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里所有故事都是寓言故事,寓言故事一般来说,表达的意思都比较曲折和隐晦,我们读者稍微不留神,就很有可能离题千里。要说《西游记》里最晦涩的故事,莫过于“唐僧师徒铜台府招禁”的故事。
这个故事表面上充满宗教说教味道,不仔细分析,肯定认为作者装卫道者角色。事实会是这样的吗?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铜台府招禁”的故事是这样的:在靠近西天大雷音寺,有一个叫铜台府地灵县地方,这地方是天竺国内郡,此地有一斋僧的施主,叫寇洪,号称“万僧不阻”,他己斋僧九千九百九十六个,差四个就圆满了,正好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此地,于是寇洪热情款待唐僧师徒四人,过了半个月唐僧取经心切,谢绝寇洪一家人的款留,继续上路。寇洪无法只好大张旗鼓送走唐僧师徒四人,不料他这举动被城里一伙强盗看在眼里,就连夜抢劫寇洪家里,还把寇洪打死。这伙强盗抢走寇洪家金银财宝后,越城向西而去,却碰上唐僧师徒四人,贼人认为唐僧师徒受到寇洪热情招待,肯定得到寇洪许多馈赠,又想抢劫唐僧师徒,结果可想而知,这伙强盗遇到克星—孙悟空,但孙悟空怕他师傅责怪他杀生,只是夺回寇洪家被强盗抢劫财物,对这伙强盗只是稍微教训一下就让他们离开。唐僧师徒正想把夺回财宝送回寇员外家,不料寇洪的老婆张巧儿因唐僧拒绝她的招待,让她捞不到好名声而怀恨在身,就诬蔑唐僧师徒:“唐僧点着火,猪八戒叫杀人。沙和尚劫出金银去,孙行者打死我父亲。”还叫自己的儿子以此为状词告到官府去。铜台府刺史收到寇家的状纸,马上派出大批官兵和捕快去追捕唐僧师徒四人,正好把他们当作强盗抓回去,关进监狱里,等候判刑。后来孙悟空装鬼装神吓唬寇洪的家人、铜台府刺史、地灵县官员,让寇洪儿子自动到铜台府撒诉;让所有地灵县官员到铜台府鸣冤;让铜台府刺史重新审视案情发现自己错误而放人。唐僧四人放出来之后,他们又去寇家的灵堂拜奠寇洪,孙悟空又大展神通,到地藏王菩萨那里把正在那里上班寇洪带回阳间,让他亲口对他的家人和众人说明他被害的经过,他的家人和众人这才真正明白他们冤枉唐僧他们。于是,还阳后寇洪又真心实意地招待唐僧师徒,唐僧取经心重,没几天辞别寇洪,又往西天进发。“唐僧师徒铜台府招禁”的故事大概就是这些内容,十分简单。
“唐僧师徒铜台府招禁”的故事看上去内容十分简单,但内容简单并不表示寓意简单,就连故事里铜台府地灵县这个地名,以我看就不简单。铜台府地灵县这个地名,作者不是乱写,这是肯定的。“铜台”指的是“铜打江山”;“地灵”指的是“人杰地灵”。所以,“铜台府地灵县”实则暗指“明朝”江山。故事地名有意思,连寇洪一家人姓名也很有意思。书中介绍这个号称“万僧不阻”大善人寇洪,字大宽。这姓名非常有名堂,作者绝对不是乱取的。“寇”是“强盗”之意;“洪”指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历史上朱元璋也叫“洪武帝”;“大宽”指朱元璋建国后对老百姓采取宽松政策。故事里不但主要人物寇洪名字很奇特,连他老婆和两个儿子姓名、别号也很奇怪,自然这也是作者有意为之。故事描写寇洪老婆叫张巧儿,绰名“穿针儿”,还描写寇洪父亲寇铭(寇名)本来家境一般,自从寇洪娶张巧儿后,家业兴旺,寇洪挣下万贯家业,意思是说张巧儿这人旺夫。这个故事寓意十分晦涩,特别难懂,是因为现实中象张巧儿这种“旺夫”女人到处都有;象这种因娶了某位女人突然一下子发家致富的例子比比皆是,象这样故事能寓意什么,确实让有点让人伤脑筋。不过,我们读者如果知道寇洪就是朱元璋的话,这个故事寓意什么其实并非十分困难。它其实也没寓意什么,只不过是在介绍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创业经过罢了。