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三总管之变
暑来寒往春复秋,夕阳桥下水东流。
将军战马今何在,野草黄花满地愁!
这首古诗与众不同,这是一首刻在墓碑上的诗,刻在谁的墓碑上呢?南北朝时期前赫赫威名的前秦王符坚的墓碑上。前秦王一生叱咤风云拥兵百万,最后家破人亡不得善终。数古往今来的英雄豪杰虽你天大本领,结局下场无不是黄土骷髅,与普通人又有何不同?
征讨
上回书说到了大丞相杨坚急火攻心,一口鲜血喷出洒在当厅。能不着急吗,两军交战之际,前线三员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私下接受贿赂勾结叛军,这仗还怎么打?大将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都是北周国的旧臣宿将,对朝廷有很深的感情,宇文忻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许国公宇文贵的儿子,崔弘度的妹妹就嫁给相州总管尉迟迥的儿子为妻,至亲关系,所以说有人私下通敌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
杨坚急急传令,准备临阵易将,把崔弘度等三将撤换下来,另找别人代替。智囊李德林在旁边闻听此言,走上前来一把拦住,“主公且慢,我有下情回禀。”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李德林置身事外就能冷静地分析问题,“临阵易将实乃兵家大忌,倘若前线将领得知消息走投无路,难保不人心离散倒戈投敌?况且,丞相您老人家和大伙同朝为官,你也没有恩惠于人,人心未服不足为怪!”——他们不服你,你再派别人就服你吗?
杨坚这才稳定心神,“先生此话言之有理,如今之计当如何是好?”李德林手捋须髯指点迷津,“也只有推心置腹坦诚相待,再派遣一个有能力有威望的人到前线犒军,以示丞相您老人家的恩典。倘若发现异常,可以当场便宜行事;倘若没有异常,可以到两军阵前监军,岂不是一举两得!”杨坚大喜,“若非公辅妙计,险些误了大事。”派谁去呢?杨坚回过头来找刘昉,刘昉摇头,我是文官不懂军务。找郑译,郑译摆手,我有老母在家需要侍奉。你看这俩家伙,关键时刻掉链子派不上用场,其实他俩已经表现出对杨坚的不满,无非是抱怨权利太小、贪的太少。
杨坚非常郁闷,回到丞相府后宅闷闷不乐。独孤伽罗善于察言观色,一看杨坚面容就知道前面出事了,递上茶盏体贴相问。杨坚长叹一声,“事关重大,而今竟无人可用?”杨坚就把前堂发生的事详细述说一遍。伽罗眼眸一闪,计上心来,“我的夫君丞相,我倒是有一人推荐,不知当用不当用?”你看,家中有这样的贤内助想要不成大事都难,总到非常时期为你伸出援手,“家有贤妻犹如国之良相”,家里有个好媳妇就好比国家有个好丞相。
独孤伽罗为杨坚推荐的是什么了不起的人物呢?此人姓高名熲(jiǒng),字昭玄,籍贯渤海蓚(tiáo)地人,就是现在河北衡水的景县。河北自古有名胜三宝,“沧州狮子景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景县的释迦文舍利宝塔就是三宝之一。在民间演义小说当中流传的“兴隋九老”,高颎首屈一指排在第一位。如果说李德林只是一介文士,那么高颎就是文武双全,两栖人才,这也是我们这部《大隋演义》当中的第一牛人。高颎的父亲叫高宾,在无路可走的之际投奔了西魏战神上柱国独孤信,也就是伽罗的父亲。高颎小的时候就是在独孤家长大的,所以伽罗对他十分了解。后来独孤信遇害,家族被发配四川,一般人都敬而远之,唯有高颎不避利害,与独孤家有所往来,就说其人不但才能出众,而且品行也高。世界上不乏才能之人,乏的是德才兼备者,这样的人材才叫国家栋梁。时值用人之际刻不容缓,杨坚命人速召高颎前来。高颎正好和杨坚还是同年同岁,从外表看此人如谦谦君子落落大方,略一叙谈才知道文韬武略胸藏虎胆,实在是不二的人选。而且高颎当场向杨坚夫妻表明立场,甘愿为主公马前驱使,以报知遇之恩,即使杀头掉脑袋也在所不惜!你说杨坚能不高兴嘛,贤妻给我推荐的人才,莫不观世音菩萨派下来的么,这可好,拿着高颎当孙猴了。
