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杂文随笔集《梦心笔谈》(一)

时间:2015/4/2 作者: 樊耀文 热度: 64779

  作者小传
  
  樊耀文,笔名:秋池。1957年11月26日生于吉林市。两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1978年参加高考,因为身体残疾而被拒之大学门外。1984年开始参加自学考试,1986年,获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1990年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证书。1990年获得由国家自考委和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联合颁发的“优秀残疾人自学成才奖”荣誉证书。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先后在当地报刊、国家级报刊上发表杂文、诗歌、随笔、评论300余篇。有些作品获国家级奖励。
  
  梦心笔谈
  
  樊耀文 著
  
  序
  
  梦想与心灵的双重演绎
  
  樊耀文杂文随笔集《梦心笔谈》序
  
  与樊耀文兄相识于网上,是因为我们都是《中华杂文网》的粉丝,都在博客中折腾,都是群中瞎闹,就这样又彼此记住了名字,有了极为肤浅的了解。作为文学爱好者,我们彼此相仿,共同的经历和相似的水平,使我们没有距离感;但真实的距离,又感觉到彼此是那么不可及。这种感觉,就像芸芸众生之中,似曾相识又彼此不熟知。
  
  当某天QQ闪起,耀文兄约我给他的作品集写序,我着实吃了一惊,但却又极为爽快的答应了。这其间有两个原因,一是我为人极为豪爽,总是难以拒绝别人的要求;二是我初时认为这可能是一种玩话,所以就没有深思。但没有想到,耀文兄很认真的发来了自己的作品集电子文档,一再嘱咐和恳请,我才感到压力陡增,情绪莫名的紧张起来,一时竟然不知所措。
  
  假若是面对熟知的人,我可能不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尽管水平有限,但基于了解还是可以胡扯上几句应付,但对于耀文我确没有这种感觉,这就要求必须通过其作品去重新了解和认识;二是我从来没有写过什么序,也没有这种奢想,因为于常人眼中,这至少是名家或在某个方面的权威才有这种资格。而我不过是一小小的文学爱好者,有鲁班门前弄大斧的惶恐感。
  
  《梦心笔谈》从1986年开始至2010年结束,其间的跨度达25年之长,足以让懵懂小孩进入不惑之年。由此我们不敢推断出作者的年轮和成长经历,也可以窥视其成长的心路历程。所以,耀文兄将自己的首部作品集取名为《梦心笔谈》是有着其深刻的意义。
  
  人活着就有梦想。从第一篇《抓住生命的春天》意境与灵动到《帷幕落下,四年后看新的轮回》的理性与深刻,这突然让人感觉有恍如隔世之感。心灵与梦想,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在进行着激烈的碰撞,进行着梦想与心灵的双重演绎,这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文学不懈的追求对梦想的坚韧固守,对心灵的时时打扫,对人生的反复思考。客观的说,于文字而言,耀文算不得突出,就文集本身鲜有特色,唯一的印记当是作者的率真与朴实,真诚与执着,我手写我心,用心看世界著文章。正是因为如此,才感人,才倍感吸引人。在求术轻道的当下,在写书的比看书的人还多的社会背景下,这样的固守虽然有自娱自乐的偏执,但却不失为一种人生态度,如果连自己都不认可,不感动的东西又何以去感动别人呢?
  
  时无英雄,连竖子也难以成名。社会文字垃圾可谓多亦,我们每一个人几乎都在制造,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追求完美何不退而求其次,在真诚浇灌上,在全心对待上更加给力呢?耀文的文章发表不多,写得也不是很多,就功底而言也还有差距,但其篇篇都凝聚自己的心血,这比什么都重要。将作品归集出版,或有跟风之嫌,或有包装之意,但将心血归集,对于本人来说却是其他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宝贵财富。
  
  就文字本身而言却无可评之处,除了一些简泛的杂文随笔,就是作者对于南非世界杯的评论。确切的说,囿于文体的限制,这些文字本身的寿命就很短,况且很多人并不是忠实的球迷,那么文字的受众就更加有限。球评本是仁智相见的事情,作为铁杆球迷和这场运动的见证者,我对于他的某些观点并非完全认可。但作为球迷对于他的这种真诚又无比敬重,将心中所思所想用笔表达出来,比成天只会发发牢骚的人肯定更加用心。一个人,没有这种修为,没有这种偏好,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原本想再说点什么,因为我感觉这样结尾有些太突兀,这样泛泛之淡太有些失礼,但我却又无话可说。我想序这东西本不一定就长,因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当是最基本的人生哲学。既然我不是高超的推荐者,也不是绝妙的吹鼓手,我用自己的笔写自己想说的话,或是对耀文兄的盛情最好的回馈,对他的文字最好的尊重。但我知道,不用推销和鼓吹,耀文这些文字都会打动每一个人,因为凡是心与心的交流和碰撞,都会产生思想的火花,于我而言如此,于你,于他,于大家都同样如此,不信你就试一试,且读一读。
  
  堂吉伟德
  
  2011年初夏于营山陋室
  
  目录
  
  第一辑
  
  杂文与随笔
  
  抓住生命的春天
  
  春天,是大自然的美好季节。青春,是人生的“春天”。只有抓住生命的春天,在这大好的人生季节里有所成就,生命才会放出奇光异彩。
  
  许多哲人伟业不正是在人生的“春天”里创造出来的吗?爱因斯坦在人生的春天里创立了“光量子学说”,“狭义相对论”;唐朝李世民十八岁当统帅,贝多芬年轻时双耳失聪吟绝唱。
  
