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读“我们的心声”

时间:2015/11/21 作者: 一路相随 热度: 90742

       “我们的心声”是2010.05.14的《文摘周报》上面刊登的一篇石家庄一所小学三年级的42名小学生集体给家长写的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爸爸妈妈们,我知道您们的所说所做都是为了我好,但您们可知,我们也有好多好多的话想对您说。不敢不能不好意思当面说,只能希望您看了以后能更多地了解我们! 

             一、请让我们把话说完您再说; 二、听听我们的意见;  三、您的有些错误得让我们纠正;四、不要误解我们的意思;五、不要动不动就发脾气;六、不要天天唠叨; 七、希望能让我们做一些主;八、在我们写作业时不要打扰;九、不要让我们学成书呆子,给我们一点娱乐的时间; 十、要先知而后行,不要武断;十一、做事要有始有终;十二、要有耐心;十三、不要光拿我们跟别人比;十四、要积极配合学校工作;十五、不要吵架,家庭要和睦;十六、不要用粗暴的语言对我们; 十七、要换位思考;十八、考试考不好时,我们需要更多的谅解;十九、不要说话不算数;二十、我们给您们提出错误的时候,请您尽量接受;

           爸爸妈妈们,原谅我们的“直言”,请相信我们爱您们!   

 

            读了孩子们的这封发自肺腑的给家长们的集体信,笔者感慨不已,同时,也不由得想到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产生如此重负的爱,真的是爱吗——虽然没有哪一个家长不认为自己对孩子所作的一切不是从爱孩子出发的?

 

            如果说,这是爱——不然家长们怎么会那样理直气壮地去作为呢,那么,这样的爱,至少不应该算是平等的——因为它体现不出家长们在人格方面对自己的孩子的尊重,也至少不是那么纯粹的——因为这样的爱更多的时候是在体现作为家长的强权意识。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

 

             因此可以说,一个人,从他诞生之日起——也许更早,就已经具备他自己人格的雏形……当然,这个人格的雏形将随着他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增加而逐渐的得以成型。

 

            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人格具有独特性。

 

            不尊重人或得不到尊重的事情,是经常发生的!做出不尊重人的事情的人,除了少数人是别有用心的以外,很大一部分人却是因为关爱所致——譬如亲朋好友之间因“恨铁不成钢”而导致的“独断专行”,譬如父母对子女或长辈对晚辈的极度爱护而导致的“大包大揽”,还有位数不少的人更是因为从小就在那样的氛围中长大而误以为理所应当如此……自然就更不会意识到那其实是一种不尊重别人人格的行为——尤其是当做父母的面对的是自己的子女的时候!

 

      得不到尊重的人,除了少数人是做了不值得别人尊重的事情之外,很大一部分人却是因为缺乏自信从而因自己某些方面的“技不如人”——即便是暂时的——就莫名其妙地自惭形秽,还有位数不少的人更是因为自己本身就尚处于受“制约”或受保护的“弱势”地位——譬如在各项制度尚未健全的公司里面工作的职员或是在自以为是“救世主”的私营老板那里的务工一族,譬如在疼爱自己的长辈面前的晚辈尤其是在赋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面前的孩子……

 

            然而,基于上述的一些原因,大多数作为家长的我们却并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以为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孩子作出任何事情——的确是这样——因为在——尤其是尚未成年的——孩子面前,作为家长的我们永远是“强者”!

 

            不可否认,现在作为家长的我们的中间,有不少的人就是在我们的家长的“强权政治”下长大的——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会把家长的“霸权主义”行为看得那样“理直气壮”的原因,是不是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下意识地如此作为呢?

 

            尽管我们当初并不是——但愿如此——为了品尝这种“强霸”的滋味才为人之父母的,但我们实际上已经像孩子们所说的那样做了,所以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我们的面前“不敢不能不好意思当面说”!

 

            人的成熟是指两方面的,一个是生理上的,一个是心理上的,生理上的成熟是人生的必修课——因为它受制于自然发展规律,而心理上的成熟却仅仅是人生的选修课——因为它于自然之外而只受制于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如果我们以为心理的成熟就像生理的成熟那样自然而然,从而把我们为人之父母的权力等同于为人之父母的资格,那就大错特错了……

 

            世界,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人对世界的认识,似乎……也应该随之不断地更新。然而,世界无论怎么地变化,它总有相对恒定的存在,因此,人对世界的感知,也同样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认识——至于这个认知的程度与范围则是因人而异!

