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有书这样说: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五十八年夏天,英国派出的第一个访华使团到达中国。
英国人对这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他们相信,中国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
然而,一登上中国的土地,他们马上发现了触目惊心的贫困。清王朝雇佣了许多老百姓来到英使团的船上,为英国人端茶倒水,扫地做饭。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这些普通中国人“每次接到我们的残羹剩饭,都要千恩万谢。对我们用过的茶叶,他们总是贪婪地争抢,然后煮水泡着喝。”
这是不可能的。
这很明显是谎言,茶叶在中国是非常普遍而且低廉的东西,任何贫穷的中国人都能喝茶,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中国人的生活用品。茶叶在中国不是稀罕物件儿。茶叶是一次性的东西,从来没有中国人会把别人喝过的茶叶“煮水泡着喝”,从来就不会有这种事。这老外大概是第一次到中国来才喝到茶。居然不知道茶叶是一次性的东西。说些无知的谎话,结果自己露怯了,可笑!
这些洋人显然是在以他们的无知的见识来度量中国人。茶叶本身并不贵,那个时候他们国家不产茶叶,由中国出口到他们国家的茶叶的价钱就会变得十分昂贵——那都是运输费、以及做生意的中间人赚取了差价。物以稀为贵,那时在西洋国家茶叶是稀罕物、是奢侈品。他们以能有茶喝显示身份,有钱的洋人才能买得起茶叶。在中国却不是这样,再穷的人也能喝得起茶,茶在中国非常便宜。中国的南部地区都生产茶,数量很多。各地区的人都有各自的对茶的喜好。
中国的茶叶分产地、品种,共有三千四百多种。分不同时节,价格有高、中、低档区别。不同时节喝不同的茶,夏天一般喝绿茶、新茶(即当年采摘的),什么龙井茶、碧螺春、毛尖茶等等,最是中国人夏天的选择。这些茶都是选取茶树最嫩的叶子制作而成。到了冬天,贵族们喜欢喝普洱茶之类的黑茶。中国的有钱人喝茶的讲究要多一些,中国的普通人就没有这么多讲究,贫穷一些的人一般喝大叶茶(就是靠近茶树根部一些的叶制作成的茶),比如什么乌龙茶之类。
日本人就知道个乌龙茶;西洋人喝红茶(绿茶存放久了、不新鲜了,就变成了红茶)。后来按照他们的口味制作出高级红茶,这是后话(清朝中期出现了红茶,制作的关键是发酵,就是把新鲜的茶弄得不新鲜,这才是他们已经习惯了的口味)。
那时洋人喝的茶叶,其实都是中国的穷人喝的茶。有茶对于他们来说就算奢侈。他们还说什么中国人“总是贪婪地争抢他们用过的茶叶,然后煮水泡着喝”。说这些低级的谎话,他们真是厚颜无耻。
再有:
使团成员约翰·巴罗在《我看乾隆盛世》中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不管是房屋还是河道,都不能跟雷德里夫和瓦平(英国泰晤士河边的两个城镇)相提并论。事实上,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
他搞错了,他看到的是日本吧。
偶尔跟日本人谈话能听到这样的声音:“欧美人侵略中国、也侵略日本,欧美人侵略中国能成功,没能侵略日本。因为中国人不团结,欧美人打进来你们中国的军队都不救;我们日本人团结……”。
这些日本人真是天真。
真正抵御欧美人侵略日本的:是那时日本的“贫”和“穷”。
而不是日本人认为的什么“团结”的原因。如果欧美人有意侵略,他们强强联手,一个弹丸之地的蕞尔小国岂能抵挡?!
欧美人第一次看到意大利的旅行家马可波罗写的书,他们便对书中描写的东方乐土产生浓厚兴趣。他们相信:中国和日本就像马可波罗游记中所写的那样,黄金遍地,人人都身穿绫罗绸缎;马可波罗还把他道听途说的关于日本的传言也写进了书中说:日本有用金子做的房屋(日本在忍者时期的确有用金箔贴满房屋的屋子)。
欧美人冲着财富而来,他们去了一趟日本,想得到那用金子做的屋子的金子。可是到了日本,他们看到的是“触目所及无非是贫困落后的景象”。他们看得很清楚,这样的穷乡僻壤根本不可能有用金子做的屋子。于是欧美人依然还是觉得到中国来寻找财富更加靠谱。
日本虽然什么没有,但日本距离中国近,了解中国,可以充当他们侵略中国的向导和奸细。所以欧美人与日本人结成联盟,让日本加入了列强的队伍。
他们到中国看到的可是和平、繁荣的景象,更让他们欣喜若狂的是,这里的人们几乎不备战,城的周边都不设城墙。那是乾隆时期,这个国家已经有近半个多世纪没有大的战争。那时中国的财富让这些欧美人垂涎三尺,如果中国真像他说的那样贫穷,像那时的日本那般,他们是没有那么大兴趣继续侵略的,相信他们会打道回府,可是他们没有。
来的这一群,是有政治头脑的罪犯,而且他们持有坚船利炮、是具有高科技含量的一群贼。他们不打算用乞讨的方式得到他们想要的,而是想让有钱人给他们“进贡”。即能满足贪欲、还能满足虚荣心。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无非就是说谎,他们自称他们是教化之国,掩盖起他们那张灰头土脸的贼的面目,谎言自己是上等人。
他们看到绝大多数中国人,从皇帝、大臣到平民一个个的完美的身材,这里的人们生活如此富足但都不肥胖,比起他们英国公民的像猪一样的啤酒大肚的身材,他们一定感叹:这才是“人”应该有的身段。可是有政治头脑的罪犯怎么能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呢,他们要是说真话,又怎能显示自己是上等人呢?
