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这一词在如今变得很热,可是大家一谈法治,就言必谈西方,好象只有西方才有法治,而我们中国人好像跟它不沾边似的。表面上确系如此,在几千封建社会历史里我国一直实行是“人治”,那里有什么“法治”可言呢!但是,在一小部份我国古代先进知识分子头脑里,却已很清楚什么是法制、什么是法治,《红楼梦》作者就是其中皎皎者。
《红楼梦》里最能体现作者法治思想的是“金陵十二正钗”之一王熙凤和她大丫头平儿姑娘的故事。
说起《红楼梦》里王熙凤这个人物,读者相当熟悉,谁不知她是小说里所描写贾家“大管家”呢。她是贾家贵公子贾琏的妻子,由于她既聪明又能干,还善于讨贾家最有实权人物贾母的喜欢,所以她实际上是贾家里真正掌权人。至于平儿姑娘,有些读者就不是很在乎她了,其实作为王熙凤贴身丫头,在贾府她比她主人王熙凤更受下人们喜欢和爱戴,可见她十分不简单。大家都知道,《红楼梦》里所有故事都是“假语村语”,即用一个简单、让人明了故事来敷演复杂、难以言说的事和道理。故事里的人物也不是“实人”,而是“借代”。人物王熙凤借代“法家”,作为王熙凤贴身丫头平儿自然也是如此,她是在“借代”法家一项重要主张。对历史上法家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法家最主要主张就是“法治”,即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讲究的就是“公平、公正、平等”。如此一推,我们就知道“平儿”借代“做人做事要公平、公正、平等”的观点。
“公平、公正、平等”是我国古代法家最大的优点,现代人如果想继承法家里什么东西,没有别的就是它的“公平、公正、平等”主张。由于年代久远,现代人对古代法家们及他们主张相当陌生,只知道他们是一群说“法治”的人,印象最深应该是这些人说过“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句话。法家这句话体现一定程度的公平和正义,不要说在古代等级森严的社会里下层老百姓对此必定会大加欢迎,就是在现来听来也让人觉大快人心,让人马上就想象出法家他们应该是一群刚正不阿、不畏强暴的人。但历史上法家真是一群“公平、公正、平等”的人吗?或者我们可以这么问:“公平、公正、平等”真是历史上法家们想要的吗?
历史上法家他们“公平、公正、平等”主张十分具有欺骗性,这一点,作者早己看出来。在小说里,他通过“贾家穷亲戚刘姥姥初进贾府去见王熙凤时,差一点就把王熙凤丫头平儿当成王熙凤本人”的故事,说明了由于统治者的粉饰和宣传,下层老百姓对法家的认识往往不清,如果不深入接触到它的话,就连经验老道、颇有见认的劳动人民(刘姥姥)一时也会被它迷惑,无法判断它的好坏。同时,作者又通过“贾家佣人兴儿向贾琏偷娶小老婆尤二姐介绍王熙凤、平儿两人情况”的故事,指出法家为什么经常把“公平、公正、平等”挂在嘴边,那不过是它为了“权和术”的需要,根本不是真心实意想这么做。据书中所写,平儿这人原先是书中四大家族之一王家贵小姐王熙凤四个陪嫁大丫头之一,由于其他三人死的死,走的走,只剩下平儿一人,所以王熙凤取得贾家管理权之后,不得不依赖她来管理贾家。这意思不就是说法家曾经有四项重要主张,由于其他三项主张不适合治国,有的消失了,有的被应用到别的方面,就剩下“公平、公正、平等”特别适合治国,所以法家十分重视、倚重它吗。书中还介绍,王熙凤嫁给荣国府二爷贾琏后,没二年就把贾琏身边原先家里为他立得两个姨娘都赶跑,怕别人说她不贤德,又见平儿对她忠心耿耿,这才把平儿立为贾琏房中人,地位相当小妾。可是她不是真心对平儿好,当她听到自已丈夫贾琏和他偷情女人鲍二家的背后说平儿好时,立马就翻脸,随手就打了身旁平儿一个大耳光:当她知道平儿暗中帮助她们俩共同“情敌”尤二姐,马上就骂平儿吃里扒外。从文章对王熙凤这位人物的描写来看,王熙凤对她的大丫头平儿,更多的是利用、哄骗,甚至还有一些嫉妒,嫉妒平儿在贾家大得人心;嫉妒平儿得到她老公贾琏的喜欢。历史上法家对他们极力提倡“公平、公正、平等”主张,确如书中王熙凤对待她的大丫头平儿一样,时时需要它来治理国家,却不愿这种主张真的被老百姓接受,更害怕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处处堤防它。
