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我读《颜氏家训》之书证篇

时间:2016/7/21 作者: 明月清风自在怀 热度: 94795

  《颜氏家训》书证篇是《颜氏家训》中文字最长的一篇,录有颜氏对于经史典籍以及各种字书、韵书的考证共计47条。
  
  首先,书证篇第44条和45条明确表明了作者对于书证的独到见解。颜氏认为文字是坟籍的根本,因而他重视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字义及说明音注,往往引以为证。同时,他又认为文字尤其是字体,是随时代的不同而变化着的,那种凡写字“必依小篆”的做法自然是拘泥固执,而任意增减改换笔画的“鄙俗也是不可取的。合适的做法是,“若文章著述,犹择微相影响者行之,官曹文书,世间尺牍,幸不违俗也”,
  
  主张分文体和受众来选择字体。
  
  就我看来,其余45条可以归类为对于认识口传、传写、书写和胡乱运用的讹误及考证。对于部分文字及其由来,作者作了严谨的考证和相对合理详尽的阐释。
  
  其一,书证篇指出了在认识口传方面的讹误共计8条。这些讹误可进一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认识混淆,二、区分不明,三、牵强随意进行解释。一、认识混淆。第1条河北俗人不识“荇菜”,博士皆以参差者是苋菜,呼“人苋”为“人荇”。第2条梁朝讲说《礼记》的人不细加考证,把龙葵当成是《诗经》中提到的苦菜。第5条《月令注》将“荔挺”当成了草名(实际上荔是草名,挺是荔草的茎),并且提及讲《礼》名儒刘縚混淆了荔挺和马苋草。二、区分不明。第4条现今的人以为《毛诗传》说的良马通指公马和母马,实际上良马单指强壮俊美的公马。三、牵强随意进行解释。第9条世人多把《左传》中“齐侯jie,遂痁”中的“jie”当成“jie”,一般读书人纯粹主观臆测,牵强地解释成:齐侯得了jie藓,使人受寒,后来变成了疟疾。第17条《汉书》中的王莽赞“紫色蛙声,余分闺位”意在暗讽王莽篡位,而一位名声很高的读书人却改变了它所蕴含的感情色彩,正面赞扬了王莽的非凡外貌。第30条读书人前后沿袭本是错误的流传的说法,将“果”读为“裹结”的“裹”,解释成盐和蒜放在一个包裹里然后放在筒中。第41条古代的读书人把“蓟”读作“筋肉”的“筋”字,用来和“地骨”对偶。
  
  其二,书证篇指出了传写方面的讹误共计15条。这些讹误多是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地域的不同等而造成的,少数是由于注解者的不求甚解、不负责的治学态度造成的,还有一些是由于后人掺杂、术数流传出现的结果。一、多数传写讹误。比如第3条黄河以北流行的版本将“ti”字都误作“夷狄”的“狄”,读音也和“狄”字相同。第6条江南流行的《诗经》旧版忽略前人合适的注解等,“将其来施施”只单用一个“施”字,做法不太妥当。第21条中现在的《史记》将高渐离击筑的“伎痒”写作“徘徊”或者“彷徨不能无出言”,作者考证《风俗通》等认为这是人们传写过程中的错误。二、少数传写讹误。比如第14条南方自晋朝南渡以后把北方地区的经书传记都称之为“伪书”,不屑仔细研读,因而不知《易经》中的蜀才是何人。第35条由于之前的考证不全,无法弄清《通俗文》的作者是否是服虔。三、后人掺杂和术数流传造成的讹误。如第36条后人掺杂进《本草》、《山海经》及《列仙传》等书中一些内容。第46条通过《春秋说》以“人十四心”为“德”、《汉书》称“货泉”为“白水真人”,《三国志》以“黄头小人”代指“恭”字等例,说明术数流传是假借附会,游戏取乐,不足以正音解字。
  
  其三,书证篇指出了在书写方面的讹误共计9条。这些讹误一方面本是由于经典书写的错误,另一方面是后人不明文字来源、妄加改动造成的。一、经典本身的书写错误。第7条通过《毛诗传》、《毛诗传笺》和班固的《灵台诗》的引证,来说明《诗经》“有yan萋萋,兴云祁祁”中的“云”应该是“雨”。第18条《史记》中的书写错误如将“悉”写成“述”,将“妒”写成“姤”等。第23条通过寻求实物证据证明《史记》之《始皇本纪》“二十八年,丞相gui林,丞相王绾等,议于海上”中的“gui林”应当写作“gui状”。二,后人妄加改动造成的讹误。如第10条世人仅仅就葛洪《字苑》的“影”,将尚书》、《周礼》、《庄子》和《孟子》里所有的“景“字换成了“影”字。第11条仅仅
  
