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第二章
一、关云长义释曹孟德
首先我要提醒读者,在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华容道放曹操的故事,这完全是罗贯中的杜撰。下面我们仅就《三国志通俗演义》做一个分析:
诸葛亮在不得以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在挟持或裹胁下,加入了刘、关、张集团,如果他不答应刘备的邀请入伙,关羽、张飞将会一条绳子将他捆来,而且张飞将会烧掉诸葛亮隐居的草堂。
作为一个平民百姓又有谁不害怕呢?
显然诸葛亮加入刘备集团是违心和不情愿的。
更显然诸葛亮是得不到刘备集团全体领导层的信任。
这就是三顾茅庐的真相。也是中国人被忽悠一千多年的真相。
三顾茅庐既反映了刘备思贤若渴尊重人才的一面,也反映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基本态度。同时也给诸葛亮蒙上了一层高不可测的神秘面纱,为以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做了铺垫。
刘备请到了诸葛亮应该怎样呢?是不是欢欣鼓舞,奋发有为了呢?我们看一下书中的描写就十分清楚了:
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关、张见说,不言而退,一日,有人送氂牛尾至。玄德取尾亲自结帽。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于地而谢曰:“吾聊假此以忘忧耳。”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众,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阵法。
刘备颓丧地找来牛尾结帽子,一幅十分抑郁、百无聊赖的样子。这不就反映了刘备的内心世界和对诸葛亮的基本态度吗?那就是既没有信心也没有信任。甚至没有任何职务。(玄德待孔明如师),所谓的食同桌、寝同席不过是刘备惯用的伎俩,是一种虚伪的假象。
<<军师初用兵>>里诸葛亮并不能顺利的调动军队—— 忽报曹操差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来了。张飞闻知,谓云长曰:“可着孔明前去迎敌便了。”正说之间,玄德召二人入,谓曰:”夏侯惇引兵到来,如何迎敌?”张飞曰:“哥哥何不使‘水’去?”玄德曰:“智赖孔明,勇须二弟,何可推调?”关、张出,玄德请孔明商议。孔明曰:“但恐关、张二人不肯听吾号令;主公若欲亮行兵,乞假剑印。”玄德便以剑印付孔明,孔明遂聚集众将听令。张飞谓云长曰:“且听令去,看他如何调度。”孔明令曰:“博望之左有山,名曰豫山;右有林,名曰安林:可以埋伏军马。云长可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等彼军至,放过休敌;其辎重粮草,必在后面,但看南面火起,可纵兵出击,就焚其粮草。翼德可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只看南面火起,便可出,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关平、刘封可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又命:“于樊城取回赵云,令为前部,不要赢,只要输,主公自引一军为后援。各须依计而行,勿使有失。”云长曰:“我等皆出迎敌,未审军师却作何事?”孔明曰:“我只坐守县城。”张飞大笑曰:“我们都去厮杀,你却在家里坐地,好自在!”孔明曰:“剑印在此,违令者斩!”玄德曰:“岂不闻‘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二弟不可违令。”张飞冷笑而去。云长曰:“我们且看他的计应也不应,那时却来问他未迟。”二人去了。众将皆未知孔明韬略,今虽听令,却都疑惑不定。孔明谓玄德曰:“主公今日可便引兵就博望山下屯住。来日黄昏,敌军必到,主公便弃营而走;但见火起,即回军掩杀。亮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命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伺候。派拨已毕,玄德亦疑惑不定。.
因为诸葛亮在军队里并没有任何职务,就是一个证明。因为我们在三国演义里面并没有看到刘备是怎样正式拜诸葛亮为军师的描写。而在古代是要筑坛拜将、沐浴斋戒的。非常隆重而繁琐。
关羽,张飞却公然抗命。不听从没有任何职务的诸葛亮的调遣和安排,他们冷嘲热讽,搅呼的军事会议几乎开不下去。刘备不得以将自己的剑、印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凭借熟悉的地理知识,采用擅长的火攻才勉强指挥关羽等人在博望坡打了第一个胜仗.诸葛亮直到此时才初步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
事实上诸葛亮此时只是一个普通的幕僚、参谋,一直在刘备那里做后勤工作。
到了赤壁大战,诸葛亮算无遗策,舌战江东群儒,密献火攻计、连环计,草船借箭,七星大法借东风。为赤壁大战立下汗马功劳,取得了孙刘联合之后的空前胜利,才被刘备拜为军师中郎将。也不过相当于现在的将军级别的参谋。也可以说不过是个上校团副的虚职。
诸葛亮神机妙算却唯独将和曹操有着很深渊缘关系的关羽、派去华容道,捉拿必死的曹操.并且用激将法,诱使关羽签下了杀头的军令状.从而放走了曹操.成就了关羽义气千古的英名。看到这里是我心中最大的疑问。诸葛亮为什么要放走曹操?他不知道关羽和曹操的关系吗?放走了曹操赤壁大战岂不是功亏一篑?