高颎奉大丞相命令,携带圣旨前线犒军。前方诸军一时军威大振,将佐士卒无不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就是奖赏的魔力。话说八路大军迤逦前行,进抵沁(qìn)水河。沁水河发源于山西的霍山,横切太行山脉流入河南境内,走沁阳、经武陟(zhì),汇入黄河奔腾入海。我们说过八将出征的季节正值夏季,河水暴涨舟桥不通,高颎一看这样,大雨不知何时能晴,河水不知何时能退,等待不是办法,传令三军日夜赶工,修造木筏搭建浮桥,强渡沁水河。八路大军按部就班跨过沁水之后,高颎玩了一招更绝的,把战舟焚毁,把浮桥拆除,这叫什么?破釜沉舟,效仿当年的楚霸王项羽置之死地而后生。大家看见了没有,后退无路只有向前。前线八将彻底震撼了,表面上看高颎文弱书生,想不到杀伐决断大将之风,从此不敢小觑。“宝剑深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只要是人才,掩不住才华,他会在合适的时刻绽放光芒。大军集结,鼓噪向前,直到相州城下安营下寨。
就在相州大战的时候,长安城中丞相杨坚那里还发生一个小插曲,叫“锁五王”。这是怎么回事呢?上回咱们曾经说过,五王软禁京城,牢骚满腹,整天里指天骂地诅咒杨坚。这一日五王第一的赵王宇文招设下酒宴宴请大丞相杨坚,表面上看来是要尽释前嫌重归于好。杨坚处事本来就小心谨慎,更何况现在兵荒马乱之时,所以他前去赴宴的时候,自带酒食菜馔以防酒中下毒。随行两员亲信是族弟杨弘、大将元胄。无论心里怎么想,双方礼节上还是寒暄客气,相互礼敬。宴席之上少不得推杯换盏把酒言欢,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赵王亲自操刀切瓜拿给杨坚,一连吃了十数块。大将元胄一看不好,赵王这刀不离手手不离刀,究竟暗藏何意,你如果削了我们丞相鼻子,你叫我如何向丞相夫人交代?所以他挺身走到堂前,“丞相府有公务未办,主公你不便在此久留?”赵王宇文招微微有点醉意,一看元胄当不当正不正得站出来,大声叱责,“尔是何人,胆敢扰我和丞相的雅兴?”元胄虎目圆翻叉腰而立,“某乃大将元胄,丞相近卫!”声如雷鸣,屋瓦震颤。赵王吓了一大跳,“实乃一员虎将。来人,取酒来,请元将军先饮三大杯。”元胄接杯一饮而尽,面不更色。
克敌
正在这时,外边有人回禀,说有滕王宇文逌(yǒu)过府拜访。杨坚心中一惊,双王一同前来这是何意,莫不是其中有诈?元胄二番上前,理劝杨坚回府。杨坚一摆手,你且退下,我但要看看他们能奈我何?赵王招、滕王逌二人陪着杨坚重新落座,重又摆上杯盘美酒,大有不醉不归之意。杨弘、元胄身处龙潭虎穴都是极度紧张,丞相怎么还啰嗦,这哪里是饮酒,这分明就是鸿门宴!突然之间耳听得屏风后边有脚步声动甲叶子乱响,元胄眼见事情紧急不能再拖,招呼杨弘前面开路,他一拧身蹿上堂来,伸手扯住杨坚,拽起就走。两将一前一后保驾护卫,赵王府人等莫不敢前。等到赵王、滕王亲自追上前来,那元胄双膀一绞劲,把赵王府府门紧紧扛住,虽你十头牛拉也休想拽开。丞相杨坚这才化险为夷脱离虎口,回过头来赞赏二将,就是当年曹操曹孟德手下的曹洪、许禇也不过如此!
待到杨坚回转丞相府召集兵马,赵王大胆,勾结叛贼意欲刺杀本相,这还了得,给我团团围住不得走漏一人!令下如山倒,三军皆震惊,赵王府众人一网打尽。杨坚一看事已至此,罢了,一不做二不休,扳不倒葫芦洒不了油,杀一个也是杀杀一双也是杀,干脆兴起大狱蔓引株连,把宇文宗亲五王全部捉拿在案定成谋反,祸灭九族斩首弃市。五家王爷,上下千余口,刀砍斧剁,成为冤魂野鬼。这就是历史的悲哀之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荣华富贵;一旦有难,覆巢之下哪有完卵?