此外,法家的“公平、公正、平等”是建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上,与现代人理解“公平、公正、平等”根本就是两回事。它是说一个人应该做份内之事,亨受份内权利,如果超越你身份、地位去做你不应该做的事,对不起法家就要办你,制裁你。譬如书中王熙凤对贾政小老婆赵姨娘的态度就是法家人物典型作法。她认为赵姨娘虽是贾政的小妾,算是半个“主子”,但出身贫贱,骨头里仍跟贾家其他丫头一样,是“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不配使用两个丫头,即使用了两个小丫头,也必须是“五百钱月钱”低一等的丫头。薛宝钗的母亲薛姨妈因此还夸她办事公道(见第三十六回)。作者的确目光锐利,比现代人对历史上法家“公平、公正、平等”主张认识还要深刻得多。比如书中第十三回有一故事说,宁国府主人贾珍儿媳妇秦可卿死了,由于没人办理丧事,贾珍在贾宝玉推荐下,就请荣国府大管家王熙凤来全权负责此事,王熙凤为了树威,一接手就打一个因晚上迟睡而误了点卯时间一个宁国府比较高级奴才,一下子就让宁国府所有奴才变得听话。在这故事里,王熙凤不顾情面,打了犯点小错那位不知名宁国府比较高级奴才,体现王熙凤“有错就要罚”的做法,是乎显得十分“公平、公正、平等”。其实大不然,王熙凤打那位奴才是因为此人点卯时迟到,而此人为什么会迟到呢,还不是他昨晚为公事加班加点,论理他犯的错应该是可恕的,然而王熙风为了给自己树威,不顾情理,硬把那人痛打一顿,这那里是真正“公平、公正、平等”,简直就是残暴和不讲理行为。历史上法家们确实如此,他们披着“公平、公正、平等”的外衣,尽干些残酷、暴虐的事,是一群不讲人情世故“怪胎”,这就难怪他们没一个有好下场的。对了,大家别误会,我这里说的是历史上酷吏,如西汉张汤、唐朝周兴和来俊臣等人,非指历史上包拯、海瑞等清官,因为他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家”。王熙风在书中处处体现出她的贪婪、残酷、狠毒,那里有半点“公平、公正、平等”的影子呢,不过她的大丫头平儿就不是这样的。故事里的平儿这人处处表现出她识大体、有见识,充满爱心和同情心。比如,有一次她被女主子王熙凤误会,还挨了一巴掌,后来她并没有因此记恨在心,仍然忠心伺候着王熙凤;有一次王夫人丫头彩云偷拿王夫人的东西送给相好贾环,事情暴露之后,贾宝玉怕彩云受罚,就把事情揽到身上,正好那时平儿代替生病王熙凤管理大观园,平儿明明知道整件事的来胧去脉,只是用言语教育一下彩云,叫她以后不要再这么做;有一次平儿自己戴的金手镯被贾宝玉小丫头坠儿偷了,平儿怕宝玉这边的人没面子,只说“金手镯是自己弄丢的,现在找到了”,却告诉宝玉大丫头麝月,让她不要声张偷偷把坠儿辞掉,这样既顾全宝玉和宝玉其他丫头们的情面,又惩罚小丫头坠儿。故事里平儿还经常把“得饶人处且饶人”这句话挂在嘴上,且她也是这样做的。比如贾宝玉丫头小燕母亲何婆子胡闹,跑到宝玉房间去打女儿,理应把她开除,平儿却饶了她,连过问都省了;又比如王熙凤生病期间,王夫人那里闹出偷盗案,牵连到大观园厨娘柳家的,按王熙凤意思是把王夫人所有丫头叫来进行体罚,逼偷窃之人自己说出,且要对柳家的不管其有错无错,革除不用,是平儿判冤决行权,没有冤枉一个无辜之人,对犯小错之人也只是用言语惩戒一番,连小手头都没动他们一下。当然,平儿姑娘也不是一直温情脉脉、和颜悦色,她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比如,当她知道王熙凤小叔子贾瑞对嫂嫂王熙凤起了淫心,开口便骂他是“没人伦的混帐东西”,还说“起了这个念头,叫他不得好死”;当她男主人贾琏因为“贾雨村巧取豪夺一名叫石呆子几把名扇之事”说了几句公道话,就受他父亲贾赦的狠打时,平儿骂贾雨村是“半路途中那里来的饿不死的野杂种”和“没天理的”。书中这两个故事,应该是寓意大家不要滥用“公平、公正”态度,对“没人伦”和“没天理”这两类人就不要用,而应该诅咒他们早早去死。比如对待现代恐怖分子和强奸幼女犯,大家就无须抱慈悲心肠,而应让法律对他们进行严惩。
