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愚公
有只羊
河南济源,王屋山所在地,当地号称愚公故里。
按照我国的寓言古书《列子》上说,当年移山的那位姓愚的老先生移动了两座山,除了王屋山,还有太行山。
但没有听说谁把太行山叫做愚公故里。
可能的原因是太行山太长——八百里太行山,自西南往东北,隶属于河南、河北、山西等不同的省市。谁都沾点边,谁的也不是,很有点“公地悲剧”的意思。人民医院、人民公路、人民法院,连银行都是人民的,但哪个人会对它的兴衰哀荣上心呢?沾边的人多着呢,该负责任的人也多着呢。反正也不是我自个的,管他呢!
笔者从地形上分析,王屋山正处于伏牛山与太行山两座不同方向山系的交错地带。两座山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壳运动,在这里“顶牛”。之所以我们看不到两者的“对立”,是因为中间被黄河给“冲淡”了。因为黄河的自然区隔,王屋山成为一个孤零零的山,整座山归济源一家管,权属纷争或者互相推诿的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但上过王屋山的人都惋惜:按照时下的旅游经济形势和中国梦的政治形势,愚公的精神就是时代精神,这么难得的政治资源和自然资源,济源没有在旅游方面打响愚公牌,可惜了。
愚公移山的故事并不复杂:老愚想带领家人将困扰他家出行的两座山搬走,然后从河北保定(大致是这一带吧,错了算老愚的)经河南南阳就可以直接到天府之国四川。想一想,一位年届九十的老者要从我国的北部到大西南,打通一条通道,别说是《列子》成书的年代,连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老秦同志都不敢有这样的妄想,即使现在乘坐高铁让一位耄耋老人长途奔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况乎几千年前的古代!所以当时老愚一提出来,老愚家的首先提出质疑:“你这么大岁数,连个小土丘都平整不了,咋搬走那两座大山(那两座大山是“方七百里,高万仞)?再说,两座山不是小物件,你搬到哪都没有地方放,人家也不让随便放啊!
要不说老愚是一根筋呢。他偏不信这个邪。再说,一位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她的话怎么能听呢?老愚执意要将这件事办到底,而且立下家规,让后代一代代地干下去,直到完成他这个几乎没法完成的愿望。
文学故事是讲究大团圆的。团圆了皆大欢喜,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不例外。最后受老愚一家人精神的感动(帝感其诚),上帝派手下帮助老愚家完成了这一心愿。从此,自保定府一直到四川府,一马平川,人流如织,商贸往来,熙熙攘攘。人们用同样的语言、用不同的物品相互交流贸易。给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直到现代,南北相距几千里,还同属于一个方言区——北方方言区。
寓言毕竟是寓言,不是历史,也不是故事,后人要学习的/需要受感动的也仅仅是其精神,像上帝那样。如果将其当真,像老愚那样为了那个搬山的目标非得“子子孙孙无穷尽也”,最后就不是故事,而是事故了。
寓言毕竟也是有所指的。在这个寓言里,老愚不愚。
首先,老愚在自己任上确立一个自己无法实现的宏伟目标。这是一个进退都成功的举措。
首先,无论其目标大小,老愚同志自己是否能够实现,在外人看来,他能够设定目标,本身就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表现,其精神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
其次,他设立宏伟目标后,有这种近乎伟大的精神所鼓舞,别说是家人,即便是邻居,原来有过节的邻居也都会、也应该会受其精神的鼓舞,加入到老愚搬山的行动中。如果谁没有行动,或者没有任何表示,那他就是铁石心肠,就是没有人情味,就该受到众人唾弃。至于已经领命的老愚的后代们,如果忤逆老愚的指示,造成搬山未果,那就不是老愚的责任了。
上帝就是上帝。好在这些问题在我等愚钝之辈发现之前早就预料到了。为了不至于让无关紧要的人难堪,为了成就大团圆的社会心理预期,他老人家想我们所未想,急我们所未急,提前将两座大山搬走了。
上帝他老人家搬走的两座大山,与其说是老愚想搬走的,毋宁说是这则寓言的读者所愿。
其实从管理学上说,愚公又何尝不是一名合格的老板呢?——设立一个只有依靠团队才可能完成的目标,然后动员大家共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营造舆论氛围,赢得外部投资力量的关注,让外部投资主动合作;经过内部、外部的合作,实现一个完美的结局。
2014/8/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