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学者蔡东藩先生在自己所著《后汉演义》自序中说:
“若罗氏所著之〈三国演义〉则脍炙人口,加以二、三通人之评定,而价值益增。而于陈寿《三国志》相堪证,则粉饰者十居五六。寿虽晋臣,与蜀魏事不无曲笔,但谓其穿凿失真,则必无此弊。罗氏第巧为烘染,悦人耳目,而不知以伪乱真,愈传愈讹,其误人亦不少也。”
演义毕竟是演义,演义与真实地历史有着根本的不同,遗憾的是“七实三虚”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多年来已经被许多的读者和真实地历史混肴、等同了。
我想在这里讲几点、仅对《三国演义》的新解。以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也许与另有见解的同道者暗合,这里就只好抱欠了。
事实上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史书《三国志》相堪校是七虚三实,大部分素材来自于元末明初的民间传说是不足凭信的:
总则:
[ 公元一八四年,东汉中平元年.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暴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一时群雄并起,军阀混战.。严重动摇了东汉王朝的封建统治,明朝作家罗贯中以此为背景,撰写了一部伟大的传世名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通观<<三国演义>>基本上来自于晋人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后人评说'七分实,三分虚.是不太准确的。其实他的基础在《三国志》、叙述的细节和场面描写、则是元末农民起义的情景。
1 <<三国演义>>的观赏性,艺术性、造诣极深.精彩纷呈的场面描写,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令人赞叹不已,所以流传极广.家喻户晓.
读<<三国演义>>不难看出,作者罗贯中的杨刘抑曹,崇尚正统的倾向.。他认为蜀汉刘备继承了东汉王朝的统治,所以给予了过多的笔墨和喧染,在同样的偏爱里,难免留下了多多少少的遗憾.三国之战是军阀混战,也是物资,人才之战.归根结底是人才大战.
魏.蜀.吴三国鼎立.魏国地处中原,兵多将广.物资丰富.雄踞六州之众。孙权割据江东,凭借长江天险和丰饶的资源.蜀国靠的则是智谋奇才,诸葛亮的运筹帷幄,苦心孤诣.但是最为重要的是三国领导层中,清楚的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而存在不同的罗织人才笼络人心的手段.
三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外交联合,政治筹谋,无一不围绕人才的使用和争夺.这一主题进行.和曹魏.孙权比较.蜀汉上层领导集团的用人之道要逊色的多.虽然有关、张、赵云、马超之雄奇和诸葛亮之天才但是比起吴、魏、仍难望其项背。因此三国之中,蜀汉王朝最先灭亡.这也就是历史的必然.
第一章
刘备创业初期,兵微将寡,“桃园三结义”靠哥们义气的形式和关羽、张飞结盟.形成了三国演义中特殊的领导集团.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此小集团的形成,为刘备的事业打上了固有的特殊烙印.
戎马半生的刘备,屡败屡战,狼奔豚突、四处流窜,至建安十二年、已经48岁的刘备蹉跎半生,一事无成.无奈,只好依托在刘表治下的新野县,此时已经他蹉跎六年了,他无力争夺天下,只好做刘表的雇佣军,支撑在抗曹第一线苟延残喘而已.
这个时候,诸葛亮的昔日好友、老同学徐庶,假托单福之名,流浪到新野.在一个极其偶然的时机投靠了刘备,刘备立刻待如上宾,给予了徐庶很高的礼遇.士为知己者死,在徐庶
的出谋划策下.刘备的事业呈现出一线生机.打了曹操第一个漂亮的伏击战.使曹操意识到刘备的手下一定是出了高人.
曹操经过多方打探,了解到徐庶在为刘备参谋军事,在程昱的积极策划下,曹操挖走了刘备的军师徐庶,引出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
一、 三顾茅庐的真相:
徐庶走马荐诸葛,使刘备知道如云中之月的诸葛孔明,比自称萤虫之光的徐庶.本领要大的多.同时也总结出,仅靠关、张,赵云的勇猛是干不了大事业的.自己戎马半生.屡战屡败,像一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至今没有一个落脚的地盘,就是缺一个好参谋长.好军师.而请来诸葛亮是自己摆脱目前困境的唯一希望.