 

            孩子,从他诞生之日,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是赋予孩子生命的我们,也没有权力——实际上也根本没有这种可能——因此而剥夺掉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资格!也就是说,孩子,永远都不会是他们的父母的附属品——孩子,终归是要独立于这个世界的!所以,怎样帮助和引导孩子,使得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独立于这个世界,才应该是作为家长的我们最应该探索的课题。

 

            虽然说帮助和引导孩子认识这个世界,是作为家长的我们的第一责任,但并不意味着人一旦为人之父母之后就立马懂得了一切——其实,如果我们对我们自己所经历过的一切仅仅是经历了而已,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作为家长的我们,也只不过比我们的孩子多吃了一点盐,多走了一点路,多爬了一点坡……而已。所以,如果我们真正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很好地立足于这个世界,那么,在我们帮助与引导孩子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一定会不断地修正着我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使自己更客观地认识这个世界,校正着我们自己为人处事的言行——使自己更宽容地面对这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孩子的成长看作是自己的童真时代的演义,也许……不仅有助于我们与自己的孩子在人格上保持平等,更有助于我们不时地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更积极更阳光的心态引导孩子去感知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帮助孩子塑造一个乐观的向上的健康人格——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至少可以做到对自己真诚善良细致入微,所以,当我们将自己置身于自己的童真时代去面对孩子的时候,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全方位地了解孩子进而理解孩子并接受孩子,同样地,我们的宽容与鼓励也容易赢得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从而与我们进行畅所欲言的交流与沟通——

 

            当我们这样做了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变化:我们会很有兴趣地听孩子说话——即便他时常会说得前言不搭后语或者说得结结巴巴,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不会严厉地斥责他,而是会和颜悦色地请他慢慢讲,并尽可能地从孩子的叙述中理出孩子说话的中心意思,再以问话的形式询问他“是这样的吗”——以培养孩子说话的勇气;我们会很有耐心地听完孩子对事情的叙述,再请他谈谈他自己对事情的看法,然后再对他讲我们自己对事情的看法,而不是动辄以嘲笑或者批评的口气否定孩子的想法——这样既鼓励孩子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促成孩子遇事分析的习惯,同时也给孩子造成一种印象: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想法,并慢慢学会把不同的想法进行比较,更给孩子拓展思路。

 

            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动不动就发脾气,或者成天唠叨,或者动辄武断,或者总想显示自己比别人高明,或者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尤其是自己的孩子的意见,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没有自信心的表现;而时常说话不算数,则更是一种责任心淡漠的下意识行为。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更会清楚地认识到:孩子,终归是要做他自己人生的主人的!所以,与其到时候看到已有一定年龄的孩子对自己掌握自己的人生毫无底气,还不如从孩子的小时候开始从小事做起,让孩子一点一点地进行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尝试,一滴一滴地积累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经验,一毫一毫地增长自己为自己的事情做主的信心。譬如在小的时候让孩子做主购买玩具……当然应该视自家的经济条件对孩子明确玩具的价格档次——要相信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家长把道理讲给他听懂;譬如学龄后的周末、节假日甚至假期的生活——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假期作业外,是否可以给时间让孩子自行安排。

 

            若想自己的孩子日后有足够的自信心,那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学龄前的时候,相信绝大多数的家长都能做的非常得好——因为那个时候他们很少将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但是,很多孩子的舒心日子往往在学龄之后就早早地结束了——因为他们的父母动辄就拿他们与别人的孩子比较,而且总是拿他们的短处与别的小孩的长处相比。不知道喜欢这样做的家长们想过没有,如果你们自己也经常这样被自己的上司(或者配偶)用别人的长处来比较你们的短处,你们还会有承担任何工作的底气(或心里自在舒坦)吗?为什么你们就意识不到自己那样做对孩子自信心的伤害呢——况且,孩童时代的孩子又有多少自信心呢?

 

            当我们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做比较的时候,当我们在埋怨自己的孩子不如别的小孩的时候,我们想到过拿自己与那些优秀的孩子的家长也做个比较没有?我们的孩子并没有因为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而嫌弃我们,我们为什么总要因为别人而不停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找碴呢?我们想过自己的童真时代没有——如果当年我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我们,我们会有今天的自信吗?又或许……正因为正做着家长的我们自己没有自信当好一个合格的家长,所以才仗着自己作为家长的“霸主”地位强行把这个责任推卸给自己的那未成年的孩子?

 

            ………………………………………………………………………………

 

            想想吧,身为人之父母的同行们,多想想吧!

 

            但愿今后……有更多的孩子不再以这种集体向家长书信的方式诉说自己的心声!

 

            但愿今后……有更多的孩子与自己的父母之间,还能存在一种朋友般的知心与信赖!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