他们冲着财富而来,却说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贫穷的国家,他们满口胡言乱语。
对于这样漏洞百出的谎言,竟然有中国人会相信,其中不乏有非常正规的宣传工具中都有宣传,电视里有一个《子午书简》栏目,专门介绍他们认为是好书的书。有人拿着《乾隆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来朗读,就像在谈论别人的事情一样,丝毫不对洋人的谎话表示怀疑。
节目中,《乾隆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的作者侃侃而谈:“乾隆盛世呢,虽然创造了空前的政治稳定,养活了非常多的人口,也奠定了我们今天的版图。但实际上他并没有给国民提供一个非常富足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说,乾隆年代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不知道这位作者他的算术题是怎么做出来的?
空前的政治稳定+非常多的人口+我们今天的辽阔宽广的版图=饥饿的乾隆盛世。
这个等号是怎么得出来的?
没有富足的生活,哪来的非常多的人口?没有富足的生活,怎么能创造空前的政治稳定?没有富足的生活,宽广辽阔的版图怎么能奠定?
乾隆年代之所以能撑得起那样广阔的国土,因为有众多人口和有众多的人口在交税。
这位作者还对当时的人口数字耿耿于怀,他把那时的中国人口数和英国的人口数做了一个比较:
中国人口总数:3亿700万人。
英国人口总数:800万人。
这种比较多么愚蠢!中国人口总数怎么能跟英国人口总数相提并论?英国土地面积才多大?中国土地面积是多少?只能用土地的倍数比较,不能比较总数。
他认为中国人口多于英国人口的那么多倍是不对的。在英国那样小的面积的国土上有800万人。而在中国乾隆年代的版图(不是现在的版图,那时的版图更大)那样偌大的国土面积里人口3亿700万人。除以土地面积的倍数,计算出的数字,实际上英国人口的密度,比中国人口的密度还要高。
这位作者认为中国人口数字应该和英国那样小面积的国家的人口数一样多才是对的。真是这样,在偌大的国土面积里只稀稀拉拉的只有800万人。那么侵略者来了,他们只需直接占领,就不需要打仗了。
《子午书简》栏目中的《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还有这样的语言:“如果说盛世的贫穷,让英国使团对中国强大的帝国形象产生质疑的话,那么,中国人当时精神上的严重压抑状态则让他们产生了战胜中国的信念”。
她在说什么?
为侵略者找侵略的理由吗。侵略者到中国来是为了主持正义的?侵略者要“战胜中国”,是为了要解除“中国人当时精神上的严重压抑状态”?她是这个意思吗?
侵略者从他们看到马可波罗写的游记开始,便已经有了侵略和掠夺的意图。而不是他们说的“看到中国人当时精神上的严重压抑状态”之后才“产生了战胜中国的信念”。这是侵略者的漫天大谎。
《子午书简》栏目中的《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还这样说:当时英国汉普郡农场的一个普通雇工,他们的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咸肉,而当时中国农民的一日三餐都是粗粮、青菜甚至是野菜,极少吃肉。《子午书简》栏目边说着还边配有图画,一个高高大大、身体壮硕的英国雇工手上托着牛奶、面包和咸肉;而他们认为的一个中国农民身体佝偻、猥琐的背着粗粮、青菜、野菜,手上还给配了一个玉米的图画。但是奇怪,她说的中国农民居然是黄头发、一张英国人的面孔。
且不论她说的这样的史料记载是否真实、也不说她是不是错误的将英国的富农和当时中国的贫下中农做了不对称的比较。光看他们给观众呈现的中国农民的画像就让人觉得他们说的话不可信,说谎的人都没能把谎话说得像样一点,可是,这样的低级谎言就有人相信了。
另外,还有这样的话:“英国人感到奇怪,为什么出现贫困的盛世呢?很明显这是人口压力所致。在乾隆后期,中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吞没了经济增长的成绩,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是三亩半,但同时期的英国呢,人均耕地却是十亩,就是说,是中国的整整三倍之多”。
找个数学专家和地理学专家来算一算吧,他说英国人口总数:800万人。人均耕地是十亩。就是说英国的总耕地面积8000万亩。这是个什么概念?耕地面积以外应该还有沼泽地、还有山林、水域等等。把耕地面积以外的国土+总耕地面积=?多少?英国的国土面积有那么大吗?什么时候有的?