此时刘备领导集团的另两个重要人物关羽和张飞竟不以为然,对人才的使用仍然没有一定的认识。更因为时年二十七岁的青年农民诸葛亮在当时没有任何的履历和才名,只是一介躬耕垄亩的布衣。自然被英雄无敌,征战一生的关羽和张飞所轻视而且是极其看不起,所以关羽、张飞二人说:
“何必劳动哥哥大驾,亲自去迎请呢?”
刘备此时为形势所迫·思贤若渴,为了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遂力排众议,亲赴南阳。结果一路颠簸,费尽周折并没有找到诸葛亮,于是刘备沮丧、失望地回来了.为什么刘备会找不到诸葛亮呢?地址不准确吗?那时候人烟稀少,找人相对于今天要容易的多。何况诸葛亮和刘备都是当时的名人,找不到人的概率要低的多。
原来,军师徐庶告别刘备之后.顺路去拜访老同学诸葛孔明.说自己向刘皇叔刘备推荐了老同学,希望老同学诸葛亮继承自己未尽的事业、接好自己的班、继续辅佐刘皇叔刘备。并向诸葛亮详细地介绍了刘皇叔刘备的情况.然而,这显然违背了以卧龙自诩地诸葛亮的初衷,<<三国志通俗演义>>中描写道:
“;诸葛亮勃然变色”,对徐庶十分不客气地说;
“汝欲将我作飨祭之牺牲乎.'”
说罢拂袖入内.。请大家格外注意,而在历史记载地〈三国志〉里根本没有这样的描写。三国志-----《诸葛亮传》里清楚的描写道:
“当阳之战以后徐庶还在刘备军中和诸葛亮并肩作战。”
只是因为母亲被曹军掳走,徐庶才不得已挥泪告别刘备,去了曹操营中。
徐庶在老同学、老朋友、诸葛亮的拒绝和冷遇下,显然十分尴尬.这清楚地表明,《三国志通俗演义》里的刘备、在诸葛亮的心目中没有任何位置.起码刘备不是自己追寻的明主.在诸葛亮的心目中顺应历史潮流,统一中国大业的人绝对不应该是刘备.毕竟刘备只是一个寄人篱下在刘表手底下混饭吃的小军阀或者是一个人尽可夫似的雇佣军类的人物。
但是在刘表、刘备的狭小统治范围内,诸葛亮只能蛰伏,等待机会的出现。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强调地提一下,诸葛亮和刘表是很亲近的亲戚关系,刘表是诸葛亮夫人的亲姨夫,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刘表是亲密的好朋友,莫逆之交。刘表对诸葛亮一家是有过照顾的。那么作为一个青年才俊的诸葛亮为什么没有在一方诸侯不算太远的亲戚刘表的手下当官,谋取一个公务员的差使呢?而是选择了一个偏僻乡下过普通的老百姓的生活。
这是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志向高远的名士。他之所以选择了隐居隆中,待价而沽,而不会轻易的将自己委身于一个割据地方的军阀。是因为他的远大志向_______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志向高远。抱负的是匡扶汉室,安邦定国平天下,救国救民于水火,统一中国九州,结束东汉末年的战乱。他没有别的办法报效朝廷,直接为朝廷服务。他连自己的亲戚正宗朝廷的封疆大吏刘表都不伺候,他怎么会轻易的将自己毕生从事的事业寄托在依附刘表生存的小军阀刘备身上呢?
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到中原去?
为什么没有去投靠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呢?