朱元璋在做皇帝前,曾参加反元农民起义张寿辉队伍,刚开始只是张寿辉手下一位普通将领,后来娶张寿辉的女儿,这才成为张寿辉手下得力干将。待张寿辉死后,朱元璋就完全取得这支队伍领导权,最后建立明朝,作了开国皇帝。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在社会管理上釆取“休养生息”宽松政策,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家经济得到恢复。这段历史,初中历史课有之。大家若有异议,可去查阅。另外,书中还说寇洪的两个儿子,一个叫寇栋;一个叫寇樑。“栋”与“樑”联起来就是“栋梁”。历史上朱元璋有多个儿子,没一人叫“栋”和“樑”。不过他们个个名字都是从“木”字旁的,如大家比较熟悉他的太子叫“朱标”、后来起兵造他侄儿反并成功做皇帝四儿子叫“朱棣”等。联系书中故事,作者意思也就明白—明朱元璋之后皇帝个个刻薄寡恩,他们听信小人(妇女即小人)的话,对有恩于他们朱家的臣民恩将仇报。文中寇栋、寇梁两兄弟听信他们母亲张巧儿的胡言乱语,写下“唐僧点着火,猪八戒叫杀人。沙和尚劫出金银去,孙行者打死我父亲”状词告到官府,这几句话十分耐人寻味!我曾在〖《西游记》里主要角色暗寓对象是什么?〗一文中,指出书中“唐僧”借代“理学家”;“猪八戒”借代“农民”;“沙和尚”借代“军队士兵”;“孙行者”借代“城市市民”,这些人是大明朝广大群众,是大明朝社会的基础,现如今朱元璋的子孙竟然把他们当做“贼”,这是自己在挖自家的墙基,自毁前人辛辛苦苦盖起的房子。如果我们读者搞清上面这些东西,我相信这篇文章的寓意也就搞清一大半了。
这个故事要说内容十分多,既有概括朱元璋一生功绩和过失,又有讽刺朱元璋子孙个个不是栋梁之材,毫无主见,只会听小人挑拨,来陷害对他们朱家有恩的人。但作者的重点还是放在规劝当时统治者的目的上,他要求当时统治者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不要听信小人挑拨,冤枉好人。
作者通过书中“寇洪大事斋僧,招来土匪强盗,身死财亡”的故事,把不韬光养晦、不低调行事的坏处告诉当政者,实际上他在警示当时统治者:千万要韬光养晦、低调行事,如果你们不听我的话,后果很严重—大明江山就要完蛋了。作者把统治者是否韬光养晦、低调行事提到决定一个国家兴与亡的高度,是否合理,另说。但统治者不韬光养晦、不低调行事的危害,显而易见。我举一个现代例子—中东利比亚总统卡扎菲就是最好证明。卡扎菲这位中东双雄之一做事从来就是高调行事,连他出访其他国家,他都要带自己漂亮女保镖招摇过市,还自带帐篷、骆驼这些他平时喜爱之物,而谢绝出访国给他安排贵宾馆。在联合国大会上,他一边骂联合国宪章是一纸空文,一边把印有联合国宪章的小册一张张撒掉……如此高调行事,等待他自然是身死家亡、国家动荡不安了。当然,利比亚卡扎菲招致这悲惨的后果,还有其他原因,但我可肯定这绝对跟卡扎菲高调行事脱不了干系。一个现代总统因不知道做事要韬光养晦、低调行事,从而国破家亡,那么一个比总统更有绝对权力的古代帝王,他如果做事不韬光养晦、不低调行事,会怎么样的呢?在我国古代一个皇帝他不但能决定他家族命运,还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一举一动都牵系这个国家的兴与衰,作者把统治者是否韬光养晦、低调行事提到决定一个国家兴与亡的高度,确实有其道理。上面我举比亚总统卡扎菲这个人,也许大家会说他是外国人,不具有可比性。那我就举我们中国人例子来说明吧。我国历史上由于不知做事要韬光养晦、低调行事道理而招致悲惨结局的人,比比皆是,其中著名有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夫差。我们现代人总以为吴国会被越国所灭,那是吴王夫差沉迷于女色,被越国“女间谍”西施搞垮国家。