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都有阿Q的影子
其实,未有鲁迅之前便有了阿Q。只不过鲁迅通过他的笔把一个软弱、愚昧、贪婪、贫穷、自欺欺人、自以为是的阿Q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以图达到“将旧社会的病根深蒂固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设法加以疗治”的目的,这正是先生的伟大。自从阿Q在鲁迅的笔下“分娩”,就已经成为“精神胜利法”的代名词。
阿Q不只中国有,外国也有。歌德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身上也能看到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一天,歌德在魏玛公园散步,在一条仅能容纳一人的小道上,他迎面遇到了曾对他的作品提出尖锐意见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高声喊到:“我从不来不给傻瓜让路。”“而我恰恰相反。”歌德边说边微笑着让到了一边。从歌德的“我恰恰相反”我们似乎听到了潜台词:“妈妈的,你才是傻瓜,不和你一般见识”,这与阿Q的“儿子打老子”一样去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如同一辙。其实,歌德与阿Q一样软弱。典型一例便是他另一个让路的故事。一天,歌德与贝多芬正在郊外散步,皇后和一群皇家贵族刚巧从对面走了过来。歌德抓住贝多芬的手说:“皇后和皇家的贵族们到这里来了,我们让路吧!”贝多芬挣脱了被拉着的手说:“为什么一定要让路给他们?在我们两个人面前,他们才应该让路。”说着,贝多芬只管把手举起来扶着帽子,从这一群皇族当中大摇大摆地穿了过去,那些皇家贵族果然让路给他。而歌德退在路边,很恭敬地脱了帽子,敬了一个礼,贝多芬认为歌德的举动是“ 一个艺术家最卑下的行为。”事后,歌德向别人说起这件事,认为贝多芬“这样到底是得不到人家好感的。”原来,歌德的谦恭,是为了“赢得人家的好感。”你看是不太阿Q了。如此说来,阿Q在未有鲁迅之前就存在了是有几分道理的。
自从鲁迅创作了《阿Q正传》,我们到处都能看到阿Q的影子。记得,小说问世,有人自报家门说鲁迅写的是他,正因为大多数人身上折射出阿Q的影子,才有人“对号入座”,也说明他们的确有阿Q的性格。阿Q的确是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我常扪心自问我是不是一个阿Q,现在我越琢磨自己越觉得自己像一个阿Q,比如,看到别人大把大把的财源滚滚,心里就说,算什么,将来我儿子要是富了,肯定要比你们阔,看到为官者公款吃喝就想,虽然你吃的比我好,但你那满腹的肥膘让你的血脂不断增高,你的性命危在旦矣。你说这种“精神胜利法”是寻求心理的平衡还是“自我麻痹”、“自我欺骗”?你不用笑我,你也是阿Q,你不也常说“好死不如赖活着吗”,这也是“精神胜利法”,也是阿Q。 其实有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不是什么坏事,就怕像阿Q一样,自私,愚昧,和强烈的占有欲。阿Q很会攀比的,他摸小尼姑时就是和和尚攀比的,“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如今阿Q的子嗣们不但有了摸尼姑的欲望,甚至有了占有欲,让先辈阿Q望尘莫及。四川省眉山市原审计局局长钟建初,因犯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他在担任县长、县委书记及市财政局党组书记等领导职务期间,乱搞女人,并丰富和发展了阿Q的“和尚摸得我就摸不得”的理论,“让女人陪一陪有什么大惊小怪。”眼下,出现贪官不算出奇,贪官有情妇也不出奇,但搞女人还搞出了理论,就很出奇了。这个理论,是一个腐败官员眼中的现状。他是说情妇现象是普遍的,人们应该习以为常不要大惊小怪,有许多女人围拥,是地位和成功的标志,应该羡慕才是。腐败者有了一定的权力就可以大把捞钱,包女人,权力在他们手里可使二者兼收 。 做公仆的坏了良心,就必然将阿Q的劣根性蔓延起来,出了贪官不可怕,因为更多的领导干部是纯正的,是对这种丑恶现象不齿的。可怕的是面对腐败和丑恶,我们还像阿Q那样聊以自慰:“现在社会风气就这样。”好似这种淫糜作风不应该惊诧,指责,而应视为正常。到处都有阿Q的影子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阿Q的种种卑劣,鲜见鲁迅般的“匕首”和“投枪。”
2008年4月20日中华杂文网.博客
差距
古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现代:屋子里拢着炉火,老爷吩咐开窗买水果, 说"天气不冷火太热 别任它烤坏了我。” 屋子外躺着一个叫化子, 咬紧了牙齿对着北风喊 “要死” 可怜屋外与屋里, 相隔只有一层薄纸!