因为东有大江阻隔,北方战火频频,兵荒马乱之中,一介文弱书生、诸葛亮没有办法长途跋涉去追求功名。只有隐居起来蛰伏才能在兵荒马乱的战火中保全性命,何况诸葛亮虽然身高一米八二正值青年,但是他的身体羸弱,或许是因为战争年代物质匮乏,所以营养不良,不适于戎马倥偬的战争生活。也没有必要的经济基础做旅费盘缠。(他在书中的出场很少是骑马,而是坐四轮车的形象。这就说明当时正值青壮年的诸葛亮很可能有风湿或内科的心脏疾病,他一生只活了五十四岁,而且食少事繁,并日而食。可见其肠胃的虚弱和整体健康状况是不好的。)
诸葛亮同时出外游历.借以躲避小军阀刘备的纠缠.所以才有了从冬到春、从春到夏。几乎一年之久,皇叔刘备并没有见到刻意躲避他的诸葛亮。才有了以后的《刘皇叔三顾茅庐》。成为了千古误会的笑话。
我们来仔细审视一下刘备的三顾茅庐经过。
刘备第一次去隆中显然是春耕时节。
田地里农夫们唱着诸葛亮编创地歌曲,一派和熙的田园景象,此时诸葛亮得到消息、显然已经躲避了起来,刘备在诸葛亮的草庐前和诸葛亮家的童子问答就非常有意思,(摘录)这些明显是诸葛亮事先交代好的。否则一个小孩子是不会如此机智和渊博的。
等到刘备和关羽、张飞出了诸葛亮的家门竟意外的遇到了从山中小路赶来的崔洲平。
请看书中的描写,(摘录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泉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松篁交翠,猿鹤相亲:观之不已。忽见一人,神清气爽,目秀眉清,容貌轩昂,丰姿英迈,头戴逍遥乌巾。身穿青衣道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是卧龙先生也!”慌忙下马,趋前施礼:“先生莫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豫州牧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是也。”玄德曰:“久闻先生大名,请席地权坐,少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石之间。关、张侍立于侧。州平曰:“将军欲见孔明何为?”玄德曰:“万今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欲见孔明,求安邦定国之策。”州平笑曰:“公以定国为主,虽是良心,但恨不明治乱之道。”玄德请问曰:“何为治乱之道?”州平曰:“将军不弃,听诉一言。自古以来,治极生乱,乱极生治,如阴阳消长之道,寒暑往来之理。治不可无乱,乱极而入于治也。如寒尽则暖,暖尽则寒,四时之相传也。自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兵,袭秦之乱,而入于治也。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由治而入乱也。光武中兴于东都,复整大汉天下,由乱而入治也。光武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起干戈,此乃冶入于乱也。方今祸乱之始,未可求定。岂不闻‘天生天杀,何时是尽?人是人非,甚日而休?’久闻大道不足而化为术、术之不足而化为德,德之不足而化为仁,仁之不足而化为俭,俭之不足而化为仁义,仁义不足而化为三皇,三皇不足而化为五帝,五帝不足而化为三王,三王不足而化力五霸,五霸不足而化为四夷,四夷不足而化为七雄,七雄不足而化为秦、汉,秦、汉不足而化为黄巾,黄巾不足而化为曹操、孙权与刘将军等辈,互相侵夺,杀害群生,此天理也。往是今非,昔非今是,何日而已?此常理也。将军欲见孔明,而使之斡旋天地扭捏乾坤,恐不易为也。”玄德曰:“深谢先生见教。不知孔明往于何处?”州平曰:“吾亦欲寻去,未见耳。”玄德曰:“请先生同往敝县,若何?”州平曰:“山野之人,无意于功名久矣。容他日再会。”长揖而去。
)刘备和崔洲平之间几乎没有任何寒暄问答就引出了崔洲平对刘备的一番劝导。
显然崔洲平是有备而来。那么我们也可以推测诸葛亮此时就躲在崔洲平家里,是诸葛亮指使崔洲平来给刘备泼凉水的,一顾茅庐就这样结束了。
到了冬天刘备又想起了此事,第二回去了隆中,在这里关、张显然是极不情愿的,在刘备的坚持下,关羽、张飞才勉强跟了来。路途上的酒馆里刘备偶然邂逅了诸葛亮的二位好朋友。
颍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建安十二年冬十二月中,天气严寒,彤云密布,玄德同关、张引十数人,前赴隆中,求访孔明。行不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且回新野,以避风雪。”玄德曰:“吾正欲教孔明见吾殷勤之意,如兄弟怕冷,汝可先回。”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玄德曰:“汝勿多言,相随同去。”将近茅庐,见路傍酒店中,一人作歌。玄德勒马于酒旗下,昕其歌曰:
壮士功名尚未成,呜呼久不遇阳春!