真是大笑话,一个女人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吗?其实,吴国灭亡真正原因就是夫差这人太高调行事,招致当时大国齐、楚、晋对他的反感,以致被人设计害的。当时北方齐、晋等国设下圈套,说要在北方会盟,推举当时国力强大的吴国为盟主,野心勃勃吴王夫差见有此好事,带举国之兵北上会盟,耀武扬威,却不料想越王勾践这个他曾经奴隶趁吴国国力空虚,举全国之兵围攻打吴国都城,在夫差带兵回救前,攻入城内,杀掉守城吴国太子,把城里所有财富掠夺一空,从此吴国国力聚衰,跟越国屡战屡败,不到二年时间,国都再次被攻破,吴王夫差人死庙毁,成了历史上沉迷女色、荒废国事的反面教材。我们古人喜欢“以成败来论英雄”,其实吴国夫差比越王勾践在贪图女色方面要好很多,历史上西施就是因为勾践想攻破吴国纳她为夫人,而被勾贱老婆抢先一步暗害了—把西施装进麻袋填河了。至今这处古迹仍在。所以,不论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是今人,还是古人,只要他做事情不韬光养晦、不低调行事,无不招致可悲又可怜下场的啊。
历史上朱元璋这个人跟故事里寇洪十分相象,他在位期间,为了表示他圣明,曾下旨鼓励天下老百姓〈读书人除外)对他实行各项政策发表意见,提出建议。朱元璋这么做,当然是高调行事。就象书中寇洪高调斋僧,生怕有人不知他善心,竟然挂出“万僧不阻”的牌子,大肆宣扬。更过分的是,唐僧四人取经到了此处,满足你斋一万个僧人的愿望,本应该好好招待人家,人家有要事要做不能久留,就应该让人家走。可是你偏不,硬要留人家。你这不是为了自己名声,强人所难吗?这就好比,一个客人喜欢吃红烧肉,主人招待他吃了三大碗,客人实在肚子撑不下去了,不料主人还拿出一大碗红烧肉硬要他吃,不吃还不行。大家说这主人是好心,还是想害客人呢?农民、手工业者平时只知道埋头干活,那里知道什么国是,你朱元璋却偏要他们对你所做提意见,这不是强人所难吗?而知识分子—读书人他们是一群明事理的人,你朱元璋却不准人家发表意见,你这不是太霸道了吗?象你朱元璋这种人,不招致“土匪强盗”来对付你,那真是老天瞎了眼!的确如此,历史上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长孙朱允文,因为太子朱标早死,结果招致其他儿子的不满,特别是四儿子燕王朱棣的不满,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和他侄子朱允文,也就是历史上建文帝互相残杀,最后建文帝烧火自焚(实则烧死是替死鬼,建文帝是逃走),朱棣做了皇帝,号称明成祖,历史称他为“永乐大帝”。书中说寇洪被强盗打死后,成为地藏王菩萨的书吏,后来孙悟空去讲人情,地藏王菩萨又给寇洪一纪(十二年)阳寿。朱允文—建文帝在位也是十二年,这应该不是巧合吧?
书中寇洪因高调行事被强盗打死下地狱后,成为地藏王的书记官的故事,与开头唐太宗李世民因言而无信(要帮泾河龙王讲人情)下地狱的故事相对应,作者在这两个故事中,一是告诫为君者乃天下之尊,凡事不要信口开河,胡乱承诺(唐太宗什么都好,就是有信口开河之毛病。史料说有一次他去考试院视察,看到全国各地读书人热衷他制定科举制度,信口开河道:“天下英才,皆入我彀中。”作者是个屡试不中的读书人,显然他自视比那些中试读书人更有才能,不过这也是事实。所以他编故事来骂李世民信口开河);二是告诫为君者要韬光养晦、低调行事。做不到这两点,你别看这是小事,它们足可让你—“九五之尊”下地狱。故事里说唐太宗李世民下地狱之后,由于有魏徽好友“小崔”的帮忙,不但没吃什么苦头,而且“小崔”还在唐太宗李世民阳寿薄上多添二笔,把“一十三”改成“三十三”,增加李世民二十年的阳寿。历史上李世民死后把皇位传给他儿子李治,史称唐高宗。唐高宗在位二十年,他死后皇位被他老婆武则天夺去,国号大周。唐太宗李世民添了二十年的阳寿,唐高宗在位二十年,这两个数字是巧合吗?