那么说,“赵王刺相”这个案子是铁证如山?绝非如此。有道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不要光听书上说的,书都是人写的,是人就会有纰漏,实际上“赵王刺相”案子有诸多疑点,不足为信。一来,京城内外牢牢控制在杨坚手中,宇文招无兵无将怎么敢轻易下手自找死路;二来,杨坚自办酒食送上门去,赵王倒是显得事情突然猝不及防。我们仔细来看杨坚自投罗网,元胄三番劝驾,就好像一幕早已导演好的戏剧,目的只有一个,制造借口诬陷赵王。我在改编这部《大隋演义》的时候,曾经参阅了中央民族大学蒙曼副教授在百家讲坛演播的历史系列节目《大隋风云》。在相关章节中,蒙曼副教授对“赵王刺相”案进行了深入剖析,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聆听一下。受害者,恰恰是案件制造者,要想知道作案的动机,只要看一看作案的结果,即可一目了然。
按下京城长安不表,我们返回相州城下两军前线。尉迟迥征兵一十三万倾巢出动,老家伙把血本都压上了,胜负成败在此一举。特别是他那八千特种兵——黄龙兵,耀武扬威嗷嗷直叫,摆在队伍最前面,头上一色的绿头巾,身上一色的锦绣袄,乍一看跟一群绿蛤蟆似的。尉迟老儿这一年六十四岁,久经沙场能征惯战,年青时也曾经走马取剑阁,孤军定芒山,排兵布阵确实有两下子。他的三个儿子尉迟惇、尉迟祐、尉迟勤,三匹枣红马三条画杆戟,在两军阵前往来驰骋,挑敌骂阵。你别说,这尉迟一家,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混血的原因,还是遗传的关系,后代儿女个个英俊漂亮。
朝廷这方,老元帅韦孝宽更是北周国出了名的将材,一生征战未有败绩,有“老黄忠”的美誉,越老越精神。八大兵团组成方阵,成进攻的态势,这两员老将就在相州城下反目成仇真刀真枪地比划起来。
尉迟迥打马向前,高声喝喊,“韦孝宽老匹夫何在,阵前搭话?”韦孝宽马往前催,七十多岁的年纪,身子骨甭硬朗,在那个年代能活到七十多岁就不容易了,更别说统军打仗了。尉迟迥破口大骂,“老匹夫,你知道你吃的谁家的饭,拿的谁家的饷?若不是先主提拔重用,你哪里有今天?为什么你甘心做那杨坚贼子的鹰犬,他给了你什么好处?你还有脸来在我的相州,呸,我都替你害臊!”一顿臭骂,只骂得韦孝宽老脸面红耳赤,低头不语。
高颎一看不好,两军对垒最讲究士气,士气一落难于挽回,你看老元帅被人家骂得这个样子。高颎拍马出阵,横亘于前,“尉迟老儿,你且听真,我等今奉大丞相将令,遵旨捉拿叛党乱贼,天兵到此玉石俱焚。尔怀揣祸心,轻起刀兵,涂炭生灵,三军儿郎谁肯为你一家效力奔命?”——你是叛乱,我才是奉旨擒贼。高颎越说越带劲,把圣旨还给掏出来了,昭示三军,“能活捉尉迟老儿者,赏千金封万户侯!”
