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不论
自从经历过以下两次事故后,笔者很想系统地研究以下达尔文的进化论了。
先说第一件事。
那是2005年的5月,笔者与所住村子的三位朋友一起从中原小城北上,到葫芦岛游玩。那里有一位朋友小时候的玩伴,已经电话联系过。对方热切盼望老家的朋友前往。
在葫芦岛的日子自然是惬意而愉悦的。因为那位老乡的热情款待和一路相随。
但最占据记忆位置的是从葫芦岛回来的途中,在北戴河经历的那件事。
我们四人商量,从葫芦岛南下,一路如果有好玩的地方就停一下。结果第一站选择在北戴河。
北戴河在我们四人心目中都是圣地,因为没有一个人来过。当天晚上赶到已经是晚上八点,安顿住住宿,找个小店,几杯小酒,酣然而卧。
第二天上午八点,我们来到著名的北戴河海滩。一路上听当地人讲述某栋建筑里曾经住过某位领导人,某位明星买下了某栋别墅,某位名人曾经从某个地方下海游泳,只听得我们心驰神往、激情澎湃。脱脚掂鞋,将双脚踏进忽而海水、忽而黄沙的海滩上,任由海水浸润着裤腿,思绪随着领导人、明星、名人潮起潮涌。
“师傅,照张像吧?很便宜的。”背后有人招呼。
对于旅游景点的所有热情的服务,我们都心生抵制,四人中没有一个人接茬。
胸前挎着相机的那位男子并不气馁,一直不停地介绍他的业务,在脚后跟着。
几十米是有了,他的推介已经影响到了我们游玩的兴致。我回头给他搭话。
“别再给我们介绍你的优惠了,看你这么执着的份上,给我们照一张像,十块钱,怎么样?”
“可以可以。”对方像是得了圣旨,忙不迭地应着。
“先说好。我们只照一个镜头,只要一张四人的合影。十块钱。”
“没问题。大哥,你说什么都行。”对方说着就开始打开相机盖子。
很明显,对方不只是按了一次快门。
照过像的他并没有走的意思,还在跟着我们。
“抓紧时间给我们冲洗出来。”笔者怕他节外生枝。
“你们四个人冲洗一张照片没法分,给你们冲洗四张怎么样?”
担心的终于来了。笔者不愿意引颈待戮:“别操心。你就按照原来说好的冲洗一张就行,我们怎么分是我们的事。”
这样的结果,很明显出乎他的意料。他很不悦,用东北话说了句“小气鬼,海浪打上来把你们都拍到海里”之类的诅咒话。
同行的四人中,笔者年龄最小,也是唯一能讲普通话的,他自以为我们没有听懂他的话。笔者忍无可忍:“北戴河是全国旅游圣地,你不要以为你是当地人就可以为所欲为,我们就怕你。你给我看好了,现在是上午九点一刻,我们的车票是下午四点半。从现在开始,你要对你的欺诈行为负责。我也从现在开始,用你们东北的普通话和你理论,一直到下午四点。当然我会给我们留下半个小时的上车时间。”
之后就是差不多十分钟的痛斥。对方看游客越来越多,不想耽误自己挣钱的机会,提出条件:“算了,我说不过你,你们的这十块钱我不挣了。”
“你以为你是什么人?你耽误我们的时间呢?谁知道我们走后你会把我们的底片怎么处理?今天说不清楚你休想走开。”
事件的结果都能想得到。我们没有付钱,也没有得到照片。对方为表白自己,把相机里的胶圈整个拿出来曝光了事。
后来同行的三位朋友问,咱们在这里人生地不熟,你怎么敢这样和他斗。我说,你们没有看到街上的警车吗?越是这样的知名景点,他们越不敢胡作非为。后来我们总结,一致意见是这次和那位摄影师的据理力争是这次东北之行最惬意的一件事。
再说第二件事。
2016年3月的某天,笔者和同事一起到北京参加一个培训会议。
会议通知是北京某著名高校组织的,报道地点却是距离该校很远的某个酒店。
所有的手续都是同事办理,三天学习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与其他参加培训的同行不同,我们只在酒店里吃过一次正餐,会议发的餐票我们给剩下了。笔者想,最后剩下的饭票还有讲课质量的低劣、开具票据的不规范需要有一个说法。笔者嘱咐同事,给他们先交涉一下餐票的事。
很快,同事回复,对方说他们是给宾馆约定的每餐上多少人的饭,吃不吃组织方都得给宾馆支付这么多,所以你们吃不吃都得付费。
强盗逻辑!既然如此,你们还发餐票干什么?既然如此,为什么事先不告知我们?
在同事的引导下,在走廊里,笔者堵住了准备外出的组织方代表。
对方仍然是那个理由。笔者力争:第一,你们发餐票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就是为了障人耳目、多此一举?第二,我们在宾馆是吃过饭的,就餐时你们是按照餐票才让就餐的。为什么没有就餐还收取费用?第三,你们和宾馆的约定为什么不让我们知道?你们之间的约定为什么要强加给第三方?第四,你们在京城这样做是不是觉得偌大的北京就没有了讲理的地方?第五,如果和你说不清楚的话,我们可以坐下来或者走出去,我们愿意相信在北京能够找到一个说理的地方。因为你们也知道,这次培训的参加者是全国各地的媒体人。
组织方是位男士,看起来很绅士,但看笔者说话声音越来越高,丝毫没有让步的意思,他的声音越来越无力。“你看该怎么办?”
“不是我看该怎么办。你心里非常清楚你该怎么办。我现在只是说餐票的事,还没有涉及别的事。给你留有出路。”
“这样吧。你看你们一共还剩几张餐票。每张我按多少钱退给你。”
同事觉得很意外,马上和他达成协议。对方很慷慨地退了钱。
事后同事说,他看我当时很激动,生怕出什么乱子。我说,咱们只要不惹事,他们不敢造次。因为第一他们亏理。第二,这是京城,不是他们家后院。
将上述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笔者也为自己的所为感到意外。以自己的性格,本来是息事宁人的处世态度,但为什么会如此锱铢必较呢?是狭隘的心态一时占了上风,还是面对时事,心态得到了进化?假如说这也算是进化的话,对我个人意味着什么?还值得一论吗?如果社会上的人都这样,那对于整个社会又意味着什么呢?
2016年4月5日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