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七绝山”的故事

时间:2016/5/1 作者: 木道长 热度: 100965

  

    《西游记》里所有故事似幻而非幻,似假而非假,这是因为作者善于把一样很普通的事编成一个传奇、一个神话造成的,如果揭开它玄奇外衣,其实《西游记》里所有故事普通的很、无趣的很,它们不过是描写作者眼前事、身边事。而作者出生于一商贩的家庭,年青时是个屡考不中的“文艺男青年”和“愤青”,四十几岁时托关系成了政府里一位小职员—“监生”,后来一直在政府里任芝麻大的小官,直到死前也只做长兴县县丞(相当现在付县长)和荆王府纪善(宣传部部长,也是八品官)而己。象这样出生的人;象这样经历的人,你说他在他写的神话小说《西游记》里能说什么东东,我十分怀疑。有的说《西游记》是一本反封建的书;有的人说《西游记》是一本反映农民起义的书,此类的话我可肯定它们纯属胡说八道,对此大家千万别当其真,笑一笑可也。不过,话又说回来,作者吴承恩毕竟是个正直和嫉恶如仇的读书人,他对当时社会的黑暗作了不少批判,且在他力所能及范围内做了不少有利老百姓的事,他在他的神作《西游记》里把他一生所做得意事纪录下来,同时夹带一些他的理想和对人生的感悟。《西游记》就是一本这样的书,我也可肯定之。《西游记》里“唐僧师徒过七绝山”的故事,就是描写作者过去在政府里当“公务员”时,曾帮过老百姓做过一件好事,只不过作者把它编造一个传奇,一个神话罢了。


    小说里是这样描写“唐僧师徒过七绝山”的故事:话说唐僧师徒躲离小西天,继续踏上取经的道路,一天,他们来到一个叫驼罗庄的地方,并借宿在一个叫李老汉的家,开始李老汉对他们很冷淡,后来听孙悟空自夸本领高强,能降妖除怪,立马改变态度,热情接待他们。原来离驼罗庄向西有一座七绝山,满山都是柿树,柿树有七绝,故名此山名为七绝山。这山中间有一条稀柿衕,由于每年落果无人捡,柿果腐烂坥道路塞,变得腐臭不堪,根本就过不去,再加上三年前,山上出现一个妖怪,经常跑到庄里来吃家禽、家畜和人,吓庄里的人胆战心惊,妖怪一来就赶忙躲起来,李老汉听到孙悟空本领高强,是希望他帮他们这地方除妖。孙悟空一听有妖怪打,立马对李老汉唱个诺,意思是下了单,唐僧见孙悟空打妖怪这么积极,可有点不高兴,怪孙悟空无事强出头。孙悟空当然非等闲之辈,为了摸清妖怪的底细,他向李老汉询问有关情况,李老汉把他们村庄为了除掉妖怪聘请道士、和尚的经过向孙悟空他们做了介绍,正讲着,妖怪就来了,孙悟空迎上前与之打斗,这妖精那里是孙悟空的对手,猪八戒见孙悟空就要取胜,生怕孙悟空独占功劳,也参加进来,这下那妖怪就剩下逃跑的份,孙悟空和猪八戒紧迫不舍,妖怪逃到七绝山上,显出原型,原来这妖怪是一条红鳞大蠎。这条红鳞大蠎先想躲进洞里,结果被孙悟空追赶没处躲,凶性大发,一口把孙悟空呑下肚子里,结果可想而知,这孙悟空别的本领不怎么样,可这“钻腹”“掏心”的本领可是一流,孙悟空在大蠎腹中耍起杂技来,让大蠎一会儿变桥,一会儿变船,最后用金箍棒在大蠎身上捅一个窟窿,钻出身来,和猪八戒高高兴兴拖死蛇得胜回到村庄。妖怪除了,但唐僧师徒要去西天取经必经之路—七绝山还横亘在他们面前,原来山通向外面的道路—稀柿衕又坥塞腐臭不堪,要过去还是难过,因为这是自然险阻,孙悟空本领再大,对此也是无能为力的。这时候,猪八戒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他変成一头大猪,拱开稀柿衕,开出一条通往西天的通路,于是唐僧五人组又重新上路。“唐僧师徒过七绝山”的故事大概说得就是这些内容。


