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
“老榆树”先生笔名于是乎,年逾七旬,是我结识的文友中最年长的一位,也是最任性的一位。其实,我与他从未谋面,连电话都没有打过,只在QQ室里聊过几次。我之所以说他任性,完全是读他的作品留下的印象。
两年前,他寄给我小说集《牛耕田的三部曲》。前不久,又寄来诗文集《我的世界观》(上下册)。前者有八十万字,编录中篇三部,长篇三部,小说涉及的内容都是作者六十多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观点,人物涉猎社会各阶层,时间跨度长,全方位地写实,可读性很强。后者主要以散文、杂文、诗歌、博方、论文、笔记和古文编译等形式记录作者的思想感情,凸现作者对社会、对人性的思考和认识。谁能相信这是一个只上过五年小学的人写出来的书?谁又能相信他毕生都在思考研究社会科学中关于“人与人性‘恶动力说’”这个重大命题?
我拜读了他的两部作品,迟迟没有写出读后感,不是没有感想,而是感想太多,不知道从何处落笔,不敢枉加议论。因为我怕自己阅历太肤浅,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不能处在一个思想平台上与老榆树深入探讨他的理论成果,又担心他太执拗,不顾年老力衰,不惜花费太多精力和时间,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总之,就是怕他太任性,太执着,太较真。
《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生下来的时候本质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环境的影响,才有了好坏、善恶的差别。这是古人的看法,也是家喻户晓的国学思想。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原本倾向这种观点,这缘于二十三前发生的一件事:女儿与邻居家的孩子同一个月出生,满100天的时候,邻居托我照顾一下她的孩子。没想到,女儿看见我抱别人的孩子就大哭,还用小手推人。我顿时觉得奇怪,这么小孩子怎么能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怎么就知道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100天内,我绝没有向她灌输、也不会灌输任何思想主张,父母的举止也不可能给她潜移默化,难道人天生就带着自私的“恶性”?回想这件事,似乎跟老榆树坚持的人性“恶动力说”原理相吻合。
事实上,“恶动力说”是黑格尔最早从唯心的角度提出来的,他认为人先天就是恶的,如果没有恶为动力,就不可能有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但也洞察到善与恶的相互转化和恶的可克服性。人常怀有罪恶感,认识到自己是不道德的,才会产生道德的自我超越和完善的追求。老榆树用这一理论解释了古往今来许多现象,认为“恶”是历史前进的杠杆。人为了满足自己恶欲,不仅无止境地改造自然,掠夺自然,甚至无止境地互相残杀角斗,改朝换代,推动历史进程。如果说人本善良,那么就不会欲壑难填,滋生邪念,不会造成那么多天灾人祸了。这些解释似乎有一定道理。
然而,我对人“性本善”和“性本恶”这两种观点都产生了怀疑,对“善”“恶”推动历史进步之说更加怀疑。人从母体中分离出来,对世界的认识完全是陌生的,即使是第一声哭嚎,也不带任何“善”“恶”色彩,只不过是环境改变后肺部扩张发出的声音。女儿周岁时排斥他人的举止,也并不是自私的表现,而是一种本能反应。如果一个婴儿出生后就离开母亲,交给保姆、奶妈或者其他人喂养,每天给她抚爱、亲近、逗乐和照顾,那么一百天后即使看见母亲抱着别人,她也不会发出强烈抗议了。这种现象,“有奶便是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孩子认生”,与“善”“恶”无关。所以,我认为,人之初,无善恶,一张白纸任涂鸦,感情和思想是后天形成的。
人是大自然中的高等哺乳动物,肢体构造区别并不大,但人的大脑智力潜能要高于其他动物,这就注定后期开发的程度决定人与人的个体差异。与此同时,受成长环境、教育程度、思想引导等诸多因素影响,渐渐凸现人性的善与恶。影响的程度不同,善恶表现程度不同;触及的对象不同,善恶表现的形式不同;激发的起因不同,善恶的复杂性也不同;欲念的抑制不同,善恶膨涨的结果也不同。对事物认识的个体差异,必然形成群体思想纷争,从而引发各种矛盾,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由各种矛盾交织、摩擦和碰撞而艰难推动的。
当今社会处于冷战时期,但世界局部地区仍有硝烟弥漫,这是大善与大恶角逐势均力敌的时候,希望这种平衡能长久维持。然而,国内反腐风云变幻,再现一出又一出官场现形记,一批又一批利欲熏心的人被绳之以法,一个又一个贪官跳楼自杀,这种局面,实在让人痛心。一个人清清白白来到人间,最后带着满身污秽恶臭离开,留下千古骂名,这样的人生是失败的。在抗战70周年纪念日,我收看了46集电视剧《东北抗日联军》,这不是抗日神剧,而是一部比较写实的抗战历史剧。剧中的人物大都是鲜活的历史人物,主要故事情节反映的也是历史事件。在长达十四年的东北抗战史上,为什么会出现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钢铁英雄?在弹尽粮绝命悬一线的时候,指挥员宁可啃树皮也要把最后一块粮食分给大家,军需处长把棉衣让给战士自己却活活冻死,面对酷刑摧残赵一曼正气凌然不向敌人屈服。这些英雄战胜邪恶的信仰和意志力难道是与生俱来的吗?我认为他们出生的时候应该跟我们一样,没有什么超人的地方,只是后来耳闻目睹敌寇侵华恶行,感受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加上共产党的教育影响,他们的思想才得到升华。可见,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战争年代,高尚的人不是天生的,罪恶的人也不是命中注定的。选择从善,还是从恶,后天的修养和历炼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学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要从小抓起。
当我们知道“人之初,无善恶”这一观点的时候,就应当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个人的修行与养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积善成德”。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不要侵害剥夺他人的利益;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时候,不要强占损毁公共的资源;在获得社会帮助的时候,不要忘记感恩和回报。要努力学做一个诚实善良守信的人,脚踏实地地画一幅绚美的人生彩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