当代: 昨天去卖猪,归来泪满襟;桌前食肉者,不是养猪人。
2008年5月10日中华杂文网.博客
全国哀悼日,闪现着生命的光辉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顷刻间,剥夺了数万鲜活的生命,给中国人带来无尽的伤痛,也唱响了悲壮之歌。
5月18日,国务院发布公告: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各驻外机构下半旗志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馆设立吊言簿。
5月19日晨4时57分,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到顶端,随着护旗手高昂的“降半旗”口令,国旗慢慢降下,为在这次地震中失去生命的数万同胞下半旗志哀。国旗为平民而降,向逝者志哀,为生者加油。
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国旗半垂,用最庄严的仪式,为聚然失去生命的同胞,为每一个个体生命默哀。
在这一刻,我们每个活着的人百感交集,伤心至极,无情的天灾夺去了数万同胞的生命,悲哉!无尽的哀思,埋在亿万人的心底,痛哉!我们要为他们举哀。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骨肉同胞,是我们的亲人,失去亲人的中国人是悲痛的,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我们要用默哀这种方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逝者的生命也会因为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的哀悼而得到延续。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也是第一次为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降半旗志哀,国旗低垂祭亡灵,天地同悲悼国殇。举国哀悼日,我们看到了我们的政府和人民在对待普通百姓的生命所体现的尊重。这是一种价值观,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是的,我们每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是极其宝贵的,都应该得到应有的珍惜和敬重。这是人性的回归,而我们为这种回归曾经付出高昂的代价。是地震“震醒”了我们心底曾经的从来没有泯灭的对生命的价值的看重和尊敬。我们懂得了,无论是谁来到这个世界上,生命都是相同的,都是宝贵的,
1966年3月8日晨5时30分,河北邢台发生6.7级地震,死亡1693人,受伤12546人,重伤3914人,地震发生后,死者未来得及追思,伤者未来得及抚慰,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成千上万的人好像忘记了地震的伤痛积极投身到这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中,邢台地震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化了;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辽宁海城、营口发生7.3级地震,因为这次地震得到了及时的预报,伤亡很小,仅有1300多人死亡,那时候,“文体大革命”已经继续和深入,“批林批孔”甚啸尘上,这1000多人的亡灵也被人们淡忘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7分,河北唐山、丰南发生7.8级强烈地震,有242769人死亡,164851受伤,3000多人截瘫,25000多人肢体残疾,那时候“四人帮”还在台上,他们竟然丧心病狂的说:“不要拿地震干扰政治”,他们念念不忘的是“阶级斗争”,在他们眼里当时的“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才是头等工作,他们不可能为逝去的24万生命默哀,唐山地震是20世纪世界上人员伤亡最重的,但那些失去生命的24万人,就这样悄悄的离去了,他们的亡灵没有得到安抚,这些年他们在天堂还好吗?