作者的确是位善于编神话故事的人。以我看,古今中外没一人比他更善于说“聊斋”了。佩服!佩服!
故事后半部分是讲孙悟空装神装鬼如何为他师傅唐僧和自己师兄弟三人辨狱,使寇洪被害真相大白。这件故事表面看上去,很迷信;仔细一分析,却并非如此。其实它的寓意无非就是“大家“不要冤枉好人”。以往大家都懂“不能冤枉好人”的道理,知道“冤枉好人”后对自己和大家无一点好处,却总以为“冤枉好人”后的坏处只是那个“好人”,自己和大家应该没什么大坏处的吧?作者在这故事里纠正人们错误认识,指出平常人、官员、当政者如果“冤枉好人”会是什么结果—平常人会招致合家不宁;官员会招致一城百姓遭殃;当政者会招致国破家亡。作者这意思主要是通过“孙悟空装神装鬼吓唬寇洪两个儿子、地灵县所有官员、铜台府刺史”的故事表现出来的。寇洪两个儿子代表平常人;地灵县所有官员代表官员,这十分好理解,不好理解的是铜台府刺史代表当政者。其实,也不是好理解,“铜台府”暗指“明之江山”;“铜台府刺史”自然就是“当时当政者明之皇帝”。另外,铜台府刺史姜坤三,后来孙悟空装做他死去的伯父姜乾一,为师傅唐僧及他师兄弟三人辨冤。这个故事看上去特别“迷信”,其实它是说历史上经验教训告诉统治者不能昧良心胡乱冤枉好人,否则结果很严重。“姜坤三”和“姜乾一”这两个名字,大家一看就是它们在暗指“江山”“乾坤”。死去“姜乾一”—过去历史;活的“姜坤三”—现在社会活的人;“姜乾一”告诉“姜坤三”不就是过去历史经验教训吗?
书中,作者通过“孙悟空装神装鬼吓唬寇洪儿子、地灵县官员、铜台府刺史姜坤三”的故事,告诉大家一个道理。我们如果平常人冤枉一个好人,那么这个人的全家就会不得安宁;如果官府冤枉一个好人,那么这一城百姓就要遭殃;如果一个统治者冤枉一个好人,会怎么样呢?作者没写,不过在作者过世不后,明朝最后二个皇帝都犯“冤枉好人”毛病。万历皇帝冤枉好人张居正;崇祯皇帝冤枉好人袁崇焕,特别是皇帝崇祯冤枉好人袁崇焕这样事,最终导致他的国家被人灭掉,自己也吊死在北京煤山,成了历史上有名可怜虫。大家应该都知道这段历史吧。作者所说一点不虚,一个统治者如果听小人挑剔而去冤枉一个好人,那么这个国家就快要灭亡了。就拿今天来说,如果有人冤枉好人毛泽东,大家看到这情况怎么办?我建议大家赶紧跑—去移民,因为这个国家己毫无希望,再呆下去,就是等死。还好,这最坏情祝没出现。谢天谢地!
冤枉好人后果是灾难性的。在这里,我绝非危言耸听。上面我说过这么做的有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这崇祯在历史上人不杯,也没什么大的坏毛病,最大毛病就是疑神疑鬼,冤枉好人。本来他十分有作为,一上台拿掉祸国秧民大宦官魏忠贤,社会风气为之一变、人心为之一振,并且袁崇焕在东北取得“宁远大捷”,解除清兵对明直接威胁,连满清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也因丧命。不料此后不久崇祯却中满人反间计,冤枉袁崇焕与满人勾结,是“大汉奸”,并把袁崇焕凌迟处死。袁崇焕一死,明朝擎天柱一倒,明朝也就完蛋了。还有吴王夫差,也是个“冤枉好人而亡国”的典型。他冤枉“好人”伍子胥。伍子胥是吴国相国,他一心想帮助夫差成就霸业,结果夫差听小人伯痞的挑拨,不但不下好,反而把伍子胥眼睛挖了、头砍了、尸体扔进汩罗江。现在端午节,我认为老百姓是在纪念他,而非纪念为了自己清高而投汩罗江自尽的屈原,因为伍子胥所为和遭遇比屈原更值得人们同情和敬佩。当然,也许老百姓是同时纪念他们的,也未可知。总之,吴王夫差冤枉伍子胥,再加上他不知韬光养晦、低调行事,国破家亡是早晚的事了。“冤枉好人”的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远的咱就不说了,就拿我十分崇拜伟人毛泽东来说吧。