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诸葛亮一生的评价,大多数人认为诸葛亮是一代贤臣名相,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持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影响,其实《三国演义》夸大了诸葛亮的能力。
如果说诸葛亮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没有人会提出异议,认为诸葛亮也是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这就值得商榷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舌战群儒、智算华容道、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空城计等等,都是罗贯中的杰作。历史没有证据说明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用兵如神的军事家,更不用说是一个谋略家。
鲁迅先生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说“《三国》里孔明之智简直近乎于妖。”为什么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妖”,而不是“仙”,除了对《三国演义》过于夸大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满外,也是对诸葛亮最中肯的评价。笔者认为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个大阴谋家。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在此国家纷乱之际,诸葛亮却能“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既然要当隐士,还要不断地向外宣称“自比管仲、乐毅”,向世人包装自己有旷世奇才,暂时屈就隆中实为不得已尔。由此可见,诸葛亮并非真想隐居,而是时时关注着桃源之外的事,当先主刘备三顾茅庐时,才有诸葛亮那篇惊世骇俗的《隆中对》,未出山就三分天下,真乃神人也。于是他欣然出山,才有我们现在认识的诸葛亮。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三顾茅庐的不是刘备,而是曹操或孙权,诸葛亮还会欣然出山吗?答案是否定的。曹操是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如此强大的高级领导手下工作,诸葛亮的才能和欲望是不可能充分展示的。曹操手下的谋士,像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等人的才能不逊诸葛亮,可他们在曹操手下也只能中规中矩、小心翼翼的工作,一旦要过分的展示自己,张扬不羁,命运就会和杨修一样,成为“鸡肋”的牺牲品。因此,在曹操公司工作,并不是诸葛亮这样的阴谋家所想要的。孙权在诸葛亮的眼里是又一个阿斗,只是手里联合抗曹的工具而已,而且孙权的东吴名不正言不顺,不在考虑之列。
既然要扬名天下,还要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让集团里的所有人唯我是从,性情温和又没有什么才能的刘备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更何况刘备代表的又是正宗的汉室。
刚来到刘备集团工作,诸葛亮羽翼尚不丰满,有意克制自己,本想拉拢关张二人,不料吃了闭门羹,恨之。当时刘备集团虽然算不上强大,但武有关张、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文有庞统、法正、许靖、孙乾等,哪一个他也不敢轻易得罪。于是“铲除异己”,让自己成为公司不可或缺的人物成了诸葛亮奋斗的目标。他先不动声色的把庞统弄死在落凤坡,当荆州危机时,诸葛亮居然坐山观虎斗,不派一兵一卒。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东吴吕蒙、陆逊的伎俩他不可能不心知肚明,然而他却弃关羽于不顾,致使关羽败走麦城,命丧黄泉,同时还不失时机蛊惑刘备杀了自己的干儿子刘封。张飞的死是诸葛亮事先没有料到的,也是上天成全了他,这样刘备就能更加倚重于他。
让人更加无法想象的是,汉中王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之仇准备东征东吴,他却挑拨赵云和刘备闹翻。马超当时在镇守西域,魏延为汉中太守都无法脱身,只好让年过七旬的老将黄忠跟随,还没能活着回来。虽有关兴、张苞之勇,但当时刘备身边已没有能臣。这对一贯谨慎行事的诸葛亮来说,是无法想象的。这一次诸葛亮又玩了一次坐山观虎斗,主公在前线浴血奋战他全然不顾,也不出一计一谋。他明知道刘备要被火攻,要兵败东吴,他也只是派了一个人去通知领导防火攻,而不是赶紧带领赵云星夜兼程前去驰援,难道他就不怕把领导一把火烧死。这和他后来在《出师表》中表白的要为主公肝脑涂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相比,简直是判若两人。当领导领着残兵败将回来时,他也只是弄了一堆破砖烂瓦摆了个所谓的“十面埋伏”的迷魂阵了事。
其实刘备也看出了诸葛亮的用心,在白帝城托孤时故意说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话,他料想诸葛亮再有野心也不敢篡汉夺权,成为众矢之的,就用此话给他上了个紧箍咒。刘备一死,蜀国的天下也基本属于诸葛亮的了,也达到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目的。为在群臣面前表示衷心,先后哭哭啼啼出版了两篇《出师表》。他不顾蜀国弱小,又加上连年征战国力衰退,力主北伐,结果出去一次败回一次,把原本就不富裕的蜀国搞的是不堪负重,最后病死五丈原,还不忘死后用计杀死最后一个眼中钉大将魏延。
抛开《三国演义》强加在诸葛亮身上的神秘光环,实实在在看他的一生,他充其量算是个经济学家、政治家,而且是个有野心的政治家。他不过是想把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这也不能算错。治理国家搞经济是他的强项,在犬牙交错的政治纷争中,把权与谋的交易结合的最完美,他是个人才,也是个阴谋家。
《三国志》评价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陈寿的评语算是极其中肯的,这才是真正的诸葛亮。
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都算是个杰出的人才,后就有诗人赞曰:“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虽然他的才能缺憾是因为当时的时运不济或是刘备能力欠缺造成的,但他能敏锐的看到,联吴抗曹这一当时唯一能够生存的大政方针实属不易。让一个羸弱的蜀国在乱世中长期屹立不倒,诸葛亮的功劳是不能给抹杀的。
以上只是笔者一家之言,绝无故意贬低诸葛亮之意,与全面评价诸葛亮并不冲突,不当之处,恳请文友批评指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