    这个故事在《西游记》里不算很精彩,但其寓意十分难懂。大家都知道,《西游记》里所有地名、人名都不是乱取,而且毎个故事中的妖怪都有暗指对象的。所以,我们读者要弄明白这故事说啥,就必须搞清故事里地名、人名、妖怪暗指什么,这些东西如果你弄明白,自然就知道故事寓意了。这个故事“驼罗庄”和庄里人“李老汉”作者肯定不是乱取,这是肯定的。“驼罗”谐音“驮萝”,翻译起来就是“背着竹萝”,暗指“背着自家产农林产品去赶集的人”,用现代的话说“驼罗庄”就是“集市”。故事中“驼罗庄”李老汉向唐僧师徒介绍“驼罗庄”住的人杂姓多,五百多户只有他一户姓李,“李”乃“十八子也”,这也就是说住在“驼罗庄”里的人来自不同地方的人。现在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赶集”或者叫“赶墟”生活习惯,一到某节日或某特定日子,周围四邻八乡的人就会带土特产和家禽家畜赶到某地方进行交易,并换回他们需要生活必用品。故事里人物李老汉暗指“驮萝客”,这一点还可以从李老汉穿着打扮上看出来。弄清“驼罗庄”和住在庄里的人“李老汉”暗指什么地方和人之后,大家如果再联系上我一再说过:“‘唐僧’是一位官员—县令,孙悟空就是作者吴承恩,他在“‘唐僧’手下任职”的话,这故事你大概己猜到七、八成了。是的,这个故事是说“唐僧”和作者到某地上任后,此地“驮萝客”向他俩反映情况:三年前六月此地出现一个“妖怪”,不但吃牛羊、鸡鸭,连男女也夹杂呑了,害他们一看到“妖怪”出现就吓躲起来,而且这“妖怪”十分厉害,他们请“和尚”和“道士”来捉妖,不但妖没捉到,反而“和尚”和“道士”因之而丧命,一句话,这“妖怪”很难对付。这世上当然不会有真的妖怪,作者生活时代没有,现在也没有,将来也没有。不过,在这人世间,象“妖怪”的人却满地都是,朋友,我可得提醒你一句:小心呀!别让你身边“妖怪”把你给吃了。那么这故事里“妖怪”—一条“红鳞大蠎”暗指当时什么人呢?说起来不怕你笑话,这条“红鳞大蠎”让我联想起现在“城管”。人家小摊小贩为了讨生活费养家糊口,不得己早出晚归在街口两旁摆摊设点,极大方便市民的生活,那一点影响市容市貌,要有,也只是影响极个别有钱人的生活,而我们人民郑虎连之也容不下,非把他们赶尽杀绝不可,还污蔑他们影响市容市貌,这简直是无中生有,乱扯蛋!要说影响市容市貌,街道两旁那么多“洗头店”、”按摩中心”、K丅V,它们才真正影响市容市貌呢,可是我们的郑虎的眼睛是不是瞎了,为什么不去处理呢?城管又去那里?所以,“城管”过去不是什么好东西,现在也决不会是什么好东西。不过,作者把它比作危害“驼罗庄人”(小商小贩)的妖怪—红鳞大蠎,我可不敢这么说,因为我不是孙悟空(作者),他可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而我只是胆小怕事的老实人,用书中人物猪八戒经常自我标榜的话就是“我老实”。


