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谈国人的“忌富”心理

时间:2006/7/22 作者: 闲云野鹤 热度: 99366

        
    中国人历来“忌富”-----无论是穷人或富者。只不过前者是“妒忌”,后者是“讳忌”罢了。
    无论历史上,或是现实中,富者都很难给人以“好感”。这反映在古今各类作品中,“劫富济贫”往往是人们所称赞的英雄豪杰的行为;而“为富不仁”则是富者给社会的普遍印象。似乎,富者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都死有余辜?
    试问,凭什么理由要求“为富者”就要行“仁慈”?难道富者的钱都是“抢”来的,都是“不义之财”?事实上,很多富者过得比别人还辛苦,他们呕心沥血,苦心经营,往往要面临巨大的风险与压力,好不容易才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而社会却要求他们把钱拿出来“普济众生”,否则就是“为富不仁”,就要为社会上的所谓“仁人君子”所不齿,甚至理所当然要遭“劫富济贫”,成为整个社会的“众矢之的”。难道,财富就是罪恶?富者就该死?这是什么逻辑?这样的社会是正常、合理的吗?一个容忍度如此之小的民族,又怎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呢?
    潜意识上,人们往往有“吃富”的心理。而相反,穷人则常被当作受剥削、受压迫和“可团结”的对象,值得同情,甚至还受到各方面的赞扬。在很多人眼中,穷人就是“好人”。这样一来,贫穷似乎是一件光荣的事,甚至成了一种“资本”!我们往往很少从“贫穷”本身找原因。试问,如果因为懒惰、愚昧而导致贫穷的人就不该受到鄙视和批判吗?
    曾经有报道说,记者到某“特困”地区采访时发现,那里的青年男女们成天晒太阳,无所事事,记者问他们为何不干活,通过勤劳脱贫致富?他们却回答,干嘛跟自己双手过不去,反正有党和政府的“救济粮”,他们不干活又不会挨饿。
    这只是社会现象的一个缩影。这样的现象值得人们反思。
    现实中,不少人一心想跻身于富者之列,怎奈“手无缚鸡之力”,更无“一技之长”,又不肯踏实苦干,勤劳致富,而是幻想有朝一日“天上掉下一块馅饼”,又正好被他们捡到,于是“一夜暴富”,终于“美梦成真”。现实中当然没有这么好的便宜,而看到别人渐渐富起来了,他们开始羡慕,进而妒忌、眼红,但这样始终没能改变现实,自己仍越来越穷,别人却日益富裕,他们终于再也忍无可忍了,于是便开始骂起来了,骂人家“为富不仁”、“剥削自己”,以求达到心理平衡。可笑!居然厚颜无耻到这种程度!
    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的方式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富。富者的地位得到明显的改善,不再是“剥削阶级”了。财富,已成为有能力者的象征。创造财富越多(只要是合法的),也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越大。
    但是,人们“忌富”的观念并没有彻底改变。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广大的农村,有钱依然是“见不得人”的事。如果被别人知道自己“阔了”,那可就麻烦了。远则亲朋好友,近至四邻六舍,都会“闻风而来”,不久即“门庭若市”,他们这个哭穷,那个喊苦,可谓“惊天地,泣鬼神”,说白了就是要借钱。富者发难了:借还是不借呢?他心里明白,借钱时百般亲热,还钱时无不脸红。事情搞不好最终弄得兄弟反目成仇,甚至“六亲不认”。“唉,为富不仁啊,亏我们之前对他那么好!”众人如是说。“都是有钱惹的祸啊!”富者觉得除此之外,找不到其他原因。
    中国人的词典里永远没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一概念。因为这“公认”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度的产物”,所以很多人可以“理直气壮”地解释说“我们中国社会又不是资本主义社会”。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