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幸运人生之幸运的母亲3

时间:2015/8/25 作者: 一路相随 热度: 80237

 

      其实,我并不那么放心把儿子丢下,只是我一是仗着能听到儿子的哭声,二是因当时我丢开儿子的地点就在离公安局几十米远的大街上,所以才敢硬着心肠那么做的。也许是那一次,让儿子第一次看到了他妈妈暴烈的一面而记忆深刻,也许是儿子更担心妈妈不再要他,也许是儿子真得记住了事后我对他讲的道理,总之,自从那一次冲突以后,儿子再也没有那样无理取闹过。

            虽然,儿子仍然有不听调谴和调皮捣蛋的时候,但我认为家长动辄对孩子使用暴力终归是弊大于利,所以,更多的时候仅仅是给予儿子警告。只有在三次警告都不见效的情况下,才修理他一次。因此,实际情况也有了一些变化,一是再没有象在“小火车”事件中那样打过他;二是很少有三次警告都不见效的时候——除非是儿子玩得太疯了,没有外力的作用完全不能停止自己的行为,这才会遭到修理;三是改变了一下方式;把玩疯了的儿子单独关进一间屋子,以让他尽快安静下来并反思自己的过错。      

            当然,在关儿子禁闭的方法上我也有所考虑,那就是一不能关在黑屋子里!黑色,对于成年人来讲,也许可以用来代表神秘。然而,而对于象禾苗一样需要阳光雨露滋润才能成长的孩子来讲,黑色,恐怕就只能构成某种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威胁!我不仅从名著《简爱》中读到过有关黑屋子的章节,我也曾对那黑漆漆的夜色产生过无尽的恐惧,所以,我才深有体会:用黑暗来体罚孩子,在孩子心理上造成的伤害将来对于孩子人生的影响,同样也可以象黑色一样深不可测!所以,用黑暗和类似抛弃的手法来警示孩子,是一种最下下策的教育方式!我已经使用过一次,所以我一定不要再用第二次!

            然而,一间近似于密室的屋子,同样也会对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因此,在不得已关孩子禁闭的时候,也一定要把握好时间的尺度,这样才能达到既不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又能让孩子吸取教训的理想效果。所以,儿子被关禁闭后,我不会离开房门。不管他怎样哭叫着要出来我都不会开门,直到他用能组织的语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后,我才会把门打开。然后,待他完全平静下来,我再给他讲道理。我曾经这样地教训过儿子一次,效果很好——维持了很长一段时间不犯规。不过,后来,儿子还是又犯了一次规,我同样是关他的禁闭。奇怪的是,这一次儿子没有哭几声就停住了,我只听到屋子里有动静——原来,他在搬椅子和凳子。他把它们移到门口以后再重叠起来,这样他就能够着拧开门上的暗锁了。但我把他重新推了进去,并用手把门拽住——这样他就没有办法打开门了,直到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我规范行为的理念就是,如果某种行为终归是要经过修正才能成正果的,那么,我会在它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就防患于未然。因为,如果让它任其发展到一定时期才去强行纠正的话,恐怕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更大。

            记得那是儿子刚入幼儿园后不久。一天,记不清儿子因玩什么,玩得太过兴奋,到了吃午饭的时候怎么叫也叫不上餐桌。如果放在平时,我是不会在乎儿子玩多久的。但这次是要影响到正常的吃饭时间,这是我不允许的。所以我就开始了警告,直到三次警告完毕,儿子还是照玩不误。吃完饭之后,我就把饭菜都收下了餐桌。这个时候儿子才终于玩尽兴了,觉得肚子饿了,嚷着要吃饭,我说:“你不是不吃饭吗?既然说了不吃,当然就不要吃啰”。儿子从来没有挨过饿,不知道饿肚子的滋味,因此才会为了玩耍而轻易说出不吃饭的话来。我今天正好可以让他增长一点见识,让他记住一点:玩,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所以,任他怎么叫,我都没有马上给他东西吃。过了大约两个小时,我认为足以令他记忆深刻了,才给他兑了一杯牛奶,一直维持到开晚饭。