其实.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刻意按排,明知关羽是个讲义气,重感情的人,明知关羽并不能完成捉拿曹操的任务,却要将如此重任交给了他,还要诱使关羽签下杀头的军令状。只能说明诸葛亮一箭双雕,达到了三个目的.否则还有更加另人信服的解释吗?按照曹操当时狼狈逃窜的凄惨境况派一个侦察排就足以完成任务,何必要派五百校刀手和威风不可一世的战神关羽呢?
1、 诸葛亮放走了曹操,也就为诸葛亮自己留下了一条后路。
2、 诸葛亮诱使关羽签下了军令状而不杀关羽,就卖给关羽和刘备一个大人情,从而确立了自己在刘备军中的威望和主要领导地位.为诸葛亮自己的以后进与退,埋下了伏笔。
3、 诸葛亮展示了自己的雄才大略,让曹操充分认识诸葛亮其人。暗地里又送给曹操一个人情。
这不能不说在那样一种特定复杂的历史条件下的聪明选择.
而关羽放走曹操,也是早有预谋,
第1、关羽肯定要放走曹操,为了义气,为了关羽自己的千古英名,为了曹操的大恩大德。也为了和刘备的默契,(刘备的默许)关羽宁愿背黑锅,被杀头。
第2,曹操死了,关羽他就会背上千古骂名。刘备也就没有了割据一方的理由。他只能乖乖地回到朝廷去做刘皇叔,永远没有理由和机会做皇帝。
第3、关羽将失信于天下,所有的人都会怀疑他的忠诚,就连结拜兄弟刘备也不得不防着他。
第4、关羽追随过曹操,毕竟有袍泽之谊。曹操对他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曹操甚至将吕布的天下名驹赤兔马也送给了关羽。那可是无价之宝,相当于今天的顶级卡迪拉克。
第5、军阀混战的潜规则,一般不会杀被俘的敌方将领。实际上是给自己留一个后路。比如曹操不想杀吕布,张绣、孙权一开始也不想杀关羽。等等
另据传说,貂禅也是由曹操送给了关羽做老婆。也有一种说法:此前关羽曾经请求曹操将貂蝉送给自己,而曹操竟然食言,先是答应了关羽,关羽十分高兴。等到战役结束,曹操看到貂蝉的天姿国色,竟然目眩神迷忘记了关羽的请求,自己留下了貂蝉陷入温柔乡中,早已将关羽丢到九霄云外。从而使关羽嫉恨上了曹操,甚至在许田打围的时候关羽就要谋杀曹操,而被刘备阻止。
此次关羽离开曹操很可能又和貂蝉有关,从而关羽离开了曹操,丝毫没有受曹操私情的羁绊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当然这些传说现在已经没有办法考证了。
第六、当时曹操狼狈逃窜,火海中逃出又逢暴雨。山路中崎岖坎坷,泥泞不堪。
摘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曰:‘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曰:‘人纵然不怯,马力以乏,安能复战?’程昱曰:‘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既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曰:‘将军别来无恙!’………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
只有二十七人相随的丞相曹操此时狼狈不堪,对昔日的部下关羽如此哀恳乞怜,什么样的人可以铁石心肠不动心呢?
何况曹操曾经对关羽可以说是恩重如山,有知遇之恩。如果关羽和刘备不是结拜兄弟,曹操肯定是关羽追随的第一人选。曹操身边都是他的结拜兄弟和昔日战友。张辽和徐晃是关羽的莫逆至交,也可以说是刎颈之交,白门楼曹操要杀张辽的时候,关羽这么骄傲的人不是也跪在曹操面前替张辽求情免死吗?——却说武士拥张辽至。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曹操背后一人攀住臂膊,一人跪于面前,说道:“丞相且莫动手!话说曹操举剑欲杀张辽,玄德攀住臂膊,云长跪于面前。玄德曰,“此等赤心之人,正当留用。”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操掷剑笑曰:“我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乃亲释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辽感其意,遂降。操拜辽为中郎将,”
关羽给谁下过跪呢?这恐怕是我们看到的唯一一次,而且是为了张辽。讲义气的关羽怎么会狠下心来杀他们呢?从关羽的性格来看,关羽恤小卒而骄于士大夫。也就是说谁牛逼,关羽看不起谁。谁落魄、关羽的心肠愈善。所以曾经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末路穷途、落魄潦到。关羽怎么会落井下石呢?
