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播撒希望的种子

时间:2015/6/1 作者: 真儿 热度: 89663

播撒希望的种子

我所在学校地处武汉市最南端,这里是城乡结合部,聚集了大量了农民工。在这里教书,就一个字——难。我眼见身边的同事一个一个调走,另寻良枝。而我居然坚守了26年,当了26年的班主任。我只能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来诠释我的心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有学生对我说:“肖老师,我们很苕(不聪明的意思)。”有家长对我说:“孩子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了。”有同事对我说:“这里的孩子教不出来,尽力就可以了。”家人对我说:“别人的孩子,拼命干嘛?”性格倔强的我,一定要让孩子们很城里的孩子一样。26年来,为了帮学生要回被“擂肥”的42元钱,我被吸毒夫妇拿刀追杀;为了找回有网瘾的学生,我和黑心网吧主争锋相对;为了解决两个学生家庭的纠纷,我和黑社会成员面对面。我婆婆劝我说:“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到你这成了最危险的职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有同事问:“为什么你教的班总有故事?”因为我比别人走得更远更深。

“肖老师,救救我”

小圆是我接触到最早农民工子女,父亲坐牢,母亲带着她到城里来谋生,后来改嫁又生了一对双胞胎。小圆成了无人疼爱的孩子。年龄比同班孩子大,基础差,成绩倒数第一。而且,她经常离家出走。我却很喜欢这个,笑起来有两个酒窝的甜甜的小女孩。我经常给她辅导功课,有时还把她带回家。

三年级的时候,小圆骨折了,整个右腿都打上了厚厚的石膏。她坚持要上学,最大的困难是上厕所。我就抱着她从楼上下来,穿过操场,到厕所,完了再抱回去,一天最少两趟。当时我的体重只有82斤啊!看着小圆幸福地躺在我怀里,我就有使不完的劲。孩子很懂事,很少喝水,尽量不在学校大便。

毕业后不久,我收到小圆的一封信,信是从汉口寄过来的。信中说,她在一个发廊里打工,老板不让她回,要我救救她。我拿着信和学校领导根据信中的地址到所在派出所报案,并询问了好几个居委会,把那一片发廊问了个遍。都没有找到她。过了不久,我又收到小圆的求救信,这次地址是卓刀泉附近。我下班后独自前往,挨家挨户地找,都说见过,但人不在。可能是我的举动让发廊老板害怕,两天后,小圆回到了家中。

几年后的一天,我在街上碰到小圆,她已经结婚生子。

“你不仅救了我儿子,还救了我们全家”

2009年的春季开学好几天了,校长要我收一个比本班的学生大三岁的孩子——阿文。他妈妈红着脸,不好意思地说:“学校把他关着不出去混就行了。”校长也私下对我说:“这个孩子先教着试试,对他的成绩不作要求。”很明显,这是个问题学生。果然,他一进教室,同学们友好地跟他打招呼,他斜眼瞪着,并把两手的关节掰得啪啪响,吓得同学们立刻跑开。

第一天,他一句话不说,头也不抬。我也什么不说,只当教室里没有这个人。第二天的语文课上,他突然把头慢慢抬起来了,眼睛发光,他被我的课吸引了,我心里暗喜。第三天,他开始做作业了。但是这些仅限于语文,其他的课他依然低着头。拒绝做操,不上所有在其他教室上的课,如音乐、体育、信息,科学。我理解,十四的男孩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觉得和五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很丢脸。我没有批评他,只是把他带到办公室,辅导他做作业。

有一天,他实在忍不住问我:“肖老师,你为什么不问我的过去?”