            也许是因为儿子当时的年龄还太小,忘性还比较大的缘故吧,所以,在儿子当上小学生不久,又再次承受了同样的体验。那正好是一个星期天,玩了一上午的儿子快临近中午的时候,因为什么事情挨了我的一顿批评之后很不服气,就借题发挥赌气不吃午饭。我仍然象上一次一样给了他三次机会,他仍然是无动于衷。到了下午一点半左右,他终于挨不住了,向我请求,他要吃饭。我就用他赌气的时候说过的话回答了他,并阻止他爸讲情。又过一阵子,他饿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哭着向他爸求援,这一次我没有阻止,他爸带他出去买了面包回来,他三下五除二地就把那袋面包给报销了。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知道这一次的教训已经足够他长记性了——自己做了错事不反省,还以不吃午饭作要挟,只能是错上加错,自己挨饿!也就没有更多地数落他。也的确如此,从此,儿子再也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

            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在规范儿子的行为习惯方面,我的确象个狠心的母亲。但看到儿子经过这么几次“酷刑”之后,就永远地吸取了教训,我又感到采取这样的极端之举是值得的。

 

     (九)动手能力

            一个成年人,想要从事某项事业,并希望做出成绩,除了他对这项事业所怀有的那份执着的热爱以外,还必须得具备一定的实干能力!所谓实干能力,它应该包括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能力,心理的承受能力,所获得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及实际的动手能力等等。

            如果说:“实践出真知”的话,那么,只有亲自动手才能长才干!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当然是越早越好。然而,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培养应该寓教于乐。因此,我对儿子动手能力的培养就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儿子的玩具,除了我前面所述的由他自己选择的以外,我也会另外给儿子买玩具。不过,我买的玩具就主要注重于培养儿子的动手能力上了——除了最初的一付积木外,其余的都是些要靠他动动脑筋动动手才能组合或拼装成型的玩具。准确地说,这其中的一部分,不能叫做玩具而应该称作制品。因为那都是些需要经过剪修、粘贴才能完工的立体模型——它们原来只是一些平面的纸片或木片,且一旦成型就只能做为摆设成列在某个地方,而不能再当做玩具玩。

            两种不同类型的玩具,在带给儿子生活乐趣的同时,也给儿子的身心留下了不同的印记。第一类玩具,因为是自己亲手挑选的,而且也得之不易,所以儿子知道了要爱惜,才能长久拥有——儿子小时的玩具,除了一个他舅妈给买的木制拖拉机被拖散了架外,其余的直到上小学都基本上完好——只是少了玩具上面的不干胶。第二类玩具却渐进式地培养了儿子观察、思考和动手的能力。最令我惊奇的是儿子的看图能力——我也说不清他是怎样得到的启迪——也许是从反反复复地玩那些拼图或组合玩具中得到的启发吧!那些制品,全部都是由儿子独自一人照着图纸制作完成的,而且是在上小学以前。这其中包括一个立体的鲤鱼模型——先是从几张大的平面木片上逐个剪切下多达一百零八个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小木片,然后根据图示,再逐个把它们组合成型——我一直觉得那是儿子的一个很了不起的作品,所以成列了很长一段时间。

            当然,动手能力也不能仅仅依靠玩玩具培养。劳动,是一种更积极的培养方式。因为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了把这个理念灌输到儿子的头脑中去,为了让儿子在对待劳动的问题上始终持有正确的认识和愉快的心态,我从不把劳动作为体罚他做错事的手段。而且,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量引导他多多做家务事。儿子上的第一个幼儿园,因为跟老师们都非常熟悉,所以我曾特地请老师关照:让孩子多做点诸如搬凳子、收拾玩具、扫地之类的劳动。在鼓励儿子劳动的同时,我也尽可能地启发他去发现劳动的好处,让他在快乐的体验中身心得到不断的锻炼与提高。记得上小学时,儿子在一次野炊回来后兴奋地告诉我今天他是怎样第一个把火点着的,我听完以后问他:“妈妈平时让你做家务活,是不是对你很有帮助啊?”他想了一下回答说:“是啊!”