    上面,我认为故事里这条“红鳞大蠎”就是古代“城管”,这绝对不是开玩笑。当然了,古代还没“城管”这名称,那么什么人是明朝的“城管”呢?想知道明朝的“城管”指的是那些人,我们读者起码对作者生活时代—明王朝中后期的历史有所了解,那时的“城管”就是一群太监,他们被皇帝派到各地去当“税监”和“矿监”,这些人到地方上任后,大肆敛财,横征暴敛,引起当地工商业者的极大不满,明后期代表工商者利益的“东林党”和宦官惨烈争斗就是在这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故事里这条“红鳞大蠎”就是指太监,有人看出这一点,却牵强附会说作者写这个故事是对我国几千年存在宦官制度的批判,把作者思想无限拔高,其实作者的思想那里有这么先进呢,他出生和他所处环境决定他的思想高度只达到封建社会先进知识分子的水平—希望出现“明君”和“清官”。抛开这些理由不谈,就故事里这条“红鳞大蠎”出现时间,据故事人物李老汉介绍是“三年前六月间”,而宦官制度这颗毒瘤在西周时就出现了,两者之间相差二千多年呢,作者总不会这样认为:以前宦官制度没危害,只是三年前宦官制度成了危害”吧!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样去解《西游记》里故事,只会使人昏昏,不知所以,倒不如不解的好,起码大部份读者还可以把它看作“游戏之作”,聊以解闷。当然了,我无意对某些人的大作说东说西,上面所说,只是感慨罢了。


    弄清故事里地名、人名、妖怪暗指什么之后,我们再去看这个故事,就会明白“孙悟空听完李老汉介绍完情况后,向李老汉唱个诺,意思打妖怪下了订单;而唐僧却怪他无事找事,凡事强出头”的故事情节,无非是说作者他自己天性嫉恶如仇,见不得老百姓受人欺凌,而他上级—“唐僧”胆小怕事,毫无主见;就会明白书中“妖怪出现前怪风”的描写,那不过是对这些皇帝派出来搜刮民脂民膏的太监—“税监”作威作福丑态的讽刺;就会明白“当妖怪两只眼睛象灯笼出现时,猪八戒还以为此妖怪是好妖怪,当沙僧说那是妖怪的眼睛时,他又吓不敢出声”故事情节,无非是说当时农民—猪八戒由于对这些“税监”认识不清,开始还以为这些“税监”是好人哩,后来通过别人的指点,才认识到这些“税监”的危害,可是他们又胆小怕事,不敢去招惹这些坏人。故事里猪八戒在妖怪出现时吓得大气不敢喘一声,当孙悟空迎妖怪而上时,猪八戒还吩咐孙悟空不要把他供出来,然而看到孙悟空斗妖怪就要取胜时,他又积极加入打妖怪的队伍里,作者塑造猪八戒这形象,真是把当时农民心态描绘刻骨三分,太传神了。这种人并不坏,但有点自私自利,就象现在一些市井小民只考虑自己的生活,不肯处身设地替那些小摊小贩想一想,要不是生活所逼,谁愿意出来摆地摊呢?更可恶的是,这些人竟然还愚蠢地以为“城管”是来帮助他们的,就象这故事里猪八戒连妖怪“真面目”都还见着,就以为此妖怪是好妖怪呢。当然了,故事里“猪八戒”绝对不是蠢货,他后来认为到这妖怪“胃口”大,一顿饭五百人还不够它吃,并参加打妖队伍,在斗争中,他发现这妖怪使用“软柄枪”—巧取豪夺,当妖怪变成“红鳞大蠎”逃回蛇窟躲藏时,他抓住大蠎蛇的尾巴,生扯硬拉想把它拉出洞,结果做无用功,在孙悟空点拨下,他松开手跑到后山找到蛇洞后门,摆好姿式,准备大蠎蛇一露头,就给它一钉钯,不料大蠎蛇真的被孙悟空金箍棒捅得从后门出来,猪八戒又防不急,反被蠎蛇尾巴一扫,跌了个大马扒,等孙悟空赶到,自己又觉不好意思,拿钉钯乱打乱筑,还自嘲说:“这是打草惊蛇。”后来,他和孙悟空去追逃中大蠎蛇,大蠎蛇逃无可逃,盘起身子,作势要噬人,他又害怕不敢上前,反而孙悟空勇敢迎上前,让大蠎蛇把他吞进肚子,并在蛇腹里耍起杂技来,一会儿让大蠎蛇变桥,一会儿让变船,直把大蠎蛇折腾到死,这才用金箍棒在蛇身上穿个大洞钻出身子来,和猪八戒两人高高兴兴拖着死蛇回到“驼罗庄”。这些描写既形象又抽象,它们不过是对“作者如何发动当地农民起来跟‘税监’作斗争,由于当地农民缺乏斗争经验,结果劳而无功,不得己作者亲自出马,如何机智、勇敢与‘税监’周旋,逼得‘税监’灰溜溜滚回去”的事件生动、有趣的描述而已。我曾经对故事里“孙悟空故意让大蟒蛇把他给吞了,他却在大蟒蛇耍起杂技的情节”十分困惑,这孙悟空怎么这么多事,抡起金箍棒一棒把蛇打死不就完了,何必这么多事呢,后来才知道金箍棒是作者手中笔杆子,用笔杆子想把现实中“妖怪”打死,那是绝无可能的。这个故事是作者如何跟“税监”斗智斗勇的抽象表述,其实情节很简单,比如作者为了保护当地小商小贩的利益,假装要协助“税监”的工作,却把收税上来的钱用来修桥铺路、造船,极大方便群众生活,让这些“税监”白忙一场。俗话说:“无利不起早”,做无用功的事,任何贪官污吏都不会去做,这些“税监”当然只好灰溜溜滚回去了。