书中人物平儿姑娘身上还有一大优点:不分贵贱、亲疏一视同仁。你看她,对人人想巴结贾家贵公子又是国舅爷的贾宝玉,她没刻意去讨好他;你看她,对贾家八竿子也打不着的穷亲戚乡下人刘姥姥,她一点也没看轻,还说她和刘姥姥是自己人;你看她,对她主人王熙凤轻视的贾政小妾赵姨娘,她也能以礼相待;你看她,甚至对她最大情敌尤二姐,她都能暗中相助。平儿在贾家里所做所为早己超出主人王熙凤对她的要求和限制,跟她主人王熙凤比起来,不知好上多少倍,所以她大得人心,受到贾家主人们的喜欢、下人们的拥戴,为此连她主人王熙凤都吃起她的醋来。在文章里还有一故事,也能间接说明平儿身上具有这优点。这故事说王熙凤小产后身体虚弱不能再管理大观园,王夫人就让贾探春代替王熙凤临时去管理,正巧探春舅舅赵国基死了,按规定应该给他家人二十两安葬费,王熙凤派平儿去给探春打招呼,说这件事可以由探春完全作主,增减由她,却遭到探春拒绝,仍按原来规矩给她舅舅家人二十两。平儿见了,十分佩服,亲自伺候探春洗脸,而且十分恭敬。平儿这么做,一方面是帮探春树威;一方面也表明她对探春公平作法的尊敬。平儿这丫头身上确实具有现代意义“平等”意识,这是她女主人王熙凤身上绝无仅有的。同时,我们读者都知道书中贾家三小姐贾探春在管理大观园时曾实行一系列经济改革,其中有一项改革是把大观园各处果树、花木和空地承包给下人去经营和管理,以节省大观园各项开支,这不是上世纪八十年我国农村经济改革吗!看来作者早就知道任何经济改革都必须在“公平、公正、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样才能得到广大老百姓的拥护和参与。
小说里平儿姑娘与她女主人王熙凤两人不同点还表现在对钱财态度上。王熙凤对钱财是能捞就捞,什么黑心钱都敢挣。比如,她为了三千两银子,活活拆散一对鸳鸯,让两个俊男美女为此而丧命;为了多捞一些钱,她利用手中权利,把贾家丫头佣人的月钱拿去放高利贷,以至经常误了放月钱的日子,有一次贾宝玉大丫头袭人还向平儿讨呢,让平儿十分尴尬;就是赠给乡下人刘姥姥二十两银两,她也是高高在上,就象有钱人施舍乞丐一样。而平儿作为王熙凤的助手,她对钱财态度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精打细算,不该花的钱一分也不花;仗义疏财,该花的钱一分也不少花。二、明算帐,不是自己的钱一分也不要;重人情,别人的便宜一点也不沾。三、宁可失财,不可失掉公平和正义。体现平儿对钱财第一特点,在书中有“贾琏有一次从外地回来,难得和自己老婆王熙凤一起吃饭,不料替王熙凤在外面放高利贷的佣人刚好把利钱送来,平儿怕贾琏知道家中有这项收益,以后花钱更大手大脚,就设计蒙住贾琏”和“贾琏二姨太尤二姐呑金自尽,贾琏没钱安葬,平儿把她私房钱二百两都给贾琏,让他去好好安葬尤二姐”这两个故事;体现平儿对钱财第二特点,在书中有“贾家穷亲戚刘姥姥二进贾府,得到贾家主人许多赏赐,这些赏赐东西都要经过平儿之手,平儿一五一十向刘姥姥交待清楚,不但没克扣,还补贴两件她自己平时不敢狠穿衣裳”和“贾宝玉过生日时,宝玉丫头们出份子钱办了一桌酒席邀请大观园姐妹及过同一天生日平儿来参加,平儿第二天自己掏钱立即回请她们这些人”这两个故事;体现平儿对钱财第三特点,在书中有“平儿有一次吃螃蟹洗手时,金手镯被人偷了,平儿觉金手镯丢了就丢了,只因金手镯镶两颗珠子贵重,这才千方百计要追回,结果发现是贾宝玉小丫头坠儿偷走”的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寓意有“公平、公正、平等”思想的人往往把“公平”和“正义”(金手镯上两颗珠子)看得比钱财(金手镯)重要很多,他们这些人宁可失财,也绝不失公平和正义。这就是现代法治中的“义利观”。
作者在书中通过塑造王熙凤和平儿这一主一仆形象,十分生动、传神地把古代法家优缺点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假语村言”的写法,真不知比那些空发议论的文章要高明多少倍啊!