他成为开国领袖之后,在其他方面,你几乎挑不出他的毛病,要说他最大毛病就是冤枉好人。他听信小人康生、陈伯达的挑拨,竟然把知识分子当做“臭老九”、把老革命当成“走资派”。他这么冤枉好人,后果大家都知道—全国陷入动荡不安之中。在这样环境里,谁还会有心去搞经济,经济搞不上,大家吃不饱饭,自然对你有意见。你就是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不可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啊。毛泽东啊,毛泽东,您这是自作自受,您知道不?作者在书中还说官府冤枉好人,后果也是灾难性的。事实也是如此。比如现在大家看到老人捽倒,一般都不敢去扶。为什么吗?因为,官府在“冤枉好人”。社会上大家都不敢去扶捽倒老人现象,始于南京“彭宇案”。案中这个叫彭宇的年青人有一次坐公共汽车,跟一老太婆一同下车,老太婆不知是何原因捽倒了,彭宇去扶,结果老太婆说彭宇把她撞倒,要彭宇赔她医药费,彭宇说他没撞,是老太婆自已捽倒的,他去扶是做好事,结果双方告上法院。法院法官依据“你去扶,就表明你撞了人家”的狗屁逻辑,判彭宇败诉,赔老太婆几万医药费。在这里,我不想对彭宇和老太婆发表意见。因为两人所做是人之常情。彭宇即使是撞了人家,又说他没撞也是人之常情,谁愿意为自己无意之中犯一点小过错而花一笔不菲的医药费呢?老太婆即使是自己捽倒,又说她是彭宇推倒的,也是人之常情。老人没什么钱,自己儿女又不孝,这笔不菲医药费谁出呢?在这里,我想对判这个案法官讲几句:你赶快去卖几块豆腐一头撞死得了。你实在不配作法官啊!全国法官的面子都被你一人丢净了。你这不是冤枉好人吗?即使真是彭宇把老太婆推倒,他去扶,也表示他是个好人。你难道不知“宁可放走一千名坏人,也绝不冤枉一个好人”的道理吗?全国老人因你的无知和愚蠢,一年之内不知又多死多少个,你不是杀死老人刽子手又是什么东西?确实,我们国家制订法律、法规如果是使“好人”受冤枉—政府枉冤好人,后果很严重,全国人民就要遭殃。作者决非危言耸听。至于一个人枉冤好人,会让这人全家不宁,这样例子太多了。比如有一个年青漂亮女同志有一次不慎捽伤了,正好旁边有一男青年见到了就搀扶她到医院去治治疗,不料这情况被她一位平时对她有非份之想而遭到她拒绝的邻居看在眼里,回去对女同志丈夫说:你老婆跟某人勾勾搭搭,刚才我还在街上看到两人亲亲密密的挽着手呢。女同志丈夫信了,就天天看自已老婆眼不眼、鼻子不是鼻子,找茬打骂女同志。而女同志觉自己是清白的,如今却受自己丈夫这般对待,当然“来而不往非礼也”,也天天和丈夫吵架、打架。不用过多久,这两人就会觉双方再过去毫无意义,于是就离婚,结果又因财产和儿女问题,谁也不肯吃亏,怎么办?法院上见。上法院又怕对方贿赂法官从而做出不利的判决,于是就拼命投法官所好,拿钱、拿色(如果这女同志觉自己颇有几分姿色的话)去巴结。去讨好,最终人财两失。所以嘛,我们平常人千万不要去做“冤枉好人”的事,不然后果真的很严重哟!
总而言之,冤枉好人,后果是灾难性的,无论是谁,都无权、也不应该这么做。你做,不但你遭殃,大家也跟遭殃。在这里,作者真是一片苦心,希望我们平常人要牢牢把他的话记心中。
这篇文章前部分“寇洪斋僧”的故事寓意当政者做事要韬光养晦、低调行事;后部分“孙悟空辨狱”的故事寓意当政者不要听小人挑拨,冤枉好人。作者说,你别看这两件是小事,如果你不这么做,足可让你下十层地狱,更可怕的是国家和人民会因你的无知而陷入苦难之中。这就是这篇文章中心思想。当政者,你要牢牢记住啊!我可不想因你的无知,而“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