而“乾隆晚年中国人均耕地是三亩半”这数又是怎么得出来?不是都到了“围海造田”的地步了吗?那么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应该很多的了。
《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还这样说:1793年初,来访的英国使团的船队抵达了第一片中国领土,由于遇到落潮“克拉伦斯”号只得在一个叫六横岛的小岛边抛锚稍停。使团成员下船之后,爬过海边的陡峭石壁,他们在山下发现了一块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小平原,这个平原实际上就是当时舟山群岛上最富裕的定海县……。
电视节目说到这里还引用了使团成员斯当东写的一本书《英使谒见乾隆纪实》里面记载了当时他们看到的情境:这块平原面积不大,种的是稻米,耕作得很是精细。为了防止海水冲洗,岛的前面筑了一条三十尺高的土堤。我们怀疑费这样大的力气搞出来这么小的一块土地是否合算。
她这里说:在定海县,使团成员发现了耕作得很是精细的小平原。
但是,前面又说使团成员来到中国看到的都是贫困落后的景象,“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这两种说法一对比就会发现问题。既然“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在定海县人工填海的这群人为什么不去利用“难得有树”的地方去耕作。偏偏要到海边来耕作呢?除非这些人脑子有毛病。连人工填海填出来的地方都耕作得很是精细,那么自然地带该是多么繁荣,可见使团成员说:“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这样的话该是多么虚假。我们完全可以用侵略者所说的一个谎言戳穿他们的另一个谎言。视频中几乎没有一句话经得起推敲,所有的话都漏洞百出,整个就是“傻子碰到了傻骗子”。不仅被骗的显得愚蠢、连骗人的骗子都净说些自相矛盾的蠢话。
公元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英国人以给乾隆皇帝83岁生日送寿礼的名义获得了进入中国的通行证,共有700多名成员的祝寿使团前后在中国呆了半年之久。这个使团是以祝寿为借口,实际上是英国人来探查中国的。他们有备而来,700多名成员中有画师,那些展现在我们今天都能看见的画图能说明这一点。
《子午书简》栏目中的《饥饿的乾隆盛世》视频中一边播放这些画图一边进行说明。可是她的说明好像有点不真实。她说:“不管是在舟山还是在溯白河而上去京城的三天里,没有看到任何人民丰衣足食、农村富饶繁荣的证明。……除了村庄周围,难得有树,且形状丑陋。房屋通常都是泥墙平房,茅草盖顶。偶尔有一幢独立的小楼,但是决无一幢像绅士的府第,或者称得上舒适的农舍。……
与说的相反,视频中的画图让人看见的却是结实、漂亮的建筑物。
她说:英国人注意到这些人“都如此消瘦”。“在普通中国人中间,人们很难找到类似英国公民的啤酒大肚或英国农夫喜气洋洋的脸。”
但是画图中显示的中国人多数都还是喜气洋洋的,画图中有闹市、有耍杂的、有卖宠物的和买宠物的、看上去中国人都生活得很自在、很愉快。有万国来朝的景象,那画面多么富有。人们也不瘦。可她为什么还要相信英国人的话,而不相信亲眼看见的这些图。
这些图中,有一幅图看上去应该是画师画的纤夫,节目主持人把这些纤夫和这样的话联系在一起:“英国人登陆定海后,需要一个熟悉海路的人把他们领到天津去,于是他们向定海当地的总兵提出了这个要求,结果定海总兵下令,把所有从海路去过天津的老百姓都抓起来了”。并且节目主持人还引用当时的使团成员英国人约翰·巴罗写的书加以渲染:他们派出的兵丁很快带回了一群人,他们是我平生所见过的神情最悲惨的家伙了……。
纤夫背着绳子拉船,是当时的一种苦力活,是劳动。电视节目中把这种劳动和“老百姓都抓起来了”这样的事情联系在一起。真不知是何用意。
《乾隆帝的十张面孔》这本书,大量引用侵略者的原话,并加以肯定。完完全全是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为侵略者写颂歌,没有丝毫中国人的自尊。他把掠夺者、乞丐说成“施舍人”;把乾隆盛世说成是“饥饿的”乾隆盛世;他赞美侵略者像猪一样的啤酒大肚,他以中国人完美的身材感到自卑。他对侵略者的谎言丝毫不表示怀疑。
这不光是没有头脑,这是民族自卑心理在作祟。
这一切都是拜那位慈禧老太太所赐。她说的那句著名的话语:“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话一出口,整个民族的自尊心便大打折扣。中国人在列强面前开始自卑。
凡是洋人说的是“对”,即使不对,我们也认为它“对”;洋人说的是“错”,即使不错,我们也认为它是错。所谓“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在各个领域我们都心甘情愿的认输。
参照:视频《饥饿的乾隆盛世》
附:http://my.tv.sohu.com/us/5916955/13490661.shtml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