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进故宫 听故事

时间:2016/5/28 作者: 有只羊 热度: 84768

                                         进故宫 听故事

现代北京故宫的兴建始于明朝。自永乐十八年(1386年),永乐皇帝从南京迁都北京算起,至今已经走过了630年的光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历经明清两个朝代、前后24位皇帝在此坐朝理政(这不包括想在此安家而未果的大顺朝的李自成、定都沈阳的清太祖忽必烈、做过大元帅梦的袁世凯三个老爷们和垂帘听政的慈禧老娘们)。每天上千宫女、宦官、杂役争宠斗法的场合,期间到底发生过多少惊心动魄、你死我活的故事,恐怕任何一位专心于故宫研究的专家都难以说清。一代代君王远离我们而去,或者被高大的封土堆深埋于地下,或者被盗墓者暴尸于荒野。他们被后来的史学家们按照其生前的修为被分为明君、暴君,勤劳代表、劳动模范和懒汉、窝囊菜,被艺术家们装扮成各种形象在舞台上、影视作品里复活还魂,供后来人品评、娱乐。

笔者有感于故宫的神秘,翻阅相关书籍,对故宫有了点粗浅的认识。不同的侧面、不同的文风,不同的历史片段和场景,就像一片片马赛克,斑驳陆离地拼接起来,虽然说不上完整,确也部分地将故宫从文字上的概念复原成为一个立体的所在,尽管还不是那么清晰,还有很多空白,总的来说,已经脱离了概念的范畴,有点触手可及的感觉。

                                           一   转轴子心成就故宫

说故宫,好像应该从元代开始,因为元代的都城就在北京。可惜,因为朝代更迭,都城被废。现在我们看到的故宫,“重生”于明代。

我们就从大明王朝说起。

话说六百年前,一位叫做朱元璋的叫花子受历史上如刘邦、赵匡胤之流草根皇帝的影响,抱定“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理念,趁着饥荒年馑、民不聊生,皇恩扫地的机会,揭竿起义,结果“遂成竖子之名”。当上皇帝的老朱全然没有“先治坡、后治窝”的艰苦奋斗思想,上任伊始,就构建自己的安乐窝。他不愿意和上任(元代)北夷人一样,他想突出中原特色,不光把自己的朝代改名为明,预示着自己比先朝更英明,还想另外建个办公场所,即迁都。地点当然不能在元代的大都。选哪呢?洛阳?开封?都不合适。选来选去,当然还是自己的老家好——临濠,也就是后来的安徽凤阳。这也难怪,无论从个人的角度光宗耀祖来说,还是地方的角度造福乡里来说,把都城建在家乡都顺理成章。为了显示自己的理想,老朱甚至将老家地名都给改了,名叫中都——中规中矩、干啥都中的都城。

接下来的事就是将理想照亮现实。规划设计、大兴土木。

老朱理想中的中都什么样?据《明史地理志》:“周五十里又四百四十三步,立九门。”这样说可能比较模糊,换算过来就是,都城城墙周长30.365公里,面积50平方公里。都城规模这么大,老朱办公的皇城呢?南北长965米,东西宽875米,周长3680米,面积84万平方米,比现在北京的故宫大12万平方米。换句话说,现在的故宫占地面积1080亩,中都皇城面积是1260亩。

谁说下层人见识短浅?出身叫花子的老朱不动则已,一动就是大手笔!

当然,大兴土木的结果必然是竭尽民力、财力。建设这样规模的都城,没有充足的物质财富、大量的人力资源是断然无法完成的。至于究竟花费几何,不好说。就以他兴建祖庙为例,为了光宗耀祖,取得先祖的护佑,老朱将祖庙修得那岂是一个“阔”字了得。光是守护陵墓的“陵户”,洪武十一年时就有3324户。到了十四年,这些守陵人被列入正式编制,每月领取固定工资,号称中都留守司,在编人员46000人。

花费如此之巨,自然是老朱的权力不受约束的结果。话说回来,已经贵为天子的老朱,还有谁能约束他呢?