当我们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中的时候,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人的生命的可贵,今天,当数万同胞遇难的时候,我们悲痛欲绝,我们可以毫无顾及地为那些失去生命的人哀悼了,为那些失去生命的孩子,为那些失去生命的父亲和母亲,为那些所有的遇难者哀悼。灾难中的受害者,不论是遇难者还是幸存者,他们同样都是人,同样都是生命,尽管灾难已经无情地给他们划分了世界。我们说尊重生命,含义不仅局限于尊重那些幸存者,给他们最大的关怀和帮助;我们同样需要尊重那些不幸的遇难者,给他们以生命最后的尊严和最为沉痛的哀思。
苦愈重,而志愈坚。确立全国哀悼日,是全国人民的愿望,也可彰显政府对生命的尊重。用这样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毛泽东语),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化悲痛为力量,夺取抗震斗争的胜利。设立全国哀悼日,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哀思的方式,而是因为这是对生命一种最起码的尊重。在“哀悼” 和“哀思”死难者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借“全国哀悼日”,化悲痛为力量,把对死难者的“哀悼”和“哀思”,化为爱国主义和爱心奉献的实际行动,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灾区人民群众以最大的支援。尊重生命,铭记苦难,将使一个国家在挫折中奋起,会让一个民族在苦难中前行。
全体中国人在地震发生的时刻共同默哀,以此表达举国之沉痛哀思,闪现着人性的光辉,通过哀悼日,凝聚起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顽强信念,让逝者安息,让生者坚强,祈愿所有不幸的生命得到安息。
2008年5月28日中华杂文网.博客
中国需要呐喊
2008年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笛声警报长鸣,13亿中国人齐身肃立,低首默哀。这一刻,山峦无语,江河呜咽,举国同哀!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同胞失去的生命,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同胞遭受的灾难,为四川汶川大地震中我们同胞夫去的家园......,这是中国午后的二点二十八分,神州大地到处弥漫着哀伤的气氛。
在为遇难同胞默哀后,天安门广场默哀人群手持菊花高喊:“四川挺住!”“中国加油!”“祖国万岁!”这是坚强的中国人在哀伤后发出的呐喊。多难的中国需要这样的高喊,打不垮的中国需要这样的呐喊!那在天安门广场的无数群众代表着13亿中国人民,他们喊出的是我们共同的声音。
中国需要这样的呐喊。天灾我们无法预料,这场大地震把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从此以后,一个叫汶川的地方将永远被记忆封存。从此以后,这段悲情的岁月将永留史册。
中国需要这样的呐喊。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把我们的家园重新建设得更加美好。
当13亿人民为同胞失去的生命,为同胞所受的苦难,我们的泪流在一起。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发出心底的呼号,因为此刻,中国需要呐喊,中华民族对生命有极大的尊重。中华民族有顽强钢铁一般的意志,我们会战胜一切困难,而不会被困难所征服。
当13亿人的泪流在一起的时候,当13亿人心手相连的时候,没有什么可以击垮我们。
大痛已至,我们感觉到了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大爱正四面飞歌,我们更加铭记在心,有一种力量叫做中国精神——淳朴、善良、顽强、坚不可摧!
中国需要呐喊。通过呐喊暄泄我们心中的悲伤,通过呐喊,13亿中国人的心才能凝聚。地震发生后,我每天都在看电视,有很多次都禁不住泪流满面。灾区人民实在太惨了,我们对他们的最大的支援就是同声呐喊:灾区人民要挺住!汶川要挺住!四川要挺住!中国要挺住!
中国需要呐喊。我们哀悼失去的生命,就是要告尉逝去者,你们未竟的事业,我们会完成。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就是希望灾区的人民坚强勇敢地面对灾难,好好的生活,将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阳光总在风雨后。无论多难,我们13亿人民的心永远和灾区人民连在一起,无论多难,我们都会支持你们!在我们的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灾难远在汶川,爱在每个人心中,一种叫做众志成城的力量在祖国的大地悄然涌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灾难面前,我们选择面对,我们选择奉献大爱。
没有任何困难能使中国人民所屈服,在灾难面前,中国需要呐喊。喊出我们不屈不挠的勇气和重建家园的信心。
四川加油!
中国加油!