君不见,东海者叟辞荆榛,石桥壮士谁能伸?
广施三百六十钧,风雅遂与文王亲。
八百诸侯不期会,黄龙负舟涉孟津。
牧野一战血漂杵,朝歌一旦诛纣君!
又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楫芒砀隆准公。
高谈大霸惊人耳,二人濯足何贤逢。
入关驰骋夸雄辩,指麾众将如转蓬。
东下齐城七十二,更有何人堪继踪?
二人功迹尚如此,至今谁肯论英雄!
又有一人击桌而歌曰:
吾皇提剑清寰海,一定强秦四百载。
桓、灵未久火德衰,奸臣贼子调鼎鼐。
青蛇飞下御座傍,又见妖虹降玉堂。
群盗四方如蚁聚,奸雄万里皆鹰扬。
吾侪大啸空拍手,闷来村店饮村酒。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万古名不朽!
二人歌罢,大笑。玄德曰:“此必是卧龙先生!”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坐钦酒。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曰:“二公何者是卧龙先生也?”面白者曰:“将军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刘备乃汉左将军,领豫州牧,见居新野城。今欲访见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面白者曰:“吾等非是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颖川石广元,此是汝南孟公威,皆隐居于此。”玄德大喜曰:“备随行有马匹,敢请二公同住卧龙庄上共语。”广元曰:“吾等皆山野慵懒之徒,不省治国之事,空在世无益。君请上马,可见卧龙矣。”
这是一处闲笔吗?显然也不是。名家、大家的作品里是不会有闲笔的,所有的一切都是作者的匠心独运,刻意安排。
刘备既然是去诸葛亮家的路上,邂逅石广元和孟公威的酒馆就不会离诸葛亮家很远,颖川石广元和汝南孟公威都是当时的名士。突然出现在卧龙岗诸葛亮家附近的酒馆,是偶然巧合、还是好朋友聚会?好朋友聚会怎么会不邀请近在咫尺的诸葛亮呢?
所以很有可能诸葛亮就是聚会的东家,此时和崔洲平正在赴约的路上,因为他们四个人是很好的朋友、所以诸葛亮和刘备擦肩而过。刘备从酒馆走后诸葛亮才赶来喝酒,也许诸葛亮见刘备进了酒馆就躲避在附近,所以刘备去了诸葛亮居住的草庐而第二次又没有见到诸葛亮。而诸葛亮知道了刘备又来纠缠自己,就告知自己地岳父黄承彦去自己的家里探听消息。
玄德辞二隐者,上马投卧龙岗来。至庄前下马扣门。童子出;玄德曰:“先生在庄上否?”童子曰:“见在堂上读书。”玄德遂跟童子入,见草堂之上,一人拥抱膝歌曰:
| |
| 汉左将军、宜城亭侯、司隶校尉、领豫州牧刘备,岁经两番,相谒仙庄,不遇而回,惆怅怏怏,不可言也!窃含备汉朝苗裔,忝居皇叔,滥当典郡之阶,职系将军之列。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当群雄乱国之时,恶党欺君之日,备心肺俱酸,肝胆几裂。虽有匡济之忠诚,奈无经纶之妙策。仰启先生,仁慈侧隐,忠义慨然,展吕望之良才,施子房之大器。备敬之如神明,望之如山斗,恳求一见而不可得,再容卜日,斋戒薰沐,特拜尊颜。乞垂电览,鉴察幸幸!建安十二年十二月吉日,备再拜。 |
这一次刘备和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的一番对话就很耐人寻味。(摘录)玄德曰:“令兄先生往何处闲游?”均曰:“博陵崔州平相邀同游,不在庄上二日矣。”玄德曰:“二人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僻之中,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玄德曰:“刘备如此缘分浅簿,两番不遇大贤!”嗟呀不已。均曰:“少坐献茶。”
一上来诸葛均被误会是诸葛亮,因为他也是在吟诵诸葛亮最喜欢的《梁父吟》摘录: 凤翱翔于万里兮,无梧不栖。吾困守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自躬耕于陇亩兮,以待天时。聊寄傲于琴书兮,吟咏乎诗。
逢明主于一朝兮,更有何迟。展经纶于天下兮,开创镃基。
救生灵于涂炭兮,到处平夷。立功名于金石兮,拂袖而归。
可见诸葛均的气度不凡和诸葛亮的颇多相似之处。摘录:“P201、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志远。
玄德正看间,忽闻吟咏之声,乃立于门侧窥之;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垄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玄德曰“何处闲游?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河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因问诸葛均曰:“闻令兄卧龙先生熟谙韬略,日看兵书,可得闻乎?