            理论,总是在无数次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认识,也只有在经历之后才能得到升华。要想让孩子逐渐积累起生活的常识,唯一可行的,就是劳动,就是亲自动手。所以,从小学开始,我就告诫儿子要正确对待学校里的劳动,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做,自己一定要做到认真负责,圆满完成,绝不要投机取巧。也许是因为很多孩子从小在家里就没有劳动的意识,更没有动手的习惯,也许是因为学校惯于把劳动作为体罚犯了纪律的学生的手段,因而常常会出现留下来打扫卫生的学生不是找借口溜号就是逃之夭夭,如果没有老师的监督,很难有学生到齐打扫卫生的时候。所以,每一次遇上儿子打扫卫生,他通常都会放学得很晚。因为儿子上学和放学路上的这段时间,正是我与儿子交流的最好时机,所以直到小学五年级以前,我都是用自行车接送儿子的。因此,每天下班后,我就会在邻近学校的公路边等儿子放学。然而,不管儿子打扫卫生搞得多晚,我都会在外面等他,而从不会去帮他打扫卫生。记得五年级的夏天的一个下午,很晚的时候儿子才一身汗水一身灰地从学校回来,原来轮到他们班打扫学校的公区。本来应该是三个同学负责的,却跑了两个,只有儿子留下了——他一个人把整个公区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过,这一次那两个跑掉的学生被老师撞见了,结果被罚打扫了一个星期的公区。看起来,每一次劳动儿子都比其他同学多做一些,但儿子却有不小的收获。从小学到高中,只要有儿子参加的劳动,他们班当天的评定就没有不合格的。这种看不见的荣誉也渐渐养成了儿子吃苦耐劳,细致周全的办事风格。

 

     (十)四自意识

            作为家长,究竟要怎样培养孩子,才是对孩子的最好呢?

            我曾见到过不少的家长,有自己本身就很有能耐的家长,也有自己本身并无大的能耐,却巴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也有自己本身很失意很潦倒,从而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梦想的家长。第一类家长,因为他们本身就很富有,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中待久了,难免就会生出某种无以言表的优越感,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会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能与众不同,因而总想凭借自己的实力大包大揽孩子的一切;第二类父母,虽然他们并无多大能耐,但毕竟还有一点能耐,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更比其他人深知能耐在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为让自己的孩子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而绞尽脑汁、施展浑身解数去为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第三类家长,唯有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生活才算有目标,心中才算有向往,因而家庭中的一切事务大小均以孩子为准绳,对孩子的一切需求则更是惟恐不及。这样的家长,实在是太好了!然而,在这样精心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似乎并不领父母的情,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很难满足他们父母原本的期望,有的甚至是完全的背道而驰。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哎!

            看了很多,回忆了很多,比较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最终,我还是认为,虽说吃好食物穿亮丽装并非过错,但对孩子而言,吃饱穿暧才应是生活中必不可少。人生的道路本来就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为什么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在孩子初识人生的时候就给他们造成一种假象——以为生活,就象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么地轻而易举呢?就象没有学过爬行就直接走路的孩子,总让人感觉到他们的步伐有欠稳当一样,没有经过磕磕绊绊就长大的孩子,是很难聚集起承载风雨的能力的!因此,比起那种“让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长大”的作法来,我更以为“让孩子从小树立起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才真正是一个既有利于家长,更有利于孩子的明智选择!

            然而,四自意识,不仅包含有太多太多的内涵,而且,也不能象传授知识一样灌输给孩子即可,而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去体验,在实践中去积累,在实践中去认识,在实践中去感悟。孩子只有,也只能在不断的实践中才会逐步的、真正的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只有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起,今后才可能做到自己的责任自己担当,自己的人生路自己谱写,自己的梦想自己来实现!