2008年6月6日中华杂文网.博客
“你要努力工作啊”
6月6日上午,专程赴四川考察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情况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绵阳几处群众安置点看望转移群众。当他见到年愈百岁的老人陈佳珍时,总理双手合十,向还要差8天就满百岁的陈佳珍老人提前祝寿。并俯下身子坐在床边贴着老人的脸大声说:祝您健康长寿。老人握住温总理的手说:“你要努力工作啊。”“听你的话,我会努力工作的。”温家宝认真地对老人说。
一个普通百姓竟然嘱托总理“努力工作”,简直匪夷所思。从古至今都是君要求臣,父告诫子,虽然我们不兴封建社会那一套了,但封建残余思想还根深蒂固。所以上级要求下级努力工作是理所应当的,而如今一个普通的百姓要求总理“努力工作”,在一些人的贯常思维中就显得不正常了。长期以来,下级对上级的指示只能唯命称诺,哪有要求上级如何如何之理?这位百岁老人竟然“出人意料”的嘱托总理努力工作,而作为总理的温家宝竟然爽快答应,正面回应。这就是和谐啊,百姓与官员和谐了,社会才能和谐。这就是民主,我们不但上级要求下级努力工作,上司要求下属努力工作,百姓对官员也可以提出这样的要求!所以陈佳珍老人的话又在意料这中。这才是正常的。温家宝和陈佳珍的对话正反映了今日官民双方对身份的准确确认,实行民主的双重自觉。
做一个假设,如果陈佳珍老人不是对总理而是对基层的官员要求“你要努力工作啊。”我们的地方官员会大度的爽快答应吗?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不把脸拉成万里长城一般,也会布满阶级斗争的阴云。那满脸的不快的潜台词就是你不要倚老卖老,我工作努力不努力还用得着你老人家语重心长吗?这是好的,不好的,一定会在心里狠狠地冒出两个字“讨厌”。背后还要对所属地区的领导提出批评:“你是怎么搞的,怎么会让老百姓提出这样尖锐的问题?”虽然这只是我的一种腻想,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某些官员的确如此。
百岁老人陈佳珍为什么要求总理“努力工作?”因为人民需要总理努力工作,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总理的职务再高,也是人民的公仆。当前抗震救灾的任务还很艰巨,形势需要总理努力工作,需要各级领导努力工作。政府强有力的运作能力和人性化的举措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人民感到温暖,人民感到有了主心骨。正因为政府及温总理的努力工作,才让人民有了安全感。
“你要努力工作啊。”老人对总理提出这样的要求,是否说明总理过去的工作不够努力,当然不是。我们的总理在得知地震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赶赴灾区,出现在灾情最严重、也最危险的映秀镇。指挥大家实施救人,鼓励灾民要挺起脊梁。他和救援人员一起搬石头,他的手臂出了血,他的眼里流着泪,他和大家一起吃馒头就咸菜。这就是我们不惧危险的总理。每一次灾难的现场都有他的身影。总理确实是努力的工作着,他时刻都在为百姓着想。为农民工讨薪,为遇难矿工流泪,免费义务教育,免除农业税,温总理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他对民众的诺言。
“你要努力工作啊。”一句简简单单出自一个老人之口的嘱托,如洪钟大吕,掷地有声。这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官员的要求,这个要求不过份。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对领导干部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领导干部的宗旨。如果官员们都牢记人民的嘱托,就会更加自觉地努力工作,哪能还会出现官僚和腐败。
当权者请记住这句话吧——
你要努力工作啊。
2008年6月18日新浪博客
挺起民族不屈的脊梁
2008年,将永久地定格在我们长久的记忆中。08开年不利,一场罕见的特大冰雪在南方肆虐。当我们战胜冰雪迎来春光,将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又一场特大灾难向我们袭来。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一刻,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以汶川为中心的超过10万公里的土地上,一栋栋房屋被夷为平地,一个个城镇村庄成为废墟,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瞬间消失......,这次超强地震,破坏之严重,人员伤亡之多,救灾难度之大都是历史上罕见的。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吞没了数以万计的生命,毁坏了无数家园,但是它摧不垮中华民族凝聚不屈的力量与勇气,摧不垮中国人民不畏艰险战胜灾难的斗志与精神。
5月2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再次来到了绵阳、德阳慰问受灾群众,视察抗震救灾工作。在高三.一班,温家宝在黑板上写下“多难兴邦”四个字。他说,我们要记住这四个字,相信经受过灾难的同学会更加努力。有了孩子们,教育在继续,民族就有希望。
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诚。每一个民族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总会遭遇一些灾难,承受某种考验。《左传.昭公四年》言:“邻国之难,不可虞也。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中华民族在一场场灾难面前更加精诚团结,万众一心,用智慧、信心和勇气,越发斗志昂扬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越发文明、富强和民主。这种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虽经百难而不倒以及能够复兴的秘密所在。天佑中华,多难兴邦。
5月19日,庄严的国旗降半旗,设立举国哀悼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为在严重自然灾害中罹难的同胞举行全国哀悼性活动。5月19日至21日,国旗连续3天为平民百姓低垂。虽然,哀悼是每个人的权利,但我们仍需要这样一个仪式,不仅让我们释放悲伤,更可以据此感知国与民同在。这片生生不息的土地,废墟下的黎民百姓第一次在享受着国家的哀悼,废墟上的中国,阳光开始重新普照。5月19日下午的天安门广场,上万人围绕在五星红旗下,片刻沉默后,“汶川挺住!”、“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令无数中国人落泪。那一刻,“加油”声是最美的语言。以举国哀悼的方式寄托我们的悲伤,必将凝聚全民族的力量,无论有多大的痛苦和艰难,我们都会一起担当!