高颎一番豪言壮语,立马重振军威,有道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宇文忻、元谐、杨素三将各领一支劲旅扑奔前敌。元谐是丞相杨坚的同学,杨素是杨坚同族的兄弟。相州方面尉迟惇、尉迟祐、尉迟勤三兄弟统率黄龙兵上前截住厮杀。两军混战搅成一团,兵对兵将对将,战鼓如擂喊杀连天。在中国古代的战争,可不是演义小说上所讲的,两员大将大战三百回合,以一人之力以决胜负。咱们讲的是历史演义小说,尽量地忠实于原著,两军交锋一攻一守,基本上是混战状态。
这周围还有不少的相州百姓,一听说打仗了跟出来看热闹,站在两军阵外翘足观看。有人会问打仗杀人,老百姓不害怕吗?你有所不知,在那个年代,中国历史最混乱的年代,开兵见仗司空见惯,就像吃家常便饭一样。再有一条,相州是北齐国的老地盘,北周国英主宇文邕刚打下来没几年,老百姓才不管你们谁正不正义,是你们北周国自己打架,耗子动刀窝里反,我们还不兴许看热闹?好事的人还真不少,男女老幼的有好几千人,扯着脖子瞪着眼睛,围得跟一堵墙似的。
你别说,这尉迟家的黄龙兵还真挺牛,作战勇猛以一挡十,宇文忻、元谐、杨素三员大将的确不是对手,眼见不敌败下阵来。高颎是文武双全的人,知道兵败就会如山倒,一旦前锋受挫,势必影响战斗。他站在高坡之上,手搭凉棚四外观瞧,脑筋一转有办法了。这就是高颎,临阵不乱力挽狂澜,一马上前拦住宇文忻等三将,“各位将军,报国杀敌正在今日,切勿乱走。你来看,”高颎用手一指两军阵外作壁上观的老百姓,“何不铁骑驱散,乱敌阵角?”——你们如果冲击这群看热闹的老百姓,一定会扰乱敌兵的阵角。
告捷
宇文忻闻听有理,招呼元谐、杨素,调转马头直扑围观的人群,一通得马踏箭射。你说老百姓惹谁了,哭爹喊娘四散奔走,有的往乡野乱蹿,有的往城中逃命。那城下即是大军布阵,老百姓可顾不得别的,夺路而逃,恨不得多生两条腿。一时间军队、百姓混作一团,乱哄哄搅成一锅粥一样,男人哭女人叫,旌旗飘摇阵角大乱。
在古代两军作战,讲究得是布阵齐整,处危不变,一旦阵角不稳,必然军心动摇。老元帅韦孝宽看得明白,战机一到岂能错过,招呼八大兵团一齐冲出。中国古战争史上奇迹的一幕出现了,宇文忻箭射相州,韦孝宽反败为胜。冲杀百姓,制造混乱,这件事思量起来确实不道义,可是群雄逐鹿,哪一场战争又是道义的呢?兴也百姓苦,亡也百姓苦!话说回来,也怪相州百姓自己,战场交锋生死存亡,避之未恐不及,你还敢看热闹,岂不是自找苦吃?看来,我们中国人看热闹的习气真的需要改一改。
相州内外到处都是喊杀声,到处都是哭叫声,军民互相拥挤,不辨敌我东西。韦孝宽带领梁士彦、崔弘度诸将率先冲过吊桥,涌入相州,尉迟父子的十三万大军全线崩溃,一败涂地。你再瞧老尉迟的那些雇佣的黄龙兵,绿帽子也不要了,锦绣袄也不穿了,撒丫子就跑,跑得比兔子都快,在奖赏和性命之间选择,敢情谁也不傻。尉迟迥眼见大势已去败局已定,暗自叫苦“完了”,与几个亲兵卫队且战且退,一直败退到相州的北城楼上。乱军之中,他的三个儿子也不知去向,光听得耳鼓边喊杀连天,“不要走了尉迟老儿!”