            因为孩子还太小,要培养孩子的四自意识自然就不会是一件可以轻轻松松办到的事,而且,更需要做父母的具有超常的耐心、信心和恒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儿子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也正是这件事:吃饭。在儿子还在用奶瓶进食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培养他自己喂自己。第一步是吃东西的时候,让他用一双手握住奶瓶。待他习惯了这个动作以后,开始实施第二步。在奶瓶里只剩下一小半食物的时候,我开始试着松开手,让儿子的双手渐渐适应承受奶瓶的重量。慢慢的,从小半瓶,半瓶,大半瓶,直到整瓶,儿子都能承受住了。我又尝试着让他自己坐着用奶瓶进食。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当儿子还处在品尝米饭的时候,就完全能够用奶瓶自己喂自己了。离开奶瓶后,儿子的进食进入了粥的阶段,随着粥的粘稠度越来越大,开始进入了米饭阶段。当儿子完全能够进食米饭的时候,我开始考虑让他自己练习吃饭了。

            无论做什么事,成功之前都难免会遭遇失败。虽然失败,会意味着某种浪费,但,为了成功,无论如何也得承受起这样的浪费。培养孩子独自吃饭,也是如此。如果为了不让孩子造成浪费,家长就一直喂下去,或是在孩子练习吃饭的时候不断地限制他甚至于训斥他,这样的做法,对孩子的身心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儿子刚刚开始练习吃饭的时候,用勺还是用筷子,我任他自己选择,我的任务就是把正确的使用方法告诉他,然后就让他自己去操作,去感觉,去掌握。起初,也是满桌子都掉的是饭菜,慢慢的,掉菜漏饭的现象减少了。在这整个的过程中,我从不会因哪一顿饭菜掉得多了些,就去帮儿子挟菜或干脆图省事喂儿子吃饭。儿子就是靠这样的摸索渐渐掌握了吃饭的要领,也开始学会分用途地使用勺和筷子。无论在任何场合吃饭,我从不主张也不会给儿子挟菜,一是为了避免让儿子产生生活上的特殊意识,二也是为了让儿子体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感觉。

            有很多事情,尤其是可能还会发生危险的事情,在孩子第一次做的时候,父母都难免会担心。但因为担心就阻止孩子去动手似乎又显得过于失策,我以为最为明智的做法就是:事先,针对性地把相关的注意事项逐一告诉给孩子,然后就静观孩子的作业。在儿子小时候的营养食谱中,吃的最多的,除了鸡蛋,可能就要算是鲫鱼了。因为听说吃鲫鱼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有好处,闲暇时喜欢钓草鱼的父亲就转向钓起了鲫鱼。从儿子开始喝鲫鱼汤以后,每个星期的休息日父亲都会去附近鱼塘转上一圈,给儿子钓些鲫鱼回来。儿子大一点后,我开始让儿子把汤和鱼肉一起喝完吃掉——当然鱼肉是由我先把鱼刺剔净之后。儿子上幼儿园之后,每天下午下班回家后,我总是先把鱼汤烧好再做饭菜,在做饭菜的时候还要兼顾到给儿子剔鱼刺。我本来就是一个深度近视眼,剔鱼刺剔得我眼睛发花,还要忙着做饭菜,时间长了真有些吃不消。所以,我就想到权力下放——让儿子学会自己剔刺吃鱼肉。儿子总是先喝汤后吃肉的。起先,我只让儿子自己吃鱼肚上的鱼肉——因为那个部位鱼肉中的鱼刺既大又排放整齐很容易剔除,后来,儿子剔刺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我又要他自己再吃掉鱼背上的肉,最后才吃到鱼尾——因为鱼尾上的刺是很乱的,很不容易剔除。很快的,两岁多的儿子就可以自己吃掉整条鲫鱼,这也更大地激发了他外公钓鱼的积极性。直到儿子小学毕业,父亲钓回的鲫鱼,都是儿子一个人包圆的。