存活下来的几十万人接下来要重建家园,生存、生活下去,这才是最紧迫和攸关的事情。想了很久,感觉对自己来说力举百斤,不如智以天下!用自己的双手写出更多感人和奋进的字,唤起更多人的同情心、爱国情,呼吁更多的人投入到帮助灾民重建家园的队伍中去。文以载道,物以颂志,这不仅是对良知和道义的呼唤,也是一种深远的责任和义务。国家罹难,匹夫有责,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理由为中国挺起自己的脊梁。
灾区人民表现出的坚强、勇敢和创造出的生命奇迹,让我们感到中国人骨子里的强劲与伟大。我们无法忘记,映秀小学的教师连蓉,反复从二楼带着孩子们跑下来,当她再度进入教室带学生的时候,她自己被压住。当挖掘队员从废墟里找到她的时候,她两手各抱着一个孩子,一个已经死了,另一个活着......我们无法忘记,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被人们挖出时,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他的身下是4个得救的学生......我们无法忘记,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整体垮塌,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瞿万容将一名小孩抱在怀中,用后背挡住垮塌的水泥板,小孩获救了,瞿老师却再也没有醒来......我们无法忘记,那个失去两岁儿子的女警察,坚强地履行着作为一名警察的职责,始终奋战在救援的第一线,直到因连续劳累而晕倒......我们无法忘记,那位年轻的母亲在废墟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用手机短信写下的话:“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下来,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伟大的母爱在这一刻得到了升华......
温家宝总理对聚集在操场上的孩子们深情地说:“希望大家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地震发生不到5个小时,温家宝总理就抵达灾区现场,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总理在亲临灾区的5天时间里,走遍了所有受灾严重的地方,他安慰灾民,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只有心里装着我们每一个老百姓,总理才能哪里灾情严重,就出现在哪里。他在哪里,哪里就有一座山,他在哪里,哪里就有一片希望。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奋斗的光荣传统。灾难使人悲痛,灾难也能激发民族精神,凝聚人民的力量。挺起民族的脊梁。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我们眼前是一片废墟,但我们的未来是一片光明,我们会昂起头颅,挺起不屈的脊,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任何困难也压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挺起脊梁的中华民族,永远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008年6月21日新浪博客
牢记教诲谱新曲
改革的春风,使我国的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残疾人事业也借助改革的浪潮悄然涌动。1983年,大连市的残疾人吕世明、李扬率先在我国成立了第一家残疾人组织——大连残疾青年协会。这一星星之火,很快燃遍了祖国各地,也燃到了北国江城——吉林市。
1984年3月24日,我市优秀残疾人韩敏收到了大连市残青协会的聘书。韩敏高位截瘫,但刻苦自学英语,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很多译作。这个常年坐在家里的残疾人收到大连残青协会的聘书格外高兴。不过这种愉快的心情很快被那深深地思索所代替。她想,都是残疾人,人家大连能成立这样一个协会,我们为什么不能呢?自那以后,韩敏就常常思索有一天在吉林市也成立残青协会的问题。正当韩敏思考着“有一天……”的时候,这一天便随着一个人的到来悄然而至。
1984年9月13日,我市另一名优秀残疾人刘士权来到了韩敏家。刘士权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自学英语成才,他被吉化公司仪表厂电大英语班聘为英语辅导老师。韩敏将自己思考的问题向刘士权谈了,刘士权十分赞同。
两次会面后,刘士权开始四处寻觅人才,最后找到了我、王腊梅、艾世俭等我市的优秀残疾人,共同商议成立吉林市残疾青年协会事宜。