“因为我不在乎,我在乎的是,你现在是我的学生。”

我的回答让阿文很意外,他把过去都告诉了我。他父母都在城里打工,把他留给在农村的爷爷照顾。他太调皮,抽烟,打架,成了村里的小霸王,最后打老师,被学校劝退,已经辍学两年了。过年期间,爷爷大发脾气,要父母必须把他带到城里来。的确,这个孩子如果继续放任,很可能会危害社会。

阿文性格倔强,重义气。我看他有学习的欲望,决定教他。只要他不愿意上课,就到办公室来找我,语文从拼音开始,数学从百以内加减法开始,我还为他买了练习册让他做。从那以后,我连改作业本和备课的时间都没有了,经常拿回家工作到很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毕业。课间,春游路上,运动会时,只要有机会我就教,他就学。虽然很累,但看他学得很认真,进步很大,我觉得一切都值得。时间久了,我发现他的目光总在追随着我,我说的话他都听,我也喜欢上这个长得比我还高半头的大孩子。他和我儿子年龄相仿,我拿他当儿子看,经常跟他开玩笑,故意要他帮我做事。他会跟我谈家乡,谈做菜,谈他的理想。

我鼓励他融入到班级中,教他如何与同学相处。他居然学会了做操,运动会上参加接力和拔河,为班级出力不少。在我生病住院期间,他主动管理班级,解决同学之间的纠纷问题,相当于半个老师。

一年半后,他顺利毕业。离校那天,阿文和他妈妈捧着一盒鸡蛋站在我面前,他妈妈哭着说:“我儿子一年级考试都没有及格过。这些土鸡蛋是我们老家的,阿文一路上都抱着不撒手,怕摔破了,要给肖老师补身体。”

   我知道,像阿文这样的孩子,很难再继续学业,我只希望他对生活永远乐观阳光,自食其力,做个对社会对家庭有责任感的人。几年后的一个教师节,我接到阿文的电话,他说:“我的理想是当个好厨师,将来开个大酒店,请肖老师来吃饭。”我用我的真诚,将一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孩子拉回生活的正常轨道,我内心是满足的。

“肖老师,你是对我最好的人”

石头是我2010年接的三(1)班中的一个学生。他从一年级起,就成了学校名人。他个子最矮,脑后拖个小辫子(乡下人认为十岁前不能剪掉这个辫子,否则不吉利。)他身上长期发出臭味,上课总在桌子下面,石头的家是租的房子,只有十个平方左右,家里乱七八糟,吃的拉的都在屋里,臭气熏天。家里连个像样的床都没有,更别谈孩子学习用的桌椅了。

照顾石头的叔叔,当年带着石头母子私奔。满以为到武汉后可以过上好日子,没有想到,生下小儿子后,生活越来越穷。石头妈妈带着小儿子远走他乡,留下石头跟着毫无血缘关系的叔叔生活。叔叔生活苦闷,根本不可能好好照顾石头,想把石头送回到他亲生父亲身边去吧?自己又无脸见父老乡亲。最可怜的是孩子,他每天放学后,就翻垃圾堆找瓶子卖钱。每天都处于饥饿的状态,看见吃的,眼睛就放光。

我在办公室放了一堆吃的。要他必须靠努力获取,不能接受任何人的施舍。石头的转变从上课开始,听讲认真了,作业也能完成了。没有人给他报听写,他就自己写十遍,写到会为止。我每个星期督促他洗澡,换衣服,教他洗衣服,他变干净了。最让我感动的是,他有一天在学校捡到一百元钱,交给了老师。

春游那天,快出发了,石头还没来,我跟他叔叔通了电话,但他叔叔毫不在意。我对校长说,等我一下。我跑到石头家,他因为没钱买干粮,正躲在角落里哭,见我来了,扑倒了我怀里。我给他买了吃的,他那天玩得很开心。