这还不算。因为这和北京故宫扯好像不上联系。

过于容易的决策往往意味着短命。

不知道老朱哪一天犯了哪根神经,或者是听了哪位高人的指点,中都建设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在大功即将告成的时候,老朱突然下令给停工了,说都城建在应天(即南京)比老家要好,“诏建南京大内”。接着,班师回头,重新对应天进行规划,建设新的都城,给老家留下一摊子半拉子工程。

南京城的建设,可以想见,又是规划设计、大兴土木,调动全国资源和能工巧匠,终年不辍。今天我们看到的屹立六百年不倒的南京城墙,就是那时候的杰作。从一块块刻着名字的青砖上,可以想见,那时候的工程设计、监理,质量追踪体系是多么的完善!至少从文字记载上没有发现有任何豆腐渣工程。

按说,一个朝代建设一个都城就是一件了不起的成就。因为毕竟国力有限,人的精力也有限,更重要的是人的寿命有限。即便贵为天子,尽管渴望万寿无疆,事实上他们自己都很清楚,那只能是个愿景,或者说是幻境,不可能实现的。老朱在位,已经建设了两个都城,够可以的了。固若金汤的南京城足够让老朱家子孙后代固守几百年了。不成想,“父母积、子孙弃”的伤心事让老朱碰上了。老朱弃世,小朱接班。儿子朱棣作为曾经的燕王,过惯了北方生活,不愿意在南京城里苦度“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梅雨季节,非得将都城搬到自己曾经的封地,要定都北京。

但是,曾经的大都北京已经被糟蹋得不成样子了。

于是,又一场围绕都城的建设大跃进开始了。

也许是为了博得孝顺的名声,满足父亲老朱崇信真武神的生前愿望,也许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丝毫不比他老爹差,在北京都城开工建设的同时,小朱朱棣还在武当山建起了另外一座“都城”。这就是现在以金顶为最高建筑,以遇真宫、太子坡、南岩、五龙宫等建筑组成的武当山建筑组群!

 试想,同时在全国范围内,一南一北两个建筑工地开工建设,一个在平地上要建设得有山有水,一个在陡峭的山上,要平整场地进行施工,无论是建筑材料的供应、后勤服务的保障、工程技术人员的分配、还是技术难题的攻克,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至于工程量,后人统计,武当山共建成九宫八观33处建筑群,30万工匠,耗时13年;至于北京城的建设,遵从堪舆观念,平地起风水,要“前有照、后有靠”,挖沟造景,起土堆山,天南地北的奇石木料,源源不断地汇集北京城。从永乐四年开始,直到明朝末年,前后经历了200年,可谓工程史上的马拉松。

工程建设规模和难度超过国家财力承受程度,雪上加霜的是,自永乐四年到永乐十九年,历时十五年完工的皇宫也就是故宫,刚刚建成五个月,其中最重要的建筑太和殿即民间所谓的金銮宝殿即遭雷击起火。之后,似乎雷电格外垂青这座建筑群,特别是最为宏伟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嘉靖、万历朝多次遭到雷击。正德九年即1515年,皇宫里边放烟火,也导致乾清宫失火。到了清末溥仪时代,太监们为了掩盖偷盗故宫文物的恶行,竟然人为纵火烧掉中正殿和延春阁!比起建设,毁坏起来自然要容易多了。

原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评价凤阳中都、南京故宫和北京故宫三者之间的关系,说中都城是爷爷辈的,南京故宫是儿子辈的,北京故宫是孙子辈的。至于武当山建筑,因为是朱棣给他死去的老爹建设的道场,属于夹带的私活,不像建皇上的办公楼那样名正言顺,在民意上不好立项,所以尽管耗费不亚于北京故宫,但属于只能做不能说的那类,无法真正统计其支出。

    至此,作为建筑方面的话题,故宫暂时告一段落。小结一下: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千平方米,房屋总计9999间半。

    应该补充一句的是,作为明代的财政支出建设项目,除了中都、南京、北京三个都城,一个武当山道教道场外,自朱棣永乐7年即1409年开始,老朱家即开始营造死后的办公场所。他们将北京天寿山方园40平方公里定为皇家陵园领地,同时开工建设,历时200年,直到明朝灭亡,建起了今天我们看到的明十三陵。

                                                  二   皇帝家的经更难念

故宫是皇帝居住和工作的场所,是皇帝的家,也是他的办公室,是最高指挥机关和政令发布场所。理论上说,在这个特殊的场合,只要皇帝一人上班,其他家庭成员尽可以赋闲,做些遛鸟逛街、斗狗打牌的营生,不必干什么具体工作。其他的,就是需要一些做安保的、内勤的、外务的人员。总的来说,用不了多少人,这么大个宫殿群,无论如何都不会显得拥挤。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围绕着皇帝这位高级打工仔,吃皇帝饭的人员数量之多实在不是我们平头百姓能想象得到的。坊间说的“皇帝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那也只是田间劳作的农民的想象,正如批斗“四人帮”时老农说江青:天天吃喝不愁,包子油馍胡辣汤,白糖罐子在床头放着,这就是神仙过的日子!一座故宫能装多少人?据记载,明朝末年,“宫女多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故宫内是没有可耕地的,不生产粮食,这么多人有多少是吃空饷的不知道,但他们不管干活不干活,全靠老百姓养活着。

