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曹丕曾经说过,“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从小到大,所有人都被教育要多读书,读好书。为什么总是强调读书的重要呢?最简单的原因就是“开卷有益”。
人生如同道路,它有许多各式各样的分叉,而你只有一个人,所以只能选择其中的一条走下去,但是其余路上也肯定有不同的景色,若是想了解除自身以外的东西,就要靠知识,而知识的载体就是书籍。这里就不再陈列那些个名家关于读书的名言了,肯定有人比我懂得多,因为术业有专攻,有的人就是喜欢看名人名言,这也算是个人喜好。
都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看不然。虽然这两者都需要经济支持,不过比较一下还是读万卷书比较节省些,毕竟行万里路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精力上都比读万卷书花费的多,有些事情在书本上就可以了解到,没有必要亲力亲为,而且书本上的就算有浮夸之嫌也总比你到跟前看到不符合自己想象的画面要好吧,不是有一句话叫做“相见不如怀念”。(请不要以“眼见为实”否定我这个看法,你都明白的道理我岂能不明白)
一个人的脑袋是无限的,多些知识又不会被累死,多读些书不比闲着发呆强。同样是一天天的过,三十天以后那个整日发呆的人还是依旧这么呆,而读读书什么的起码让你充实一些。最重要的是,女生可不喜欢白痴。呆头呆脑也就罢了,知识丰富点还可以在女生面前卖弄一下;你要连点知识都没有,整日是傻乎乎的,把脑子拿出来卖也没人要。
读书呢,要有精读,有泛读。精读可以加深了解,一些个重要的东西就得刻(请注意,此处用的是“刻”)在脑子里,这样才不会忘掉。泛读可以包罗万象,只需要有点印象就好了,就是把知识印(此处是“印”)在大脑上,以后见到也好知道自己是知道这些知识的。再来谈一下“刻”和“印”的区别,第一处为嘛用“刻”,就是因为你在精读的时候,要牢牢的掌握住这些知识,一个“刻”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知识的记忆程度。第二处这个“印”,就是说在泛读的时候,只需要留有印象即可,没有必要追根究底,再说有的东西追根究底,你也没这个实力,再深点你也不一定能看得懂。“一精一泛,读书之道”
读书这种东西不可强求,实属自愿,我的这篇文章也不是强调一定要读书,只是陈述一下读书的重要性。一些人就是不喜欢读书,一看到字他就晕,这也是没办法,先天基因所致。如果强制性读书,岂不是违背读书的本质了?再来几句官话:“读书是为了丰富知识,开阔眼界,陶冶情操,而不是为了显摆、炫耀。”什么叫做强扭的瓜不甜,这个马不喝水也不能强按头,一切还是随缘的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都听过,也都相信,不过我要说的是,这纯属扯淡(当然我没有对诗圣不敬的意思),只不过现如今人心不古,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古人还有很大出入的,所以这话已经不再适合现代人了,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要说读书破万卷,你下笔的时候不一定会有神,但是你不读书,那直接就下不了笔。现在的人,就算是上完大学又怎么样,写出东西来照样是歌功颂德的非良心产物,它的名字就叫作文。(一提作文就想起应试教育,就来气,你看看坑害了多少有志青年,不说也罢……)人家杜甫说的“下笔”是指写文章,不是写作文。是,你多读些书,背些个参考范文,依样画葫芦的写几句,作文就出来了,一点都没有个人所感,那些个作文很牛B的,得分很高的又怎样,只不过是他们的话比较冠冕堂皇,与范文比较接近,更加符合社会的意愿,得分再高,拉出来还是不会写文章,还是老套路,论点、论据的罗列一大堆,净干些拽牛宝宝的事。
人的脑子对其他事没有什么擅长的,要说找理由这项技能,那可真是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独步武林。一提读书,我勒个去,那理由是多如漫天繁星。读些书又不会被累死,脑子里多点知识脑袋会爆炸吗?知识都被命名为“C4炸弹”吗?要了解一些东西,起码要有个基础吧,难道看见一个东西就上手?关键你什么都不懂,都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帝王将相都读书,那些不读书的难道比他们拽?那打下座江山瞧瞧。眼高手低还不思进取,怪不得你看见白云却抓了一把土呢。什么叫“黄金屋子书中造,美颜如玉卷中藏”。黄金屋子,不就是房子,不读书,没知识,没工作,没钱,哪来的房子?美颜如玉,不就是妹子,不读书,没知识,没工作,没房子,哪来的妹子?就算妹子是为了爱情和你在一起,那丈母娘还不愿意看着自己家姑娘和你喝西北风呢。(哎?不对,不读书,没知识,哪有妹子会喜欢,哈,那就没有丈母娘了)
话粗理不粗,也不是针对什么,请不要上纲上线,现在不是“十年文革”,也没有红卫兵,谢谢……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