均曰:“不知。”
我们从对话里可以看出诸葛均的个人志向和对刘备的基本态度不是很感兴趣,回答刘备的询问也是云山雾罩、极其冷淡。甚至敷衍说:
“家兄不在,不敢久留车骑。容日却来回礼。”
这明显是在拒客,将刘玄德和关、张二人生生撵了出去。我们在座的诸位有哪一个是如此待客?
刘备的身份不尊贵吗?
还是诸葛均没有文化、没有教养?
显然都不是,那只有一个解释,诸葛均对刘备不感冒,而这种冷淡甚至讨厌的态度是受诸葛亮影响的。
除此之外难道还有另外的解释吗?
从这段描写里间接反映了诸葛亮也是同样的态度。
这就更加引起了关、张的不满。关羽就意识到诸葛亮是故意躲着避而不见。
摘录:“却说玄德访孔明两次不遇,欲再访之。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这里是惊叹号,关羽显然已经动了情绪。)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见。兄何惑于斯人太甚也!
又是一个惊叹号,关羽此时已经激愤。开始对诸葛亮有了成见。
刘备三顾茅庐访诸葛亮不遇,心情自然不爽。
等到刘备出了诸葛亮的家门,就遇上了冒雪赶来的黄承彦。
一个耄耋老人冒着漫天飞雪在山间小路上彳亍。肯定是有重要的事情,摘录:“玄德上马,忽见童子招手篱外,叫曰:“老先生来也!”玄德视之,见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被体,骑一驴,后随带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诵《梁父岭》一首,诗曰:
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空中乱雪飘,改尽江山旧。
仰面观太虚,想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
白发银丝翁,岂惧皇天漏?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玄德问之曰:“此必是卧龙先生也!”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进前作揖。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问曰:“适间所诵之吟,极其高妙,乃何人所作?”黄承彦曰:“老夫在女婿家,观《梁父吟》记得这一篇。却才过桥,偶望篱落间悔花,感而诵之。”玄德曰:“曾见令婿否?”黄承彦曰:“便是老夫径来看拙女小婿矣。”[黄承彦乃河南名士,一见诸葛孔明而异之。后孔明要娶妻,承彦曰:“闻君择妇,吾有一丑女,黄头而色黑,才堪相配,肯容纳乎?”孔明伒然而娶之。时人乃笑孔明,为之谚曰:“莫学孔明择妇,正焉阿承丑女。”]玄德闻言,辞别承彦,上马而行。正值风雪满天,回望卧龙岗,悒怏不已。后人有诗,单道风雪访孔明。其诗曰:
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
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又诗曰:
见说南阳隐士贤,相遨不见又空还。野猿怯冷号林麓,塞雁惊寒下水湾。
着地乱云迷草径,摇天杀气撼柴关。萧萧鞍马归来处,一望弥漫雪满山。
这样的描写既衬托出老人的仙风道骨,又说明了诸葛亮的不凡和神秘。我推测诸葛亮和妻子这一年的冬天就躲在老丈人家里。黄承彦的到来显然是探听消息的。
所以所有人的巧合相遇都是诸葛亮精心布置、刻意的安排。因为诸葛亮是个绝顶聪明的分析预测大师。我们不要忘记黄承彦和刘表是连襟,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同样也是一位隐居的世外高人。
见第三十八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