我出生于1957年,两岁时因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1977年中学毕业后,父亲病逝,按当时的政策,我本可以接班到铁路工作。但因为残疾,我没有“资格”接班;1978年,我参加高考,成绩优秀,又是因为身体原因与大学无缘。残疾使我失去了很多,我能和我的伙伴们一起组织自己的协会,为残疾人事业尽一份力而感到由衷地高兴。我们来到了吉林市青年联合会,谈我们的设想,寻求组织的依托,我们还到各企业、事业单位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论白天与黑夜风里雨里,我摇着手摇三轮车走遍了我市的江南江北,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吉林市青年联合会的支持,在市青联的建议下,我们先成立了残青协会筹备组。
为了办好吉林市残青协会,1985年5月31日,刘士权和王腊梅自费到大连取经。回来后我们在刘士权家召开了第四次筹备会议,研究出版了协会的第一期会刊,拿出了会徽图案,确定了会歌。就这样,我们几位血气方刚的青年男女,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历尽艰辛,在上级领导及残青朋友的帮助下,1985年9月24日,吉林市残疾青年代表大会在市青少年文化宫隆重召开。我们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吉林市残疾青年协会。从此,在吉林市我们燃起了残疾人事业的第一把火,为吉林市的残疾人事业写出了辉煌的序曲。
1986年8月4日,就在协会成立一周年前夕,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到吉林市调研。当他听说吉林市有几个残疾人自发组织了吉林市残疾青年协会时高兴地说:“我没有白来一趟,我要见一见他们。”朴方理事长来到王腊梅家,详细地询问了我市残疾青年协会从筹备到成立的工作情况,了解协会组织残疾人搞了哪些活动,尤为关注残疾人的婚姻大事、就业状况及残疾人的生存状态。最后当王腊梅把会刊《冰菱花》赠送朴方理事长时,他视如珍宝般地收起来,并为我们协会欣然命笔:“共同携手,担负起我们的历史使命。”
“共同携手,担负起我们的历史使命。”我作为协会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始终牢记朴方同志的教诲,带头走自学成才的路。在做好协会工作的同时,我还参加自学考试,从专科到本科。
我牢记朴方同志的教诲,把目光投向关注残疾人事业发展上。为了改变一些人把残疾人当成社会负担的偏见,我大力宣传优秀残疾人自尊、自强、自立以及他们奉献进取的精神,表现他们的一种品德,一种追求,为他们,也为自己鼓舞与欢呼。
生活剥夺了残疾人的很多权利,但我们为社会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权利不会被剥夺。尽管我们的生活道路仍然充满了坎坷,但我会坚定地走下去,因为只有不畏世间苦,才能做得好儿男,才能为残疾人事业继续谱写新曲。
2008年第8期《中国残疾人》
传递激情 奉献关爱
北京2008奥运会火炬已经缓缓熄灭。8月28日,在古老的庄严的天坛祈年殿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双手高擎刚刚采集的北京残奥会圣火火种点燃的残奥会火炬,亲手将圣火盆点燃。站在熊熊燃亮的残奥会圣火盆旁,温家宝庄严宣布:“北京2008残奥会火炬接力开始!”圣火将沿中华文明线、时代风采线传递。9月6日,北京又将点燃起残疾人奥运会的圣火。
1960年,意大利人在罗马举办了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创了世界残疾人体育的先河,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奥林匹克精神由此得到充实,人类的体育运动日臻完美。残奥会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赛人数最多的重要的残疾人体育赛事。
1984年6月,也就是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之前,在纽约先期举行了残奥会。我国盲人运动员平雅丽,在跳远比赛中,打破了世界纪录,获得金牌。可以说,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零的突破”,是残疾人运动员,比许海峰拿到金牌还早一个月。雅典残奥会,我国残奥健儿,在神话传说的故乡,上演一幕幕中国神话,共获得金牌63枚,银牌46枚,铜牌32枚,金牌和奖牌总数列世界各国之首,实现中国奥运史上金牌总数第一,又是残疾人运动员。中国的残疾人运动在肇始之初,就显现泱泱大国的风范和古老文明的厚重积淀。
每次观看残奥会,我都很激动。对于残疾人来说,参加体育比赛就意味着艰难与挑战。这是生命的勇者同命运的执著抗挣。生命要超越极限、超越残缺、超越自我,才体现出残缺人生的精彩与完美。那些竞技场上的残疾人,在完成一次次突破后,向我们展示的是生命的力与美。这正符合残奥会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
如果说,残奥会是残疾人展示自己特殊体育的舞台,那么,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和进步,奥运会赛场也能吸收更多的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运动员在同一起点竞技。北京奥运会就有残疾人选手参加比赛。南非选手纳塔莉.杜托伊特在一次摩托车事故中失去了左小腿,但她没有放弃游泳事业,康复后,继续在泳池中苦练,在北京奥运会女子10公里马拉松游泳比赛中得到了第16名,而波兰乒乓球运动员娜塔列娅.帕蒂卡是一个天生右下臂残疾的坚强姑娘,她代表波兰队与中国香港队进行了女团小组赛第一轮比赛以微弱分差惜败,这位“断臂维纳斯,”还将参加北京残奥会。