  根据流行写法,将《六韬》、《论语》和《左传》中的“陈”字改成“阵”字,做法不太科学。
  
  其四,书证篇指出了胡乱运用方面讹误共计2条。这是由于使用文字的人不清楚文字的来源,乱加运用造成的。如第13条“也”是语气助词,它能否省略依据不同的文本。然而一些平庸的读书人听说经传中常出现“也”字,就随意到处乱用,结果用得不是地方。《诗经》中的“青青子衿”中“衿”指的是衣领,邺下《毛诗传》注释都没有“也”字,许多读书人因此错误地认为青衿和青领是指衣服的两个地方并且都用青色的布来装饰,以此来解释“青青”二字。如第33条依据《古乐府》,“妇”是儿媳相对于公婆的称谓。
  
  近代很多文人作《三妇诗》,诗中的“妇”都是指自己的众多妻妾,又运用了很多不合适的淫艳词汇。这是对“妇”字意义的误用。
  
  书证篇中不仅指出了一些讹误的情况,也讨论了一些文字的来源情况。比如第8条根据生活经验,对于《礼记》“定犹豫,决嫌疑”中“犹豫”和“嫌疑”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解释。第25条就《汉书注》中元后避讳改“禁中”为“省中”的缘由作了解释。第26条对“小侯”的意义追本溯源。第40条借助地理和历史的知识解释了一夜分五更的原因。第42条作者根据《风俗通》等文献向问者解释民间称“傀儡子”叫“郭秃”的由来。第31条作者与拜访的客人相互交流,分别表明自己对于《魏志》记载“弊gui之民”中的“gui”字的看法,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字进一步的训诂给予了一些启发和帮助。
  
  颜氏不单是提出了他对于一些文字训诂的质疑,指出了很多错误之处,而且遵守了一个学者的基本治学品质,在批判中纠正这些文字的错误解释。为什么说他是持着批判的态度呢?一方面,他批判读书人的不知穷究和胡乱运用。另一方面,他批判注解者随意、游戏文字的态度。另外,他对于自己不确定的解释也是持着阙疑的态度。我想我们好奇的不止是这些,我们更想了解他又是怎样去纠正这些错误的呢?我觉得主要是运用了考证的方法。这个方法,我认为主要通过两点实现。其一,经典文本的细读及引证。比如在第8条对于《诗经》“定犹豫,决嫌疑”的相对详尽的解释,援引了《尸子》、《说文》尤其是《尔雅》的一些注释。如第20条通过延笃注的《战国策音义》对《史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中的“口”和“牛”作了纠正。再如第4条对于《诗经》“jiongjiong牡马”中“牡马”区分是母马还是公马,这引用了《毛诗传》、《周礼》和《易经》等相关内容。其二,根据生活经历和经验。第9条通过日常经验判定后世一般的读书人对于《左传》“齐侯jie,遂痁”解释违背疾病常识。第23条通过一块秦朝的实物刻字来确定《史记》中“gui林”应当写作“gui状”。第39条作者在任职期间看到一块碑刻来判定柏人城东北角那座孤零零的山名的注音。第40条作者解释一夜分为五更运用了他的地理及历史的相关知识储备。此外在文字读音的判断上,由其意义和所处语境来判断是颜氏运用的一个方法。如第15条《礼记》之《王制》“裸肱股”的注释和“擐甲”本应该的意思相联系,进而考证《字林》,判断其读音。第34条依据《声类》和蔡邕《月令章句》,《古乐府》歌百里奚词“百里奚,五羊皮。忆别时,烹伏雌,吹yanyi;今日富贵忘我为!”中“吹”应该是“炊煮”的“炊”字。
  
  最后,书证篇对我有两点启示:态度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培养严谨治学、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热爱钻研探索的态度。颜氏在47条中警示了读书人和注解者主观臆断和不求甚解的粗心态度。他所举出的那些鲜活的字例,无不让我们感慨万千。但是为学光有态度还不足够,还需要良好的方法。对待问题,我们大多往往能够看到它们现在的样子,而很少有人去思考它的“前世”,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其然且要知其所以然”。如何“知其所以然”呢?在治学时候(这里侧重人文科学),我们要细读经典文本,互文论证,旁征博引;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知人论世,严密考证;同时多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最终谨慎地下结论。
  
  上文我说治学要有敢于质疑的精神,现在也不妨把这种精神现场运用。由于文字的流传久远,考证的文献和实物未必可以保证真实准确性等,书证篇中所得的一些结论未必正确。但是颜氏采用的方法还是有合理性的。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