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拷问疯狂岁月的力作——赏读陆绍明小说《疯狂》

时间:2015/4/23 作者: 老包 热度: 82531

 

陆绍明创作的小说《疯狂》以一股正气和百倍勇气再现了“文革”的真实历史,教训难以忘记,是拷问浩劫岁月的一部立意深刻的力作。

 

                       结构精巧,立意深刻

作者通过“反革命修正主义卫生路线的孝子贤孙”李伟民在文革中挨批的经历、“四人帮”覆灭后的扬眉吐气和较量远未结束的清醒认识等一系列“话说文革”的情节描写,恰似几个镜头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结构紧凑,使数十年的历史跨度连接自然。

小说是记录片式的呈现,作为虚构性的小说是很难驾驭的,因为反映的历史结果往往不是枯燥乏味,就是没有真实感。而作者恰到好处地驾驭了复杂的人际关系、超长的时间跨度,真实地再现了历史。在疾风暴雨的淫威下,上演着指鹿为马的闹剧,使得无数正直的人吃足了苦头,甚至成了冤魂。“文化大革命”成了“大革文化命”。这就是真实的历史。读起来令人心寒。

真实的文革历史是不容简化、淡化、美化的。可当今仍有一些别有用心者为文革摇旗招魂。针对这逆流,有责任感的作者义不容辞地疾书为文。文中的几个镜头尽管着力点的侧重面皆不同,但精巧的结构紧紧围绕着一根主线“话说文革”和两大主题“文革的疯狂”和“文革阴魂不散”铺展开去,使得小说所拷问的内容既有历史意义又有现实意义,强化了文章的力度。

作者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生活,在创作中匠心独运地把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形象的艺术形式倾注笔端,从而使小说写得很有分量。

                    

剪裁得体,重点突出

流于干巴巴的说教是不能征服读者的。一旦思想大于形象,艺术的韵味就被稀释了。作者深知这一点。于是作者写文革以来的数十年历史,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力,而是极善于对生活进行提炼和剪裁。

作者用凝练的形象的艺术语言截取了生活中的片段予以剪裁,尤其是写李伟民在文革中饱受摧残的经历写得浓墨重彩,是这小说写得最为精彩的亮点部分。

这段文革的历史,写出了李伟民的心旅历程:对文革百思不得其解的迷惘——彻夜难眠的自省——勉为其难的检查——清算逆人性做法的感悟。这精彩的部分,作者通过批斗的场面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淋漓至尽地展现了史无前例的十年浩劫面目。

这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对于李伟民来说是感情流露最为复杂、对生活感受容量最大最深的一段历史,也是集中展示人物有铮铮骨气、美好心灵和凝聚着殷殷深情的一段历史见证。

这段文革的历史,唯有述说详尽,并深入剪裁和提炼,才能点出其疯狂的岁月折腾着中国,为反思文革、拷问文革作了有力铺垫。

文革的历史尽管已逝数十年,但在作者的笔下仍是那样鲜活,让人感觉仿佛是穿越到那个疯狂年代的旁观者,以便评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古老的遗训,便顺理成章地摆在了读者面前。

                 

 情节曲折,情趣盎然

    《疯狂》以李伟民的文革经历和文革阴魂不散为主线,以无辜批斗——苦闷不解——袒露心迹——接受改造——被迫检查——对象难找——反思文革——平反解放——交锋仍在——撕开面纱为线索,展开起伏跌宕的情节。

读这篇小说,情节迭起。作品首先介绍文革的起因和批斗的场面,在狂轰滥炸的口号声中被打倒的老院长黄浩冰奋力抗争、陪斗的臭老九李伟民不服气的顶嘴,引起了读者的极大兴趣。这是一折。批斗后,在单人集体宿舍与知己徐医生的交谈时,点出了疯狂作孽的造反派有后台、而自己则出身不好和社会关系复杂就得挨批。此处是铺垫,为行文作准备。随后的处处情节,让李伟民吃尽苦头,如下乡改造、每日写检查书、不准谈对象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文革结束了,平反解放了,可文革阴魂不散。显然,双方的较量仍为穷期。这又是一折。书写难忘岁月的日记与老同学朱鸿雁的交谈,深信历史绝不容疯狂小丑再来捣乱。由于前文的铺垫,中国航船长风破浪正有时,这结论下得并不显得突兀。

“惯于掀起波澜,又惯于故为曲折,最是行文秘诀。”这篇小说,情节起伏多变,一波三折。在一波三折的情节中,作者着力渲染,串缀出了一个正直、善良、安分、真诚、乐观、倔强的“老运动员”不甘任人宰割的故事,给人一种悬念丛生、峰回路转、步步推进的阅读快感。

曲折的情节,情趣盎然,具有独特的魅力,令人不忍释卷。

                  

