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5
一
谁专门进行过品德的修养或学习呢?恐怕没有。人们总是逐件事地、逐个具体品德地进行总结分析,甚至是无意识地进行的;而人与人之间通常不会互相细致地讨论这些,自己的总结分析所得也不会告诉别人——这真是在心灵上脱光了衣服,或者告诉别人的也是“我的心里充满了爱”之类有意无意的假话。
然而,品德的修养或学习还是需要专门进行,还是需要求“真”的。可是,需要学习的品德似乎太多了,一个一个地进行,真是太琐碎了。因此,这种修养或学习也得有种系统性。
有的书上将道德的具体项目叫“德目”,我愿意采用这个名词。这里“德目”所指的,是道德的,还是性格的,还是品德的,并不严格区分。
二
几乎每一个“德目”都可以找到与它相似而不好的。忠有愚忠,孝有愚孝,仁有东郭先生对狼的“仁”,义有个人义气。还有如俭朴与吝啬、自信与自负、享受生活与奢靡腐化、尊重领导与阿谀奉承,等等。
年轻人崇尚潇洒、时髦、流行,有没有想到这些也许是轻浮?男人吸烟的动作潇洒吗?女人掩嘴而笑娇柔吗?重要的是实质:吸烟有害健康,“掩嘴而笑”只是动作习惯,甚或是做作。
我的儿子从幼儿园回来,我发现他尿湿了裤子。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他们看动画片的时候,两个老师都不在,他紧尿了,“就尿到裤子里了”。我说你怎么不到厕所去尿?他说老师不让老师不在的时候去厕所。而在单位开会时,一会儿这个,一会儿那个,陆陆续续总有人去厕所,他们并不告知领导。他们也怕尿裤子,但又不提前方便。——我的儿子懂得遵守纪律了,但他走了极端,变成了愚蠢。遵守纪律与愚蠢,这也是相似的德目。
那么,这些“德目”的相似之处如何区分?在人们的一般印象中,犹豫与慎重在心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迟迟疑疑,不能当即进行;但犹豫是不好的,慎重是好的,而这好与不好都是在语言使用中自然形成的,并没有令人信服的区别依据。即同一个概念实质可以用褒贬色彩不同的词语描述,即这只是概念实质与词语的关系问题。但不仅仅这样。
虽然相似“德目”的外在表现也许一样,但内在心理并不相同。一个明白衡量的条件或尺度、局限,另一个却不明白。即任何一个好的品德,都是在某种“范围”内才成立的,如果越过这个“范围”,这个好的品德就会变成与它相似的另一个不好的品德。如俭朴,如果到了在生活待遇方面苛刻的程度就会变成吝啬或啬刻,宽容如果没有原则就是放纵,尊重领导如果过格、不符实际就是阿谀奉承。
三
德目的相反性指节俭(吝啬)与奢侈(舍得花钱或潇洒)、诚实(愚蠢)与狡猾(灵活)、谨慎(谨小慎微)与大意(大气或有气概或有魄力)、自制(没脾气)与放纵(纵逞)等等或对立或矛盾的“德目”。
有的人要在这些或对立或矛盾的品德或性格之间徘徊。
在世俗生活的场景中——这些场景往往只是几个小时的短时间,节俭、诚实、谨慎、自制往往不能战胜奢侈、狡猾、大意、放纵,前者往往处于下风,后者往往处于上风,古今中外都是这样的情形。在朋友聚会中,俭朴往往受到奢侈的嘲笑;在工作中,领导在与不在都遵章守纪的人,在一开始总是受到那些“领导在就遵章守纪领导不在就该咋干咋干”的人不理解,时间长了不理解才能变成钦佩,而这“时间长”不知包含了多少毅力在其中!于是“有的人”就舍弃俭朴、诚实、谨慎、自制,想效法奢侈、狡猾、大意、放纵;结果往往更处于下风,精神受到打击,思想变得迷茫,不知该如何抉择。
剥开语词的褒贬色彩——在意语词褒贬色彩的人未免太肤浅了吧?这些德目的概念实质是:舍不舍得花钱、为人处事坚持原则与否、认真与否、能否自我克制。简单说,这些德目的概念实质都是某方面过不过分、过不过度的问题,即应当取中,不能走极端。但这样说又太抽象了,没有什么指导意义。
这些相反的德目如何取舍呢?