由于小说原著只有八十回缘固,我们读者不知书中人物王熙凤和平儿姑娘最后命运是怎样的,假如真象续书所写那样:当富贵贾家彻底败落后,王熙凤为了逃避官府对她追究,干脆一死了之,死时下场凄冷;衰败的贾家复荣之后,贾琏也重新做了官,由于此时王熙凤已死,贾琏看到以往平儿忠心耿耿,一心为主,且又跟自己共患难,心存感恩,就把平儿从原来“房中人”(小妾)扶正,成为自己的正妻。续书对她俩最终命运的安排,以我看王熙凤的也就罢了,可平儿姑娘的就有点不靠谱了。假如平儿这丫头最后归宿真是如此,那表明平儿姑娘是个大有后福之人,原作者怎么会把这种人当成“薄命”之人呢?所以,个人认为续书对贾琏和平儿两人命运的安排与原作者的笔法相去盛远,是一种十分荒唐的写法。那么贾琏和平儿最终命运应该是怎样才是比较正确呢?我们大家都知道古代社会是个“妻以夫荣”,妇女们讲究“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个妇女不幸福、薄命的原因,除了她被丈夫虐待、休弃外,还与她的丈夫命运戚戚相关,如果一个妇女她的丈夫坠落、贫贱,作为这个人妻子的她当然也跟着就会吃苦,不幸。所以要让书中平儿“薄命”,作者可以让她的丈夫贾琏在最后故事里变得坠落、贫贱,而续书里却描写“贾家后来又复荣、贾家琏二爷又复贵”的故事情节,这如何能让我们读者觉平儿这丫头“薄命”呢?《红楼梦》“好了歌”里有一句:“训有方,保不定日后做强梁!”很多读者认为是说贾环、贾蔷、贾芸其中一人,其实它是说贾琏的。在原著八十回后真文章里,应该是这样描写人物平儿最后归宿:“鼎礼诗书”的贾家由于内部互相残杀原因,开始衰败,一步一步逐渐沦为“清贫之族”,最后又被外面奸佞之徒残害和打压,变成“薄祚寒门”。这时,作为平儿丈夫的贾琏受不了贫苦的生活,一怒之下抛妻弃女上山作强盗去了(这事应该是真的,不然就不能解释他的女儿巧姐被人拐卖到“烟花之地”的原因,因为巧姐失去了他的保护)。平儿虽然由丫头被贾琏扶正,成了他的老婆,但同时也成了一个“强盗婆子”。作为一个“强盗婆子”当然天天要为自己和丈夫担惊受怕,这才是平儿“薄命”的原因呀!