而刘备是默许放掉曹操的,如果刘备不同意放曹操,关羽也无法放掉曹操,放掉曹操刘备就可以有借口继续割据一方,就可以牵制孙权不敢轻易的向自己下手。所以关羽和刘备兄弟之间是有默契的。
赤壁之战里刘备如果杀掉了曹操,刘备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他就没有理由继续独树一帜,继续和中央政府对抗。也就没有了取代汉献帝的机会和理由。这是刘备最不愿意看到的。而此时的刘备羽翼未丰,更加需要时间积蓄力量。
因为大败之后的曹操对刘备已经构不成威胁。
二、 刘备怎样评价诸葛亮
刘备的身份是皇叔,一路诸候,虽然实力较弱、兵力单薄,毕竟是占地为王的一路诸候,而诸葛亮不过是南阳躬耕垄亩的一介布衣.是一个没有任何资历的农民.也许是一个小地主。且不过二十七岁的青年、即无资历、又无成果。仅凭<<隆中对>>的一席浮夸交谈,就被曹操称为天下英雄的刘皇叔尊为老师,授以“重任”.不能不说刘备,也是一位有着难能可贵气度和雄才大略的军事领袖. 同时刘备很可能有、诸葛亮在我的帐下,就不会为别人使用,从而成为自己潜在敌手的心态。
刘备称自己得到诸葛亮是鱼得到了水,真实的情况是,并没有重用诸葛亮。
比如刘备用牦牛尾结帽子的大段描写。
却说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玄德曰:“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关、张见说,不言而退,一日,有人送氂牛尾至。玄德取尾亲自结帽。孔明入见,正色曰:“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于地而谢曰:“吾聊假此以忘忧耳。”孔明曰:“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曰:“不如也。”孔明曰:“明公之众,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曰:“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孔明曰:“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孔明朝夕教演阵法。
刘备拜诸葛亮为军师中朗将,也不是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个职务。可能相当于军务参谋或处级调研员的闲职。
因为诸葛亮并没有具体的工作和职务,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每日里只是东拉西扯的清谈。这一个阶段刘备当然有必要继续考察诸葛亮,在试用期内刘备不可能将实权交给诸葛亮。换了我们也是这样做,不会有别的办法,只是在诸葛亮的要求下,刘备才派他去招募民兵,搞军事训练。
赤壁之战里刘备如果杀掉了曹操,刘备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他就没有理由独树一帜,继续和中央政府对抗。也就没有了取代汉献帝的机会和理由以及希望。
这是刘备最不愿意看到的。而此时的刘备羽翼未丰,需要时间积蓄力量。
大败之后的曹操肯定对刘备已经构不成威胁。
但是,刘备的领导体系是以刘备、关羽、张飞为核心的领导集团.诸葛亮的加入,必然冲击了旧的体制,诸葛亮的到来引起刘备、倚为左右手的关、张不满。是非常自然的.这是权利再分配的问题,自然马虎不得. 刘备自然要考虑平衡诸葛亮和各方面的关系。 关羽和张飞有万夫不挡之勇.身经百战,乃一时名将。特别是关羽能文能武,持才傲物,在猛将如云的三国时期,除吕布之外,确是首屈一指的大将之才,他曾经非常含蓄地劝止刘备;"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刘备的潜意识里会不会受到左右的影响呢?
可见关羽对诸葛亮始终心存芥蒂。而诸葛亮在不得不加入刘、关、张集团之后。就急于证明自己的才干。
他韬光养晦、深沉不露,极力和关羽、张飞搞好关系:“
1、 诸葛亮为了得到刘备的信任,在新集体里站稳脚跟,为以后的事业打下基础。
2、 诸葛亮为了证明自己,就要打胜仗,打了胜仗,就会引起中国政治舞台的注意。自己的身价就会提高。离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目标也就越近。
3、 这样就壮大了刘备和自己的势力,自己也就更加安全。就可以为诸葛亮家族的发展奠定基础。
说明这一点的最主要论点就是诸葛亮三兄弟,在后来的三国中、各服务一国。诸葛亮在蜀汉、诸葛谨在东吴、诸葛亮的族弟镇东大将军诸葛诞、雍州刺史诸葛绪、诸葛虔在魏国。(而诸葛均在后来的蜀国才当上了长水校尉。)对于诸葛亮兄弟多在魏国政府里高就,刘备是心知肚明,更何况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崔州平、孟公威等人更多是在曹操占领荆州之后立刻到了曹操手下。而且亦贵达。 就是诸葛亮最亲近的姐夫庞山民也在曹操的政府里亦贵达。难道仅此就不会引起刘备对诸葛亮的疑惑吗?
