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郁闷》之——道具的妙用

时间:2006/8/24 作者: 老邱 热度: 85651
    “道具”到底是什么?《辞海》中的解释是:戏剧、电影等演出中所需的舞台用具------;《现代汉语词典》中,“道具”被注释为:演剧或摄制电影时表演用的器物------。用词不同,意思却相同。
    两部具有绝对权威的工具书都这么解释应该准确无误了。其实则不然;由于两书的编撰者和主编们对烦杂社会的认识较浅,只说对了一半,从严格意义上说,道具绝不仅限于舞台和影视剧中——我并没有批评老前辈的意思,只是想对“道具”一词在解释中出现的技术性问题加以补充说明。
 
    清代以前,乞丐们就在牛的肩胛骨上钻几个孔,再用皮绳拴上几个铜铃,一手一个,走街串巷。每到大户人家,就用这个东西打着节奏唱喜歌,以此来讨好这户官人或东家,从而得到一些米面或散碎银两。后来,乞丐们又发明了用竹片做成快板,再用快板打着节奏唱喜歌沿街乞讨。
    同样功能的两种用具,按照《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快板成了道具,牛肩胛骨不是道具;因为用快板说唱乞讨的方法后来走上了舞台,叫“快板书”(也叫“数来宝”),而用牛肩胛骨说唱乞讨的方法没有走上舞台,因此就不是。
    由此可以看出《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对“道具”的解释出毛病了。
    除去这些小毛病之外,让两书的编撰者和主编们更始料不及的是,不知哪一天,也不知在什么地方,更不知是个什么人物突然说了一句话:“人生如戏。社会就是一座大舞台。”
    此言一出,云云众生猛然意识到,既然人生如戏,那所有的人就都该是演员;既然社会就是一座大舞台,演员们就要这个舞台上演戏。既然要演戏,道具是不可少的。于是现实生活中立马就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道具和出人意料的妙用。
 
    小商小贩,脑子灵动,但都是些小把戏;黄瓜不够嫩不好卖,就找些鲜嫩的黄瓜花用胶水沾在黄瓜尖上,城里人看着鲜嫩的黄瓜花便心满意足的买回去了。在这里,黄瓜花就成了道具。
    好的咸鸭蛋煮熟后剥开,咬上一口直流油。可腌制起来时间要很长。腌制者觉得按程序腌制太慢,钱来得也慢,于是偷工减料,缩短时间,把没腌到日子的鸭蛋就批发出去了。没腌制好的鸭蛋当然不会流油,到了商贩手上也不好卖,于是精明的商贩就磕开几个,剥去一半壳,再去掉一半蛋清,在没油的蛋黄处点上几滴食用油,看上去黄油四溢,购买者兴高采烈,满意而去。在这里,造假的咸鸭蛋又成了道具。
 
    跟那些小商小贩们比,计高一筹的“贩师傅”们就有些大手笔了;贩西瓜的在批发市场批来的西瓜绝不用汽车拉出来卖,而是把西瓜装到马车或农用车上,“贩师傅”们还得穿上看上去像农民的服装,然后再赶上马车或开上农用车出来叫卖,口中台词是:自家产的,正宗庞各庄西瓜,新鲜!
    城里人图的就是新鲜,贵一点都认。于是你买了。在这里,马车、农用车就成了主要道具,农民服装是辅助道具。
    鱼贩们也有自己的高招儿。由于自然资源的破坏,现在市面上卖的鱼基本都是养殖的,野生鱼是凤毛麟角,价格更是让人咂舌。聪明的鱼贩们开动脑筋,终于有了办法,他们首先找到一个靠近路的河边或湖边,然后弄来一条船,再买几片鱼网放到船上。从水产批发市场批来的鱼往船仓里一倒,再用青草这么一盖,养殖鱼就变成野生鱼。这里的场景很重要,船和网就是道具。
 
    正所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死物件在社会上、在生活中成为道具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用活的做道具才是真正的高手。
    前一段时间法治频道《道德观察》报道了一桩事件,一个有家有室的乡镇干部假称自己是独身,骗得了一个农村姑娘的芳心,致使姑娘生下一个孩子。为了逃避责任,为了甩掉那姑娘,他在电话里告诉那姑娘自己因挪用公款被抓了,可能要判很多年,不要再等了。可姑娘表示怎么也要见上一面。为了让谎言更加逼真,他找来了一个朋友穿上警服扮演警察,又从乡派出所借来了手铐给自己铐上,与那姑娘见面。当时姑娘就哭成了泪人。看看,除了警服、手铐,连活人都成道具了。
    食品厂有一男工,因为身高稍短,长相略差,家庭一般,收入偏低,技术也不行,本厂女工知根知底,都不愿意嫁给他。他舅舅很着急,四处求人帮忙介绍对相,可每次介绍之后,谈不上几个回合就吹了。这一天,有人又给介绍了一个对相,他舅舅就把几个小兄弟组织到一块说,今天是他们第二次见面,你们得帮个忙,要如此这般------
    晚上,那男工在厂对门的餐馆里请女朋友吃饭。几个小兄弟在远处看着,刚吃上几分钟,他舅舅就说你去,其中一个就跑到餐馆里找到那男工,问熬一锅糖浆要放多少矾;过了一会又一个小兄弟跑过去要那男工在出库单上签字;再过一会------
    事隔几天的一个晚上,在他舅舅的安排下,另外几个小兄弟又在事先安排好的、两人谈恋爱的必经之路那打架,是好几个打一个那种打架。那男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三下五除二就把欺负人的那帮坏蛋给打跑了。为此,那女友特别钦佩配那男工,最终嫁给了他。在这个事件中,人就成了道具。
 
    我有位朋友性格怪异,生活邋遢,爱好文学,离婚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女人愿意理他。有一天,他突然打来电话,说请我去喝酒,有重要的事情商量,我如期而至。到了他家,除了几个朋友之外,还出现了一个女人。
    落座后,那位朋友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友,然后一一给他的女友介绍我们:这位是杂志社主编,这位是报社主任,这位是导演。然后就大谈文学创作,将来他将是世界级最伟大的作家------在他女友面前我们都不好意思戳穿他出书是省吃俭用勒紧裤带自费出的。
    后来,这种事情不断,他的女友也常换。
    再后来的一次聚会中,那位杂志主编没去。过后我打电话问他,那位杂志主编在电话里对我说:他请咱们去吃饭的目的,是让他的那些女友们看看,他家往来无白丁,主编、主任、导演都是朋友。严格的说,咱们都是有意无意地为他玩弄女人起到了“托儿”的作用。
    我极其郁闷,不知不觉中,我被朋友当道具用了一把。
 
    看到这你会觉得“道具”一词在《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出毛病了吧?!其实道具绝不局限于舞台和影视表演,而是出现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只是这些道具的妙用让人很郁闷。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5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