            也许是因为我对自己的成长经历和今天的自己还颇为满意,也许是因为儿子成长的环境早已不同于我自己成长的环境,所以在伴随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因儿子而产生的每一个念头,似乎都显得颇有心计,颇有目的——我总想着给儿子增加一些什么概念什么意识。儿子在工厂幼儿园的时候,为了让儿子从小就对遵守时间形成一种自然却又必须承诺的约定,我没有让儿子迟到早退过,也几乎没有翘过课,即使生病,即使要麻烦老师按时给孩子喂药,也是如此,除了一次。那是唯一的一次,不仅有较长的一段时间没上幼儿园,而且还破天荒地给儿子买了一个大型玩具。那一次是因为儿子在幼儿园感染上了水痘,水痘具有传染性,所以不得不进行与其他小朋友的隔离,因此不得不请假回到家中。谁知水痘刚痊愈,正准备返回幼儿园的时候,又得知幼儿园正流行腮腺炎,又是传染病。儿子正处于免疫力的低下时期,为了不让他再次生病,所以只好继续留在家中。想到儿子已经三岁多了,应该可以学自行车了,在征得儿子的同意后,就毫不迟疑地去买了一辆儿童自行车。等到可以重返幼儿园的时候,儿子的车技也提高了许多。

            要培养孩子的四自意识,作为孩子父母的家长们,应该首先具有这样的意识。因为,在孩子尚处于完全不具备任何一点技能的年幼时期,谈四自意识的培养,的确还为时过早,这时孩子需要的仅仅是积累——对各种事物的经历的积累。只有在经历的基础上,孩子才有可能进行比较,也才有可能对事物产生自己的认识。而一个人要形成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是也必须是以自己的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为前提的。所以,只有有四自意识的家长,才可能按照四自的要求去正确地引导孩子为今后确立他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人生目标积累所需要的基石。

 

      (十一)幼儿大班

            由于工厂幼儿园的特殊性,整个幼儿园中的孩子只大致分成了两个班——小班和大班,而不能象地方幼儿园那样按照孩子的年龄段较为细致地划分出九个班次。那一年,因大班的绝大多数孩子进入了小学的学前班学习,所以刚满三岁半的儿子就升到了大班,因此,儿子的幼儿园大班生活就比其它孩子长出许多。有趣的是,从此却拉开了儿子的整个学习生涯总是与比自己大一些的孩子一起读书的序幕。

            儿子四岁的时候,市里新建了一所艺术幼儿园,硬软件设施都很到位,而且园长又是我的一位长辈,所以,家里人极力鼓动我把儿子转过去。能把儿子送过去当然很好,但考虑到我们当时的经济实力,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冲动。我以为:无论做什么事,量力而行才是最理智的选择。转眼就过了一年。这一年里老公涨了工资使得我们的手头不再那么吃紧,加之工厂幼儿园的条件实在有限,儿子也似乎到了可以换个环境的时候了。所以,我先带儿子去了艺园参观,儿子马上就喜欢上了那里,同意转去新的幼儿园。尽管是插班生,儿子却一点也不怯生,很快就和新的小朋友熟悉起来。进了艺园以后,儿子的白天几乎都是在幼儿园度过的,早晨有车接晚上有车送,我们只是到时间到固定的站点去送接就是。既然儿子的一日三餐都是在艺园吃的,我也就不再另外给他准备吃的东西——这样一是为保证儿子定时吃饭,二是为防止儿子因挂记家里的食物而在幼儿园不好好地吃饭。

