅读体会的我,应该算得上是《浮躁》的第二作者。而我深感惭愧。因为我觉得我没有读懂、更没有读透《浮躁》,因为我还有疑问。疑问有二:一,对小说结尾不理解。一方面,当小水去百神洞问阴阳师关于金狗他们买机动船的命运时,阴阳师问过三老后,说金狗要成一番大事。这是好事。另一方面,当小水走出石屋,预见州河涨大水的征兆。渡船走失了,“风掀着浪泼闪过来,与黑黑的崖石相搏相噬,产生出一种细微的又是惊心动魄的音乐”,州河有史以来第二次更大的洪水暴发,这又是坏事。作者设置的这样比较矛盾的结尾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不明白。二,作者为什么不讲述半个故事呢?个人认为故事讲述到一半结束,可能会有余音绕梁的效果,抑或可能会达到沈从文《边城》结尾的效果。或许作者考虑到了故事的完整性,所以他安排了个人相对完满的结局,以此来喻示整个社会浮躁的心态最终会平缓的趋势,同时也是为了不辜负考察人的一番指点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