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忍不住要说
——关于开国领袖的话题
文/沙草
先说一个故事。前不久参加了省里一个笔会。会议安排的参观中有“八七村”的内容。这个“八七”,不是古田的那个“八七”,而是开国领袖在1958年8月7号到某县视察肯定“深翻土地”,前些年出于对伟人的敬重,村里建了纪念馆。那天上午天下雨,当我撑伞进到这三小间房子的纪念馆时,只听到“要是没有毛泽东,你现在也拿不了那几千块钱工资!”我一看,是位熟悉的老兄讲的,有些气冲冲的,批评的是另一位50来岁的与会作家。这位作家很有涵养,没有继续争执,马上笑着说,“是,是,你说对。”大家也随声附和,参观继续进行。
回到洛阳后,此事随风而去。没承想,文友中的一次聚会,又在我心中勾起了这个话题。想到前不久,在一个朋友圈内,发生的水火难容的争论,自己为了把问题讨论引向深入,也是回答一些问题,写下的那篇《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兼评“文明冲突论”》的长文,文章分别在洛阳的“河洛文化论坛”和“星期六文化公益论坛”做了讲座,到会的朋友们给予了很好的评价。会场多次响起自发的掌声。一位从吉利区赶过来听课的老同志甚至说,这是他几年听过的最好的讲座。这不是老王卖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找录像看。我自己总结,也不是我讲的有多好,而是那话题,确实触动了当前思想文化界的一些痛点,得到了与会朋友们的共鸣。
那篇长文,没有过多地涉及到开国领袖的话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距离还近,许多史料档案并没有完全解密,我们现在去轻率地臧否历史人物,有失全面准确。但是,令人忧虑的是,网络上的非议声音甚至是妖魔化的声音层出不穷,更难以让人接受的是,这种声音,在文化界不断有人喝彩,包括我过去比较敬重的一些知名作家,甚至是位居高官的文化人。
对于妖魔化的声音,我曾经回过一个帖子。大意是,如此地妖魔化自己的开国领袖,让我们的共和国情何以堪?没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你我将置身何处?
当然,有些人也许会答,换个乾坤又如何?此恶意者,有党纪国法在,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我想与人为善地讨论的对象,应该是善意者,也就是说是出于一种良好的愿望,希望国家进步,民族兴盛,百姓福祉,但是却走偏了方向的朋友们。
在几个不同的场合,我曾经表明过自己对开国领袖的一些思考。我讲了三条。第一,他和他领导的党,改变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行程,这种改变符合历史进步的本质。第二,他和他的继承者,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这中间有伟大的成绩,也有过曲折和失误,也是这种曲折和失误,使继任者找到了一条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民族复兴,已经让世界嘱目。第三,他所领导的全民族的发愤图强,在极度困难和严密封锁的历史条件下,用了仅仅15年的时间,中国的原子弹就上了天,这是今天中国人腰杆子硬气的最大基础。
看一个历史人物,着眼点应该是什么?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把这个人物放在历史的框架内,看他的历史贡献,而不是其它。中国毕竟刚刚从封建帝制走出,到今天也不过百年,过于理想化,苛求前人,我以为不是正确的态度。这不是开脱,有意美化。我们现在早已经不需要也不可能重复“神化”的错误了。对于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开国领袖,尽管也有着发自内心的敬仰(如果你真的是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有所热爱的话,这种敬仰会随之而来),但对他所犯过的种种错误,包括反右、文革及过于注重意识形态之作用等,仍然要给予历史的批判。
但是在批判时,不是以偏概全,不是盲人摸象,更不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举个细微末节的例子。解放初期,我们实行了户口登记制。这个制度,对于缓解全国的物质供应,统筹安排有限的生活资料,保证全国人民的正常的基本生活,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现在却有人说,用户口把人拴死了,也是罪过。这种说法,如何让人信服?我们不能用现在的人口情况和物质供应状况,去要求当年的决策。这只是个小例子。大例子也有许多,限于篇幅,不多说了,只说一个大饥荒。我们能不能在分析批判时,把1942年的河南大饥荒也做个参照系呢?当然,从人道主义出发,饿死一个人也是不行的,发生了,你作为最高领导人,就难辞其咎。我想说的是,为什么相当一个时期以来,对蒋介石的美化倒是随处可见,那么1942年的大饥荒,谁应该负责呢?花园口决堤,也有人给予肯定。这不是匪夷所思,又是什么?
前一段网络上流行一个热词,即“公知母知”。公知的本意,是“公共知识分子”的缩写,为了调侃,又加了个“母知”,这就有些不恭之意了。我是不赞成这种称谓的。但公共知识分子这种称谓,我觉得还是符合现状实际的。“公共”二字,体现了责任。但我们的不少朋友,甚至是一些学术明星,有的抓住西方政治体制的优点大做文章,把西制之缺陷忘记得干干净净;有的信口雌黄,不是认真解析历史,而是以彻底颠覆为己任,“语不惊人死不休”;有的以前进中的问题为理由,怀疑否定现行体制,把光明面和黑暗面之比例颠倒了看。凡此种种,很大程度上都与非议自己的开国领袖有关。前段时间,曾在网上看到了那个以开坛讲史而走红的明星,把个抗美援朝说得一塌糊涂。真的是一塌糊涂吗?具体的历史细节不可能在这篇小文展开说,我只说一点,美国是不是在“抗美援朝”遭遇了第一次战争失败,尝到了中国人的铁拳头?
面对网络上这种混乱的声音,我想说的是,对待自己的开国领袖,不要如此地不负责任,不要如此地严厉苛求,要全面认识,放到大历史的框架内去看,就如对待自己的父兄,有缺点有毛病,该说也要说,但那是一种亲情的解析和批评。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对于在结束帝制不久就使祖国逐步走向繁荣昌盛的一个政党,我们能没有一点感情吗?对于自己的开国领袖,能没有崇敬之情吗?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中,说话气冲冲的那位老兄,头天晚上因互相赠书,我曾在他的房间里聊天,时间不长,但他讲了一个事实。他说,现在仍然发挥作用的水库,全国有很多,都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我们现在的发展,是在当年的基础上产生了飞跃。
我深以为然。
2015/11/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