文字经济,含蓄传神

《疯狂》写得厚重。

在驾驭语言方面,作者显示出娴熟的技巧。

文中的对话通篇流淌动感,简洁硬朗。作者通过对典型化的瞬间镜头,抓住人物个性化的性格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中表现得一览无余,达到了“一词见性格,一语传神情”的地步。如:“你到底认不认罪?”,造反派头头王祥龙专横霸道的语言,暴露了他虚张声势的色厉内荏性格;“我在医疗岗位辛苦17年,培养不少学徒,从何说罪呢?”,老院长黄浩冰面对莫须有的罪名,回答是那样的铿锵有力,他坚贞不屈的性格可见一斑;“当心点,讲轻一些,你还批判得不够吗?”,下放农村走赤脚医生道路的徐医生规劝着李伟民提防隔墙有耳,这是谨言慎行性格的流露。“是呀,谁敢对抗神仙?这个政治背景太复杂……”,臭老九李伟民面对铺天盖地的批判,用语幽默冷峻,显示了他以柔克刚的性格。

叙说语言和景物描写都写得富于弹性,有着诗一般跳跃的节奏和明澈晓畅的思辨风格。如:“秋日下的桂花树香臭不分”,暗示当时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年代;“漆黑的夜,天上无星星和月亮,风云变幻莫测”,点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深夜晚上,落叶飘零”,写出了孤独凄凉的心境;“东海之夜,朔风劲吹,窗外雨雪纷飞”,预示着一场乱哄哄的批斗会即将开始;“那天,东方露出微曦”,是“四人帮”倒台、中国天亮了的“天气预报”;“荒唐的年代一定会发生荒唐的事情,荒唐的事情一定会在不少地方演变成可悲的现实”,这是反思后的感悟,语言具有哲理性。作者用极其经济的笔墨,苦心孤诣地营造了具象化的空间。读者凭借这种空间弥漫的艺术氛围的导引,才可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去自觉参与对作品的创造。

这篇小说具有强烈的记忆历史的文学气息,更以强烈的思辨成分令人难以忘怀。作者在写文革阴魂不散的思潮时,用了大段阴阳两间激烈交火的话语。这段话语,耐人寻味。

在此,作者或许藉此向蒲松龄冷峻笔法的优秀文化传统致敬并予以继承,但更大的可能是他要借重阴阳相隔的斗争仍在持续的蕴意,表达自己的深沉思索。读者读了这段描叙,能给读者心灵以震撼。

小说颇具诱惑力的是,作者始终用冷峻而细腻的笔调展开述说,只把故事的表象呈现于你,而让它的内涵隐匿深处。

在常识匮乏没有睿智理性的时代,却需要在扑朔迷离、云遮雾罩的迷惘中去探索一些人扭曲程度的根源,是作者反思的重点之一。如批斗大会时,经造反派头头的煽风点火,一些不经大脑思考的群众也在批斗会上顺从地高喊口号,唯恐落后似的把口号喊得震耳欲聋:“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打倒顽固不化的臭老九”、“坚决打倒资产阶级医生李伟民”……这是群体狂躁的反常之举。该处,作者含蓄地批评了当年某些没有独立思想的人盲从、冲动、狂躁。正因为有如此的盲从、冲动、狂躁,才迷失了走路的方向。不管时代风云怎么发展,独立思考和傲骨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此文的亮丽而深刻之处,这便是一处。

不听凭别人摆布自己的命运,活着就要有自己的尊严——这,也许这就是《疯狂》的弦外之音。

十年发高烧的文革曾扭曲、摧残了一批人的身心。治疗这后遗症的创伤,特别是心理的后遗症,需要时间找出深层次的病因。找出真正的病因,才能对症下药。面对文革历史的真相,拷问疯狂的岁月,这需要有超人的勇气、智慧和韧劲。如果对发生的文革历史没有进行严肃认真科学深入的清理、反思和拷问,曾发生过的疯狂岁月就会再次重演,这绝不是耸人听闻之话。饱受摧残的中国,不能再折腾了,这是亿万国人的共识。

作者对文革有深刻的反思,在文中讲得好:“我们要牢记历史,绝不应该忘记历史和篡改历史,更不要背叛历史,猥亵历史。历史是无情的。因为它记录着事件真相、真实面貌的写生。作为历史见证人,我对文革中的某种新生事物,写出来原形毕露是历史使命,容不得半点虚伪……”作者言下之意是: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我们决不能再做无法无天的疯狂荒唐的痞事了。

有了这些思考和拷问,就使《疯狂》平淡中透出沧桑,单纯中包含丰厚,就使这篇小说显示出一种既流畅又凝重的整体风貌。

 

简而言之,《疯狂》结构精巧、剪裁得体、情节曲折、文字经济,又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不失为一部春竹小说文坛的精品力作。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