片刻之间,敌军云集团团包围。老尉迟手握弓箭,还相负隅顽抗一阵,这时候有大将崔弘度杀上来,崔弘度的妹妹嫁的是尉迟迥的公子,按理说崔弘度还得叫尉迟迥一声“亲家大叔”,今日里各为其主也顾不了许多。崔弘度提刀上城,自己先把头盔摘下来,冲着城楼高呼,“老将军,不会不认识我吧?今天咱们是各为其主,谁也别怪谁。现在都什么时候了,你自己抬眼看看,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不自行了断,更待何时?”尉迟迥闻听此言,老泪纵横仰天大骂,“想不到我征战一生,今日里落到如此地步,杨坚啊杨坚,贼子,我做了厉鬼也不会放过你!”一连大骂数十声,而后拔剑自刎。战争向来都是残酷的,乱军之中刀枪无眼,战场由城外转至城内,进行了激烈的巷战抵抗,普通百姓也跟着受难遭殃。在相州之战的最后阶段,还发生了严重的屠俘事件,有很多的负隅顽抗的官兵遭到了屠杀,被掩埋在北齐国以前的皇家园林游豫园中,不过这一事情在《历代通俗演义》原著中没有记载。据说这些冤魂野鬼经常会在雨夜之时夜夜啼哭,哀怨动人,直到杨坚当了皇帝之后,命人在游豫园之南的山上建立一座大慈寺,让僧人和尚超度这些冤魂野鬼,事情才算罢休。尉迟迥从六月起兵,到八月败亡,前后一共短短的四十六天,昙花一现化为泡影。
老将军韦孝宽涤荡残军,扫平四方,捉拿尉迟三兄弟归案,然后械送京师长安献捷报功。没出多久,关东大地战乱平息,韦孝宽鞭敲金镫响,马唱凯歌还。杨坚坐镇长安丞相府,那真是高兴得不得了,上表请功为诸将加封。欢庆之余,杨坚下令堕毁相州城。把古相州,也就是邺城,移为平地,原住居民南迁四十里,移住河南安阳。至于后来所说的相州,是指的河南安阳而言。“强拆”,对老百姓而言,是非常野蛮地一种做法,但是强权之下,普通百姓又能怎么样呢?这里捎带一句,平乱不久噩耗传来,老将军韦孝宽因为年岁过大,又加之战场操劳,还没有来得及享受恩赏就一命呜呼。杨坚闻听感慨良久,奏请皇恩追赠封典。《北史》史书评价韦孝宽“奇材异度,纬武经文,居要害之地,受干城之托”,——就像国家的万里长城,守卫着边疆要地,肯定了他是位文武双料的军事家,在历史上称之为大将的不少,但能称之为军事家可不多。一直到大宋年间,宋王朝追封古代七十二名将,韦孝宽还列为其一。
话分两头,就在老将韦孝宽八大兵团东征相州的同时,杨坚另外派出两支人马,大将王谊为元帅统率兵马南下湖北讨伐郧州总管司马消难,上柱国梁睿为元帅统率兵马西进四川讨伐益州总管王谦。书中代言,大将王谊是丞相杨坚在太学里的同学,属于铁杆嫡系。至于这个司马消难,他是北周小皇上周静帝宇文阐的老丈人,其人没有什么大本事,典型的公子哥型的人物,人家相州起兵他也跟着凑热闹。王谊大军还未到郧州呢,他就吓得屁滚尿流弃城逃跑,起兵作战哪里是开玩笑的事情,这就叫“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益州总管王谦也不是什么将帅材料,他是依靠父亲的军功继承爵位当上的总管,他父亲是“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庸国公王雄。上柱国梁睿为帅,轻取剑南直捣成都,益州总管王谦百般无计坐以待毙,最后被部下所杀梦断巴蜀。三总管兵变前后四个半月,迅速平息,成为一幕历史闹剧。
这段评书叫作“三总管之难”!如果称呼“之难”,显得三总管好像伸张正义为国捐躯似的;如果称呼“之乱”,这也不恰当,三总管反对的只是杨坚个人,并非叛乱造反。我个人的见解不如称呼为“三总管之变”,就是历史上一个突发的战争事件。基于历史环境不同,《历代通俗演义》的原作者蔡东藩先生曾经给予尉迟迥较高的评价,说他“舍生取义死且留名”。因为先生著书的年代是民国年间,当时列强虎视军阀混战,中国亟需能臣良将忠烈之士,所以说历史环境不同,对于历史人物的见解评价也会不同,我们在读书时一定不要忘记这一点,任何作品都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
今天我们来看“三总管之变”,要给予客观的评论,尉迟迥相州起兵,他个人的私心诱因大于他为国请命的动机,老迈昏愦驭变无才,尚未出兵败局已定。究其原因,昏君周宣帝在位三年已经把国家和百姓折腾地不成样子,天下人才不管你姓什么的当皇帝,他们企盼的是有道明君和天下太平。军民人等对北周国没什么好感,你尉迟迥提什么“清君侧,诛杨坚”,激不起天下的同情来。
再一个说了,放眼历史大局,从西晋“八王之乱”到此时将近三百年,天昏地暗民不聊生,五百年间出圣人,也应该有一个有道明君走出来,重整河山再造统一。历史给了杨坚这种契机,接下来杨坚建国改元也只是个时间问题!就在杨坚万事俱备,准备称帝之际,突然有人站出来公开反对,朝中竟有这样吃了熊心豹胆的人,欲知来者何人,咱们下回接着说。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