也许是石头的转变打动了叔叔,也许是我的不放弃感动了他。他叔叔由最初对我的抵触,到最后的推心置腹,终于能和我一起商量孩子的问题。我也认为石头应该回到他父亲身边。这个艰难的工作落到了我的头上,我要他叔叔回乡主动道歉,我则打长途做他父亲的工作,一次不行,我两次,我从孩子的可爱谈起,谈石头的优点,谈孩子需要亲情,谈叔叔这么多年把孩子照顾得不错……多次工作后,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孩子终于可以回到父亲身边了。办转学的时候,父子俩手牵手,脸上洋溢着幸福。离开时,石头抱着我痛哭:“肖老师,你是对我最好的人,我再也见不到你了。”我安慰他说:“好好读书,长大后,来看肖老师,我永远在这里等你。”

像石头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身上的故事我只有在电视剧里见过。我每天下班后,都骑着自行车在堤东街转一转,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和家长聊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知道得越多,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越重,我越来越爱这些淳朴的家长,他们善良勤劳,我越来越爱这些孩子,单纯感恩。

“不培优,我们也能得奖”

我将我心里的痛深埋在心里,从不在孩子们面前表露出同情的目光。他们需要自信,需要尊重,需要希望。我教育孩子们正视自己。学习父母的优秀品质。学生小伟的作文《我是乡下人》,刊登在《楚天都市报》的《小作家》栏目。文中写出了他为自己是乡下人而感到自豪。学生茜茜的作文《妈妈的工作》,文中写出了清洁工妈妈的乐观生活态度。此事《楚天都市报》上也有报道。

为了让孩子们觉得知识是甜的,在学习中寻找到快乐。我拿出自己的班主任津贴,给孩子们买笔,本子,笔盒,这些学习用品;有时也会给孩子们买袜子,买发卡,这些生活用品。有进步的孩子可以跟我要礼物,我一一满足。每年的元旦和“六一”,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我买来一大堆小礼物,由得奖章最多的孩子先挑礼物,直到礼物全部拿完,每个孩子最少可以拿到三样以上。孩子们开心,我也开心。

为了方便教学,我给全班孩子们买毛笔的描红字帖。老板听说我是自己掏腰包,建议我拿最便宜的,我坚持买最好的。他说:“我卖了这么多年的书,从没见过你这样的老师。那我就给你多打点折吧!”孩子们很懂事,到了六年级,他们说:“肖老师,别买了,我们知道学习了。”

孩子们没有阅读的习惯,我就他们读书,读《三国演义》、《汤姆叔叔的小屋》、《红岩》……我还给他们讲故事,讲《基督山伯爵》、《老人与海》、《城南旧事》……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变得爱学习,爱思考。我所带班级在每次的调考中都是达一类标准。我要孩子们知道,他们可以和城里孩子学得一样好。

为了帮助家长解决教育孩子时遇到的困惑,方便家长理解。我没有讲道理,而是将孩子们在校发生事情记录下来,并写出我对事件的处理和想法。故事生动活泼,道理浅显易懂,很受家长欢迎,这些故事编成文集《不一样的三年级》。26年来,我一直潜心研究教学,为了让孩子们学习更有效,我将知识点的难度分解,坡度放缓,分步骤教学,第一次了解,第二次学习,第三次掌握。虽然过程长点,老师累点,但是有效。

另外,我专门研究适合我们孩子的作文方法,在他们的生活中寻找素材,把写作方法变成有趣的游戏,让作文课堂变得轻松愉快。我屡有学生在“楚才杯“作文竞赛中获奖,2010年所带班级中有四人获奖,并有近十篇作文在各类报纸上发表。孩子们高兴地说:“我们不培优,也能获奖!”

有老师问我:“我们这里孩子和家长最需要的是什么?”

“希望!”

他们是生活最底层的人群,他们到城里谋生存,做的是最累的活,拿的是最低的工资,也许一根稻草就可以压垮他们。虽然政府已经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对农民工给予了很多关注,但是城里人看他们的眼光还是不一样。唯一能支持他们前行的就是孩子,孩子是他们全部的希望。我们要做个播撒希望种子的人,孩子心中有了希望,他们的家庭就有希望,我们的社会就更有希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