今年助残日的口号是“牵手残疾人,走近残奥会。”也就是说,全社会的人都要关心残疾人,关注残奥会。残健同行,和谐共创。这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最基本要求。联合国负责残疾人事务的官员索卡尔斯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世上没有残疾人,只有残疾的环境。”在我们社会为什么有些残疾人生活的那样艰难,主要的是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残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与价值。对于残疾人这一特殊困难的群体,如果他们生存的环境不好,那么,他们的生命价值和尊严就得不到体现。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残疾人选择了体育运动作为他们生命的一种载体,就昭示了他们的意识的觉醒,自我人格的完善,生命极限的超越,以及同命运搏斗所表现的那种顽强精神。
就生命的本身意义而言,无所谓残缺与健全。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都拥有完整的毫不残缺的生命,如果在各行各业都有残疾人的位置,他们也一定会在不同的位置上摘金夺银拿奖牌,你信不?
2008年9月2日中华杂文网.博客
残奥会,能否唤起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
看奥运会与看残奥会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奥运比赛带给我们的是激情,看残奥会带给我们的是震憾。在9月6日的残奥会开幕式上,激动人心的莫过于火炬塔的点燃,残疾人田径运动员侯斌,独自拉紧绳索攀升到了40米的高度,以一种大扑若拙但却震撼人心的方式点燃了残奥会主火炬台。感动了世界。
而残奥会开始以来,我们时时刻刻被震撼着。生动的画面、惊心动魄的顽强瞬间,到处是生命完美的律动。毫无疑问,残奥会精彩在人文。从无障碍场馆建设到残奥志愿者特殊培训,从闻所未闻的观赛礼仪到体贴入微的赛程规则,残奥会让曾经“目光短浅”的我们长了见识:什么叫人性化。残奥会让人们体会到人性的美好,并且进一步懂得如何更好地尊重残疾人。
当侯斌用那种特殊方式点燃火炬,其坚强和坚持的精神令人感动,诠释着残奥会的价值理念,诠释着坚毅与勇敢的精神,人们给予侯斌更多的是钦佩和尊重。但我要说点不和谐之音,尊重残疾人,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点火炬和尊重残疾人是不能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侯斌只是侯斌,他代表着广大的残疾人,同时,他也代表着自己。对侯斌的尊重并不等于对残疾人的尊重。健全人与残疾人之间的隔阂由来已久。在推动残疾人融入社会的道路上,我们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美的火炬手”金晶说过一个感受:在国外,大街上常常能看到残疾人;在国内,上街的残疾人并不多。
对残疾人的尊重需要时间,需要耐心,需要契机。北京残奥会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平等和尊重应该是最基本的原则。残奥会是我们感受与学习平等对待和真诚尊重残疾人最好的机会。邓朴方曾说过:“残疾人是一个特殊而困难的群体。在他们的生命中,最能显示人的体能和精神在承受种种缺陷的情况下,经过顽强拼搏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会是人体潜能的展示,是人类生命力的勃发,也是人类社会爱心的集中体现。”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不仅能够增强残疾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的机能,而且残疾人还可以通过意志和体能的较量,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残奥会的起源于二战后的欧洲。为了让在战争中脊髓受损导致下肢瘫痪的士兵尽快康复,1948年伦敦第14届夏季奥运会期间,英国的神经外科医生路德维格·格特曼爵士和一些热衷于残疾人事业的知名人士,为一批轮椅运动员组织了自己的运动会,称为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