常言说,人闲是非多。又说,闲人生歹心。这么多人天天在一起,又是全国的权力中心,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事情在这里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比如发生在嘉靖皇帝身上的一件事。

按说,如果不是心存废帝之心,为了“取而代之”,对于皇帝,下面的人应该千方百计地满足、争宠、讨好他才是。不过,嘉靖皇帝除了昏庸无能,不能以德服众外,可能还是一个性虐狂。一天宫婢们实在无法忍受这个男人,在一位叫做杨金英的宫女的主导下,平时手无缚鸡之力的几个宫女竟然要置嘉靖于死地,在他睡觉的时候用绳子勒死他。算嘉靖名大,也怪宫女们平时没有训练,缺乏基本技能,将绳子打成了活结,让嘉靖免于一死。

还是事关皇帝生死存亡的故事。

明万历年间,蓟州有个叫张差的不知道是为了逞能,显示自己是条英雄好汉,还是心理有疾病,一天掂着根棍子就进了故宫,不但打伤了里边的保安,还冲到了内廷的慈庆宫。幸好,他没有和万历皇帝直接发生肢体冲突,否则,对万历来说,后果会很严重。不过,这也仅仅是我们“听说书流眼泪、替古人担忧”。据说,人家万历皇帝虽贵为皇上,领着皇帝的工资,但他是个油瓶倒了连油瓶长什么样都不知道的人。国际国内、大事小情,他一概不管不问。在位四十八年,其中连续二十多年没有上过朝。试想,如果没有保洁人员天天给他打扫卫生,那金銮宝座上落的灰该有多厚!有人说,这根本就是个不称职的皇帝嘛。其实,有专家说,别看人家万历皇帝经年不上朝,但并不说明他不理朝政。相反,他在任上工作很敬业,无非是没有像其他皇帝那样天天上班签到、打卡、按指印,端坐朝堂之上,搞那套形式主义而已。他摒弃了皇宫中前朝后寝的形制,不听口头汇报,只看文件资料。“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是真正寝办合一的皇帝。

    如果说张差的行为算意气用事,至多是制造点轰动效应,吸引社会眼球,为自己拉粉儿的话,下边的故事就不那么简单了。

清代嘉庆年间,普通市民陈德可能是受朱元璋的影响,也想坐金銮宝殿。但他缺乏领导才能,没有一呼百应的本事,靠忽悠别人一起造反没有希望。他想起一个更为便捷的途径:杀皇上!杀了皇上,自己直接取而代之,坐到金峦宝座上,连交接班的仪式都省了。一天,陈德怀揣腰刀,从东华门到神武门,一路如入无人之境,直到嘉庆的銮驾即将近前,陈德掏出刀来,直接朝銮驾奔去。可惜,陈德不光没有领导才能,起码的集体观念都不具备,只身一人,连个接应都没有。试想,街上行骗还得有个托儿配合呢。陈德的后果可想而知,不光自己小命不保,连家人也跟着去了黄泉。

在家里人身安全都没有保证,这皇帝当得还真不省心。

不省心的不光是皇帝。

清末皇帝光绪生不逢时,被老佛爷慈禧压制得没有脾气。他的小鲜肉珍妃漂亮贤淑又会体贴人,这样的小女子应该“幸福到永远”才合情理。不料,她得罪了慈禧,被软禁起来。八国联军打入北京,慈禧要逃跑,临走不忘收拾这位冤家,指使太监崔玉桂将她推入井中,活活淹死,留给后人一眼珍妃井。可怜珍妃傍上了光绪这个皇上,但得罪了慈禧这位老佛爷,县官不如现管,最终不得善终。

灾祸不光起于萧蔷之内。

明代最后一位皇帝崇祯本来在金銮殿里坐得好好的,不料外边杀过来一位叫做李自成的,得了崇祯先祖朱元璋的真传,领兵起义,直逼紫禁城,还口口声声要推翻明朝,建立新的大顺王朝。崇祯本来就胆小,又没有经历过什么世面,吓得跑出皇宫,来到故宫后面的景山上,绳子一抛,头一伸,自绝于人民了。