马援的侄子马严、马敦都喜欢讽刺议论,与轻财侠义之士交往,马援先前在交趾,写信告诫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的过失,要象听到父母的名字一样,耳朵可以听,但口不可以说,喜欢谈论别人的长短,妄加评论时政,这是我特别讨厌的事情,宁肯死,也不愿听到子孙们有这种行为。龙伯高敦厚谨慎,不随意讲话,谦虚节俭,廉洁奉公,有威信,我喜欢、敬重他,希望你们效法他。杜季良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他的父亲死了,几个郡的宾客都前来送葬,我也喜欢、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效法他。如效法龙伯高不成功,还可做一个谨慎之人,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尚且象鸭’,但如果效法杜季良不成功,就会堕落成天下轻浮子弟,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以上是引用《资治通鉴》的白话译文。)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答案:并不是任何美德均可效法,如效法不成,反而可能有危害;如欲效法,应结合自身的资质、条件等各种情况慎重考虑,特别是效法不成的后果更应考虑到。可以这样说,那些天生就具有奢侈、狡猾、大意、放纵等等品德的人,比起具有俭朴、诚实、谨慎、自制等等品德的人来,往往占上风,就是因为他们具有后者不具备的自身的资质、条件(世俗所谓“有眼色”)。所以,“有的人”不能因在短时间的生活场景中处于下风,就舍弃在一生中却对我们自身有用的品德或者说德目。
取舍相反德目还有另外的重要衡量标准,即针对事情的大小或性质也要采用不同的取舍原则。如犹豫或慎重与果断或武断针对的事情必须进行区别。一些日常琐事,如应当吃什么饭、饭后的刷锅、早晨的起床等等,不能犹豫,必须本着“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的原则立即进行,即要果断。如果在这些事情上犹豫,其直接后果是耽误时间,其间接后果是耽误其它事情,甚至影响自己的心情、意志。一些大事才须慎重,不能武断。
四
德目更有积极与消极的区别。一般来说,有利于身心健康、有利于做事成功的德目为积极,反之为消极。所以通常人们都学习或践行或赞同积极的德目。
但,消极不一定就是导致失败的原因,它也许是成功的原因;反之,积极也不一定就有利于成功或幸福。另一方面,有些德目的积极与消极是辩证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发生转变。所以,德目的积极与消极是个不能一概而论但需一般地取舍的问题。如心态的乐观与悲观,不能一概而论说乐观总比悲观好,但可以一般地认为乐观比悲观好。性格的内向与外向也是如此。——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候屡次想“改善”性格而不成的心理冲动与“试验”。
如果我们某些与性格紧密联系的品德特征用一般的眼光来看是消极的,如悲观与冷漠(为人不热情),我们也不必忧虑,也不要希图“改善”,我们只要在为人处事中做到扬长避短就行了(对于性格更应如此),这种一般看来消极的品德通常也不易“改善”(对于性格更是如此)。如果我们的某些与道德紧密联系的品德特征用一般的眼光来看是消极的,如偷盗与淫荡,但我们能从中得到利益和享乐,就要厚着脸皮,硬起心肠,将无耻进行到底。
德目的积极与消极是个与功利紧密联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唯利是图”,也不能“毫不利己”。在个人生活温饱不成问题的前提下,应当讲究品德与节操;在涉及到品格时,在必要时,个人生活温饱、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都是可以牺牲的。
德目的积极与消极也是个与他人眼光紧密联系的问题。我们不得不了解他人的眼光,但又不能让他人的眼光所左右——品德或道德方面的独立思考才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可靠支撑。
五
德目还有冲突的问题。如“忠孝不能两全”,是说为国家尽忠与孝顺双亲不能同时做到。此时的抉择,是道德价值观的问题,即:既是个人的选择,又体现品德的高尚或卑鄙的程度。而一般的价值观只是值得尊重的个人选择。更常见的是为理想或成就或名利而奋斗与教养子女的冲突,为理想或成就或名利而奋斗与身心健康的冲突。当德目冲突时,能兼顾当然很好,不能兼顾就是人生的重大问题。如果走极端,人生就可能只有成功而没有幸福,或者空有幸福而感到空虚。所以,在德目冲突时,妥善地进行调节相当重要。“出师未捷身先死”、“过劳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子女成为“留守儿童”,都是应当尽力避免的。
相反的德目是同类而相反,冲突的德目是不同类而冲突,两者不应混同。
在“混”的时候,“脑筋灵活”与“脑筋不灵活”,即“会事”与“不会事”,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样的德目太重要了,太关键了。“脑筋灵活”即“会事”,这是去除道德色彩的隐语,有点阅历的人都会明白指什么样的行为。人人都有“上进”心,都想尽可能地往上“混”,这无可厚非;人人都不愿无德无耻,都讨厌送礼行贿,“跑”、“活动”,这是“性本善”。但两者很容易发生冲突。所以“脑筋灵活”的价值重点在“上进”,“脑筋不灵活”的价值重点在品德,即“会事”与“不会事”不是相反的德目,而是冲突的德目。
这是道德价值观念的问题,而不是智商或情商高低的问题。当你决定采取“脑筋不灵活”即“不会事”的人生态度的时候,你就要做好忍受孤独、寂寞,别人有意无意的嘲讽、排斥的准备,还要做好自我激励、保持节操的准备;否则你就会后悔,而你要改弦更张的话早已经迟了。而他人的眼光是不会看到你价值观的重点在品德而非“上进”的,这方面他人的眼光代表虚荣。所以在德目冲突时,无论你有德还是无耻,都不能在乎他人的眼光。那些价值观的重点在“上进”而非品德的人也不在乎他人的眼光,他们对自己的关键“行径”不会说出来,因为此时他人的眼光是代表“性本善”的。
六
我认为,在理论观念上,道德思想与审美思想应严格区分。我说“潇洒也许是轻浮”,如果用审美的眼光来看,有的人就会想:轻浮就轻浮吧,我宁要潇洒或轻浮的美,也不要相反的丑或非美。我上学时,同宿舍的一个同学,无论是摁他自己的录音机,还是摁我的录音机,都是快而重的一下——他说这样“潇洒”。冬天穿衣服“为了美,冻得跳”的更是大有人在。相反的德目,积极与消极的德目,冲突的德目,都可能会导致这样的认识效果——有的人会以审美意识来“执一端”;为了美,不要德,不要功利或欲望。道德的问题,要用道德价值观作取舍标准;功利的问题,通常要趋利避害。如果不自觉地以审美价值观作了标准,就会发生思想上的混乱。
个人的精神世界,就是道德、功利或欲望、审美三者复杂地混在一起的。我想做的,是把其中的一个方面搞清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