4年后,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联合会在英国成立,并于当年举办了首届国际残疾人运动会,这是“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前身。1960年,在罗马第17届奥运会结束两周后,来自23个国家的400名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第九届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届运动会后来被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为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1988年汉城第八届残奥会以后,形成了每届残奥会和夏季奥运会在同一城市举行的惯例。
今天,残奥会已经成为全世界残疾人的体育盛会,展示各国残疾人崇高精神和时代风采的舞台,颂扬人类文明进步、和谐共荣的庆典。人们关注残奥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旨在通过这样一个专为残疾人举办的奥运会,表达整个世界对于残疾人的关注、关爱与支持。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当你有能力在跑道上挥洒汗水,你就会感觉自己再也不是一个没有用的人;你就会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了社会这个舞台。
阿基米德有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而残疾人的支点是什么?在运动赛场上提供给运动员展现自我风采的机会和相关设施。提供人道的方便设施,让残疾人的生活更能自我,是对其最大的尊重。这样的感受,我们并不陌生。穿行在人流密集、拥挤的火车站,几乎全是阶梯式楼梯,缺乏残疾人便道;在不少为残疾人设立的盲道上,也常常停满小汽车、自行车。“无障碍”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我们举办了一场精彩的盛会,展现了生命的平等、顽强与尊重;我们也应以北京残奥会为契机,着力建设“无障碍”社会——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改善,更有对残疾人各项权益的保障,残疾人才能和我们一样快乐地生活。
在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所以说,残疾所带来的苦痛,决不仅仅是个人的苦痛,也是家庭的苦痛,社会的苦痛。奥运会的“公平比赛精神”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残疾人面临的种种不公。招工歧视、就学歧视、择偶歧视......身心残缺固然给残疾人带来诸多不便,但在实际生活中,使残疾人陷入困境和苦恼的往往还有来自外部的原因,这其中有环境方面的障碍,也有人们的落后观念、歧视性言行。有的人对残疾人不关心、不了解,成见偏见根深蒂固。而传统的发展理念、规划和实践很少会主动地顾及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合理需求和特点。结果,许多对健全人理所当然的事情,到了残疾人那儿却怎么也行不通,有形无形的障碍使残疾人得不到公平的机会和待遇,形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于是,坐轮椅的出不了楼、上不了街、用不了公交工具,视力、听觉有损伤的人,得不到理应获得的公共信息。有些政策和规章制度的规定也不尽合理,造成残疾人在获得公平教育、培训和就业方面更加困难。有时候,残疾人即便有本事,完全能胜任包括公务员在内的某些工作岗位,却因为政策性限制和用人单位的偏见和歧视而只能望而兴叹。如此等等,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并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尊重残疾人,绝不能“只看到残疾,看不见人”。既不要把残疾人当作施舍和怜悯的对象,也不必过分夸大甚至神化个别残疾人自强拼搏的英雄事迹。残疾人首先是普普通通的人,与我们在权利和人格尊严上是平等的,同时他们又需要而且有权获得国家和社会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尊重残疾人,不是同情残疾人。过多的同情也是一种伤害。有的残疾人强调:“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行;我们不需要怜悯和同情,只需要平等和尊重。”
尊重永远是相互的,更好地尊重残疾人,就是更好地尊重我们自己。
我们希望通过残奥会唤起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力量,对残疾人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关怀与支持。惟有整个社会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才能让他们在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坚强以及关爱的力量。
让“残奥效应”升华社会文明。
2008年11月15日中华杂文网.博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