    “唐僧师徒过七绝山”的故事后部份,是说孙悟空为“驼罗庄”除掉害人妖怪—“红鳞大蟒”之后,唐僧师徒继续要往西天取经,可是通往西天的路—七绝山上原有一条彻石街衕被常年累月掉落柿子堵塞,变成“稀屎衕”了—过不去,在孙悟空提仪、唐僧鼓励下,猪八戒变化成一头千尺高大猪在原有街衕上拱开一条道路,文章里说猪八戒变成大猪后,食量大增,“驼罗庄”五百户人极时给他送来米饭、面饼,让他有体力继续干活,唐僧因此还称赞他们是“善信之人”。这故事不过是说:作者把贪得无厌的“税监”赶跑之后,向他的主官(唐僧)建议,发动当地农民拓宽“集市”通往外面的道路,当然了经费由小商小贩自愿集资,他的主官(唐僧)听从作者建议,组织当地农民出工出力,很快把此事办成了。故事里的地名“七绝山”和“稀柿衕”,也隐约指出“驼罗庄”是小商小贩聚集地方。意思是说原来这小商小贩做生意的地方是比较繁荣的地方,可是由于后来交通阻塞,变成“稀市”,人马“绝迹”。《西游记》里的神话故事确实是敷演作者眼前事、身边事,这一点绝对是错不了。


    作者把他所做过的事通过神话故事来表述,这种手法高明是很高明的,但也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我想作者肯定是知道这个弊端的,然而他只能这么写,因为当时言论极端不自由,稍不慎就可能家破人亡,一个人生活在不让人说真话的社会,这社会肯定是可悲的,这个人肯定也是可悲的,所有在这样社会里生活的人也是可悲的。《西游记》里故事虽然写风趣、幽默,让人一见就禁不住会哈哈大笑,但作者他实在是个可怜的人啊,亏他还在书中说“他是人间喜仙”,试问他的“喜”从何而来?作者生活时代是封建社会明王朝中后期,从《西游记》里故事,我们读者可以看出那社会真是“妖魔鬼怪”遍地横行,书中有名有姓“妖魔鬼怪”比人还要多,如果再加上没名没姓“妖魔鬼怪”那真是多啊!作者这是怎么啦,他难道不知“心中有佛,见人人都是佛;心中有妖怪,见人人都是妖怪”的道理吗,怪不得有人讽刺他“平生未学佛”,这话还真说对了,不然他怎么会连这浅显佛理都不懂呢?一个不懂用宗教思想来麻痹自己,来逃避现实的人,而面对现实群魔乱舞、牛鬼横行的人世间,他的“喜”从何而来呢!说实在,我不知道这世间还有这种“喜”,所以我可怜他。


    不过,现在我更可怜我自己,更可怜那些不敢说真话的人!


赞(2)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