 到了爱新觉罗氏的清代末期,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吓得老佛爷带着皇上光绪,打点行囊,逃出故宫,名为西狩,溜之乎也。

八国联军打劫结束,撤兵走人。重新搬进故宫的爱新觉罗们本来想把户口永远放到故宫里,不料,到了宣统溥仪,又被一个叫做冯玉祥的军人给撵了出来。之后,这座举世瞩目的宫殿再也不归哪个姓氏管辖,成为民众心目中的一个旅游景点。

                                     三   道具比角色更重要

说故宫,如果单单介绍以上内容,难免让人憋屈:您说了半天,故宫不就是皇帝花钱买罪受的一个是非之地吗?

别急,故宫更像是一个庞大的影视拍摄基地,里边的人物就是连续剧中饰演的不同角色。无论剧情怎样起伏跌宕,故事怎样引人入胜,角色的戏份一旦结束,演员必须无条件退场。至于退场后演员的命运如何,没有几个人真正关注。相反,倒是角色留下的那些道具成为后人感兴趣的对象。

如果抛开皇亲国戚的家长里短,抛开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单单站在愉悦身心的角度来衡量,故宫的地位是其他任何一个地方都没法比的。这里是明清两个朝代故事最为集中的地方,也是故事最为精彩的地方,以至于引得中外艺术家们持续不断地从中发现、演绎、后演绎着无穷无尽的故事。

当然,后人最为关注的还是那些皇上们曾经享受过的“道具”。我们也叫做藏品。

现在收藏是个热门话题。不光全国各地的国立博物馆有很多国宝级藏品,民间也有不少收藏高手。但要问哪里的藏品数量最多、等级最高,非故宫莫属。据统计,故宫共有69大类藏品150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占到93.2%。也就是说,全国42%的珍贵文物都在这里。单单是陶瓷类就有36.7万件,最占据空间的家具也有6200件之多。之所以有这么多的文物或者叫藏品汇聚故宫,这不得不归功于历任皇帝。

以前,我们只知道故宫比现有的巴黎卢浮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日本的皇宫、英国的白金汉宫都大。克里姆林宫号称是欧洲最大的宫殿,也只是不足故宫的一半,其他,则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除了建筑面积,故宫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里边除了收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的古玩奇珍外,因为皇帝的需求还催生了无数的行业成长壮大。这些行业(比如景泰蓝、瓷器)发展的最重要的成果,无疑问也最终留在了故宫。

即便是今天,故宫为了保护里边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不得不限制游客人数,将每天的最高人流量控制在8万人以内,但我们知道,这些游客里,大部分是冲着里边的那些“道具”而去的。曾经贵为天子的皇上们在后人心目中远抵不上那把龙椅的分量。

与故宫有关的一件历史事件是科举。作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科举制度随着清朝的灭亡而终止。关于科举,清朝给我们留下了一组有趣的数字:清朝历时270年,十位皇帝,期间共产生了113个状元。其中江苏50个,浙江20个,安徽9个,河南只有1个。

日本侵略中国,蒋介石预感到战争的残酷和北京地位的岌岌可危,将故宫文物,择其要者打包装箱,辗转南下,运往战争后方,最后颠沛流离16年到台湾,在台湾故宫安家。如今,书画碑帖收藏一项,北京故宫达到14万件,台北故宫近万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就在北京故宫安身。还有宋徽宗、宋钦宗这两位入错行、混入皇帝序列的书画家的作品。《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一批珍本善本书籍也在这里得到保存和继承。还有西洋人“进贡”过来的如自鸣钟之类的洋玩意,如郎世宁这样的宫廷专职画家的作品。可以夸张地说,在故宫,所有古玩藏品,只有你想不到,没有看不到的。这些奇珍异宝,是历代皇帝的收藏,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故宫里经历过明、清两个朝代,两个朝代都想创造清明盛世,创业之初确也如此,可惜的是到末期皇帝昏庸,明国不明、清国不清,最终都退出了历史舞台。

以上故事和资料,源自《故宫营造》《武当山》《中国凤阳》《故宫的风花雪月》《中国通史》等。

一座故宫,几多故事。故事属于历史,历史是面镜子。面对镜子,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心态,照出不同的“我”。

                                                  2016528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