有人可能对我上面的猜测不以为然,甚至可能有人会骂我是胡说八道。我是否在胡说八道呢?对此,我不想辩解,大家只要把历史上法家“公平、公正、平等”的主张它最终结局跟我所说拿来对照一下,就一目了然。在我国历史上,法家生存时间很短,它产生于战国时期,随着战国“七雄”之一秦国的强大而发展,当秦打败六国统一中国建立第一大一统封建帝囸时,法家发展到了顶峰,可是好景不长,秦帝国很快就灭亡,法家随之一快消失了(后来法家并没有真正消失,只是秦之后历代统治者学精了,虽然背地里还是用法家那一套,表面上却宣扬儒家那一套,历史学家称之为“阳儒阴法”)。当法家表面消失之后,它的“公平、公正、平等”主张却马上就被随后历朝历代农民起义者所继承,每一次农民起义高明领导者无不打“公平、公正、平等”旗帜来号召更多跟随者与官府作对,如有的农民起义领袖提出“等贵贱:均贫富”主张,说的就是这。而农民起义者就是统治者眼中的强盗、土匪;老百姓眼里绿林好汉。所以,不论从小说故事情节发展逻辑及作者要表达思想来看,书中人物平儿这丫头,最后就应该成为“强盗”贾琏的妻子,是个“贼婆娘”,她真真真是个“薄命”之人啊!
作者在书中通过描写贾琏、王熙凤和平儿这三位人物悲惨的命运结局,目的是讽刺封建社会实行法律、规章制度由于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平等”基础之上,最终结局只能是“作法自毙”,就象作者讽刺王熙凤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一样。另一方面,作者也想通过这来力图表达他对封建社会严酷法律规章制度厌恶和不满,他指出封建社会虽然实行严酷法律、规章制度,但这只能适得其反,在严酷法律、规章制度管制和约束下,男盗女娼现象不但不会有所减少,反而会变十分普遍。这还不算什么,实行严刑酷法的最后结果只会把更多的人“逼上梁山”作强盗,从而跟官府对抗,造成更大的社会动乱和不安。十分明显,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封建社会里一位先进知识分子,他身上已经具有现代人的“法冶”意识,他虽然赞成在社会管理和生活等各方面上实行法制,但更认为法制是建立在“公平、公正、平等”基础之上,没有“公平、公正、平等”保障的法制社会,是不能持久的,最终只会自取灭亡。
作为书中“金陵十二上钗”之一王熙凤和“金陵十二中钗”之一的平儿姑娘,她俩的故事确实是“假语村言”,是作者对历史上法家和它“公平、公正、平等”主张深刻认识。显然,他认为历史上法家“公平、公正、平等”主张具有欺骗性和隐蔽性,不是下层老百姓真正需要那一种,真正的“法治”应该是建立“公平、公正、平等”基础之上的啊,看来作者己把“法治”与“法制”分得很清楚了。有人说我国古代老百姓心中有很浓清官情结,这反映人们对法制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但我个人认为这现象最主要的是反映人们对政治清明和社会公平、公正的冀盼和美好愿望。
上面,我们通过对“王熙凤和她大丫头平儿姑娘的故事”粗浅的分析,竟然意外发现《红楼梦》作者这位生活在封建社会先进知识分子身上实际己经具有现代“法治”思想。对予这一点,有人会认为这太不可思议,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但我不这么看,我认为这事绝对应该是真的。因为法制社会和法治社会只有二道鸿沟,一是社会最高统治者是“皇帝”还是由人民推举产生;二是社会实行法律是否建立在“公平、公正、平等”之上,如果谁逾越这二道鸿沟,谁头脑里就有法治思想,从书中描写来看,作者显然是逾越这二道鸿沟。这并奇怪,因为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就已出现过这种思想,那就是“墨家”。“墨家”在政治上最主要主张就是这两点。作为一位博古通今的知识分子,作者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再加上作者在当时是位不得志异族知识分子,思想上充满叛逆,也是情理中的事。我还记得初中语文课本里有一篇明未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写的《原君》,就是说社会最高统治者不应该是皇帝,而应该由人民推举产生。作者生活年代比顾炎武晚,顾炎武有这种思想,他为何会没有呢?另外,从作者喜爱和同情平儿这位人物来看,也确实表明作者是一个具有现代“公平、公正、平等”意识的人,这种人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是多么难能可贵啊。由此可见,作者的才识是多少高明和不凡,说句难听的话,作者的才识连我们现代人大多数人也难以望其项背的,还远远不如呢。在这里,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因为他的思想己超越时代对他的局限性。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伟大了,那才能真正称之为伟大的人,至于这个人在他的时代一时做了多少好事,给当时老百姓带来多少好处,我以为在历史长河中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没什么了不起的。以此来评价我国历史上名人,虽不中也不远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