  青年朋友们,抓住生命的春天,让自己的青春放射出壮丽的色彩。胡习华勇于创造,设计出中山门蝶式立交桥,受到邓小平同志称赞;吕世明人残志高,不但刻苦学习外语,还响亮地提出了“‘废’字与我无缘,强音做生活的主旋”的口号,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残疾青年协会,把残疾人组织起来走自强自立之路;老山的战士们为了祖国的安宁远离亲人守卫边关……这些人,他们做的每一件事不尽相同,然而他们吟唱的青春之曲却是同一时代的主旋。
  
  年轻的朋友,请抓住生命的春天!让知识的甘露滋润自己的心田。需知,我们的时代是掌握知识,追求知识的时代,做一个合格的现代中国青年就要掌握知识,用科学的理论和文化知识去搞建设。靠人拉肩扛抡镐头干不出四个现代化,靠铁犁锤锄也不能翻两番,改变落后的生产力,知识是力量的源泉。
  
  年轻的朋友,请抓住生命的春天!我们是幸运的一代。我们是跨世纪的人,历史不但交给了我们二十世纪也给了我们二十一世纪。我们不但要在本世纪“翻两番”,更主要的我们要在二十一世纪走在世界的前面。
  
  年轻的朋友,仅有壮实的躯体,不是完整的生命,仅有俏丽的容貌,还不是真正的青春,真正的青春就是趁你还年轻,去开拓,去创造,去生活。
  
  刊于1986年11月24日《江城日报》
  
  应注重残疾毕业生的使用
  
  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建立,吸引了大批自学者,其中也有些残疾人。他们身残志坚,身处逆境而奋发向上,通过自学,有的获得了专科、本科毕业证书。因此,希望各级领导和政府部门应该注重对残疾毕业生的使用,使他们能学以致用,为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毋庸讳言,由于残疾,确实给残疾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婚姻、社会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和苦痛,使他们的心灵受到极大的创伤。但他们没有消沉,他们在坎坷的生活道路上奋力拼搏。提出了诗一般的口号“‘废’字与我无缘,强音做生活的主旋。”很多残疾人不受命运的摆布,顽强学习,敢于向生活挑战,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大家熟知的张海迪、史铁生就是其中的优秀的代表。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邓朴方同志指出:“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把残疾人的事情摆在应有的位置,以战略的眼光,抓残疾人的事业工作,到本世纪末,绝大多数残疾人会达到小康水平。不然扔下残疾人这一块,就不叫完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人对残疾人还存在种种偏见。笔者在这几年的自学中,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人对我说;:“学那个有啥用,难道还能请你到机关工作?”有的还对我说:“干脆算了,学那个也不能当饭吃,趁早学个手艺,混碗饭吃得了。”这些都是束缚残疾人手脚的旧观念,难道残疾人就不可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吗?就不可以和健全人一样有同等的工作和学习的权利吗?
  
  真正的对残疾毕业生合理正确的使用,有一定的困难和阻力,但只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帮助,尊重残疾人,这项工作一定能够搞好,只要我们提倡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提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尊重、友爱,那么残疾人也一定会在生活中去开拓,进取和创造,为祖国的四化大业去贡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
  
  1987年1月20日《自学导报》
  
  小人鱼·人·灵魂
  
  地球上最宝贵的莫过于人了,正因为有了人,才有了充满希望的世界。安徒生笔下的小人鱼为了获得“人”的灵魂,不惜奉献自己的生命,幸运的是,我们是作为人的形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然而,若要真的获得一个“人”的灵魂,我们的奋斗也无异于小人鱼在刀尖上跳舞。
  
  老山前线的英雄将士在战火的洗礼中获得了“人”的灵魂;大学生张华在与农民的生命交换中获得了“人”的灵魂;北京中学生钟华在自己短暂的生命中同样获得了这样的灵魂。
  
  当然,若获得人的灵魂,并非都要奉献生命,上海针织五厂青年工人岑毅,从小就患了胸腰椎软骨畸形的不治之症。就是这样一个残疾人,不肯向命运低头,刻苦学习,以四百零四分的优秀成绩,考入了上海南市区业余大学,当了一名残疾大学生。一位日本女青年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我要把你的故事讲给我们那里的残疾人,让他们也像你这样生活。”
  
  可见,获得人的灵魂不在于生命的长短,身体的强弱。对于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的青年来说,不仅仅是活着,就有灵魂,而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历史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自己,贡献于社会。
  
  青年朋友,让我们在平凡的事业中探索,陶冶我们的思想和灵魂吧!
  
  1987年8月15日《青年科学报》
  
  手术刀与切肉刀
  
  前不久,我的一位学医的朋友停薪留职,挂起了个体肉店的招牌,放下了手术刀,操起了切肉刀,就个人收入来说,的确比原来翻了几番。乐乎?悲乎?我茫然。
  
  时下,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10亿人口9亿商,还有1亿等开张。”这话虽然夸张了些,却也道出了我国在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人们的传统意识和生活秩序,受到的挑战和撞击。一向轻商重文的民族忽然对做买卖感起兴趣来,随之出现了“写书的不如卖书的”、“搞核弹的不如卖茶蛋的”等等“脑体到挂”的怪现象。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因此而受挫,一些报考研究生的学生们不考了;一些考上大学的学生退学了;甚至在中小学生中也出现了辍学经商的小个体户。一时间,经商队伍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迅速形成为浩荡之师。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扫盲工作会议提供了这样一条信息:我国目前有文盲2。2亿人,近年新增加的文盲有200万人以上,有识之士惊呼:如此下去,“10年之后中国无大学!”
  
  古今中外,国家要兴旺,哪一个离得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呢?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民族,如果因金钱的诱惑而与愚昧、贫穷、落后为伍,岂不是一代人的罪过?
  
  实在说,我们这个社会,还需要手术刀,总不能用切肉刀去为患者割阑尾吧?
  
  1989年1月10日《青年科学报》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