一、曹操和刘备
曹操曾经是十分欣赏刘备的,温酒斩华雄时、是曹操力排众议给了关羽出人头地的机会,又是他的巧妙周旋,才使刘、关、张免于被袁术赶出十八路诸侯的中军大帐。
(节 :张飞便要上马,乘势抢关。袁术大怒,喝道:“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泼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曹操曰:“既是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曰:“既然汝等待用一县令,我回避便了。”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命公孙瓒且带玄德、关、张回寨。众官皆散。曹操暗使人赍牛酒抚慰三人。选)
一 人大呼而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五寸,髯长一尺八寸,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某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乱棒打出!”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广学,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诛亦未迟。”袁绍曰:“不然。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吾等如何见人?”曹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某曰:“如不胜,请斩我头。”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某饮了上马。关某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寨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史官有诗曰:
威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鼕鼕。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还是曹操听刘备叙述自己曾经丢盔弃甲,匹马逃难时流下了同情的眼泪:
且说玄德匹马逃难,正行间,背后一人赶至,视之乃孙乾也。玄德曰:“吾今两弟不知存亡,妻小失散,为之奈何?”孙乾曰:“不若且投曹操,以图后计。”玄德依言,寻小路投许都。途次绝粮,尝往村中求食。但到处,闻刘豫州,皆争进饮食。一日,到一家投宿,其家一少年出拜,问其姓名,乃猎户刘安也。当下刘安闻豫州牧至,欲寻野味供食,一时不能得,乃杀其妻以食之。玄值曰:“此何肉也?”安曰:“乃狼肉也。”玄德不疑,乃饱食了一顿,天晚就宿。至晓将去,往后院取马,忽见一妇人杀于厨下,臂上肉已都割去。玄德惊问,方知昨夜食者,乃其妻之肉也。玄德不胜伤感,洒泪上马。刘安告玄德曰:“本欲相随使君,因老母在堂,未敢远行。”玄德称谢而别,取路出梁城。忽见尘头蔽日,一彪大军来到。玄德知是曹操之军,同孙乾径至中军旗下,与曹操相见,具说失沛城、散二弟、陷妻小之事。操亦为之下泪。又说刘安杀妻为食之事,操乃令孙乾以金百两往赐之。主
曹操知道刘备是个有能力而暂时不得势的英雄。所以才坐同席、出同舆,才有青梅煮酒论英雄,表奏刘备当上了左将军。那么刘备有什么资格当左将军吗?
结论是否定的。是曹操力排众议、破格提拔了刘备。
那么刘备是怎么报答曹操的呢?许田打围时关羽就要谋杀曹操。只不过因为时机不成熟,刘备恐怕祸及己身才及时阻止了关羽的卤莽行为。关羽为什么要杀曹操我们以后再讲。那么刘备为什么阻止关羽杀曹操?他们不是不共戴天吗?
为了汉家天下,杀了曹操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在那么好的时机面前,刘备所以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杀曹操只是因为刘备自己当时没有势力独霸天下。没有取代汉献帝的势力、理由和时机。他深谋远虑,心中最大的敌人和目标是汉献帝。
他的终极理想是取汉献帝、而代之,自己坐天下。
在没有势力、羽翼未丰之时,留下曹操削弱汉献帝的势力,给自己增加独树一帜的口实有什么不好吗?所以刘备接受衣带昭而没有参加政变,华容道上刘备才默许了关羽放掉曹操。这样一统计,刘备起码有三次能够杀掉曹操而没有行动。
在衣带昭政变中,刘备是重要参与者,他没有积极的做些什么。而是静默地观察和选择时机,他知道无论政变是否成功对于他都是弊大于利。重要的是积聚自己的势力,扩张影响,捞取良好的声誉。所以后来刘备就骗取了曹操的五万人马,去征早有芥蒂的袁术,斩了车胄夺取了徐州,有了根据地之后,刘备才正式开始和曹操的分庭抗礼。
结论:刘备和曹操的关系是互相利用,又互相欣赏的关系。而诸葛亮则心仪曹操,即有英雄相惜,也有封建知识分子,崇尚正统的观念.同时为朝廷、为国家和曹操建功立业的基础,也最为完备。
毕竟曹操和刘姓皇帝在一起。是正统的中央政府。而刘备只是打着讨逆旗号的割据地方的小军阀。所以凭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当然看的出,刘备的真心是独树一帜,为自己打天下的野心家,但是诸葛亮和中央朝廷相隔遥远,在军阀混战、战火频频的条件下,交通又十分不便,两位当代英雄始终没有机会见面.这实在是一个历史的误会。那麽怎样证明这一点呢.
请看下集
二、诸葛氏的兄弟们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