            以前曾无数次听过“孟母三迁”的故事,直到为人之母以后,才真正感受到一个生活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那时,修理所的小孩并不多,除了儿子外,还有两个比他大一岁半的小女孩。所以儿子很少能跟她们玩在一起。每天晚饭后,我们除了出去散步,更多的是去所里的阅览室看报纸。所谓的阅览室,白天就是所领导们的办公室——几张大书桌并排着放在房间的中央。通常我们看报纸的时候,儿子就在阅览室里玩,玩着玩着他就会爬到桌子上来。也许是看到爸爸妈妈和叔叔们都在看报纸,以为报纸里会有什么新奇的东西吧。看着我们大家看得津津有味,儿子也会时不时地指着报纸上面的某个字问我们,只要他问,我们都会回答。时间一长,我们就发现他问字的时候越来越多。我们上街的时候,儿子也很喜欢问街面上那些店铺招牌上面的字,我们也是有问必答。儿子上了幼儿园以后,特别喜欢听故事——这应该是很多小朋友的最爱,而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为他专门准备故事呢,所以,通常只能拿着故事书照本宣科但也不乏抑扬顿挫地读给他听。也许是为了试测儿子的记忆力,或是为了让自己休息一下,我常常会在读完一个故事后,就要求儿子重复给我听。这时候我就发现,与其说是儿子在给我复述,不如说是儿子在念给我听——他竟能象我读给他听时一样用手指着书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地念给我听!当然有念错的,也有念不下去的,还有倒着念的,遇上这种情况我都会不经意地顺口再做一个正确的发音给他,他就会一直念到故事结束。儿子最初的识字,大概就是这样开始的吧?所以,当艺园的老师惊叹孩子怎么会认识那么多字的时候,我还确实不知道应该作怎样的回答。发现儿子能认识一些字以后,我就给儿子作了一种玩具字牌,就是把他能认识的字分别写在一张卡片的正反面,然后拦腰截断。这样做成多张之后,把它们混合在一起,让儿子从中找出他所能认识的字,要求是正反面都要成字。这样的玩法,很有成效,也很能让孩子有成就感,所以一直玩到小学三年级吧。

            儿子还处于婴儿时期的时候,我们院里的邻居——他们的小孩就是那两个小女孩其中之一,似乎特别喜欢给孩子制造欢快的气氛。动不动就以孩子的名义,把城里的亲友召集在一起开舞会。而我们的住房是不成套的,住房挨着住房,厨房挨着厨房,住房与厨房之间就自然形成了一个院子。舞会的会场就设院子里,音乐正好就在我们寝室的窗下响起,而且每次都会开得很晚,全然不顾周围邻居的感受。我是一个很惯于息事宁人的人,既然别人都不在乎自己的形象,我又何必太在乎呢?但嘈杂的声音又会影响到儿子的睡眠。无奈之下,我只有让儿子去适应在音乐声中睡眠,每当儿子睡觉时,我就会放一些钢琴曲伴他入眠。如果遇上舞会,我就会相应地把音乐的声音开大一点,这样就仍然能保证儿子的睡眠不受干扰。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尽管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胎教,儿子似乎从小就对音乐很感兴趣,而且乐感很好。

            儿子转园不久,艺园请了本市一位在小提琴方面颇有造诣的专家来传授小提琴。也许因为手指较长而且乐感很好的缘故吧,儿子被老师选中了。所以,那天一下车,儿子就对我说,老师希望他去学小提琴。我当时并没有在意,也就一听了。谁想儿子天天放学回家就缠着我让他学小提琴,这可不是一件可以轻易就点头的事。别小看那丁点大的小提琴,却要280元一把,这对当时只有三百多元钱月工资收入的我而言,确实不太容易松口。但看到儿子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在给他讲了诸多的练琴的艰难之后仍然打消不了他的念头的情况之下,只好点头试一试了。还好,除了买小提琴的钱以外,授课费艺园包圆了。但老师提的唯一的要求却让我这个遵守纪律的模范多少感到了为难,老师的要求是每星期的两次授课希望有家长在场,主要是为了下来后便于督促孩子练琴。自从工作以来从不轻易请假的我也只好勉为其难了。正式授课和接下来没完没了的练琴,渐渐让儿子的热情冷却下来。第二个学期,老师改变了授课形式——改在了他家里,自然也改变了收费方式。我综合考虑了三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老师的家离我家比较远,晚上授课,无论刮风下雨的每周两次,我能做到吗?其二是那个不匪的授课费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吗?第三,也是最为关键的,即使前两条我们都能做到,但努力付出那么许多,难道不会希望回报吗?而这个回报,是那么小小的儿子能够承载得起的吗?为了那个回报,儿子还会有欢乐的童年甚至少年吗?权衡了许久,终于决定放弃。儿子对这个决定,没有不同意的,因为这时的他已经开始意识到拉小提琴不再是那么好玩的事情了。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