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人生感触 随笔小札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想起徐志摩之一

时间:2006/6/13 作者: 轻舞飞扬 热度: 82833
    今年的五一长假我哪儿也不想去,就想在家好好的睡上两天,看自己喜欢的书,听自己喜欢听的歌。
    收拾书柜时不经意地翻出一个厚厚的牛皮信封,还用一条粉色的丝带缠着。打开信封,里面是一叠厚厚的稿纸,还有一本浙江版的《徐志摩诗全编》。摩挲着那本已经发黄的书,我不禁想起以前的事来了……
那时的我还在北京当兵,在西郊香山脚下一个部队的军人服务社复役。服务社就我和一个75年的老志愿兵,平日的事情不是很多,更多的时候是我一个人坐在柜台前望着远处的山脊发呆。但我每个月需去一两趟银行,一是交税,二是买支票,存一些现金什么的。
    我一般都坐公共汽车去银行。银行在海淀区一个叫紫竹园的地方,它的旁边就是著名的香格里拉大酒店。从服务社去银行需要换乘三路公共汽车,先是坐330路到颐和园,然后坐332路到人民大学东门下车,然后步行到人大的南门换乘323路到紫竹园下车就到了。从人大的东门到南门有条长长的甬路,甬路两边全是一些卖书和杂志的小摊位。我很喜欢这条甬路,甬路不宽,铺满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鹅卵石,踏上去很温暖很舒适。甬路的两边是茂盛的法国梧桐,梧桐树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书摊。这里的书品种很多也比较新,不仅可以打折,有的书摊为了招揽生意还在旁边放了几个小马扎,即使你不买书也可以坐下来看自己喜欢的书,相得溢彰,何乐而不为呢!去银行的路上我通常不买书,走过一个一个的书摊,闻着淡淡的油墨香,也是一种享受啊!从银行回来办完事后我就一个一个的书摊逛,一本一本的书看。那时的我远离父母,远离家乡,军贴只有十八元,除去买一些日用品,我剩下的钱大都用来买书了。就是这样也不够,更多的时候我还是在小摊上翻书看。志摩的诗就是在其中的一个小摊上买的,但我当时就毫不犹豫地买了它。那是秋天的一个上午,我从银行回来后依旧在条甬路上徜徉着。那天我的心情很好,天气也很好,阳光调皮地追随着我从这一棵树到哪那一棵树。书摊上大多是一些学生模样的年轻人,也和我一样看书的时候多买书的时候少。我惬意地翻着书看 ,无意间一本黄色封面的书映入了我的眼帘,是本厚厚的《徐志摩诗全编》。我急切在捧起那本书,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就从书中飘了出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一年的秋天我来回奔波在海淀区的各个图书馆之间,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写了不少的读书笔记。凡是徐志摩写的东西以及有关徐志摩的文章我都仔细地拜读了。当时整理的部分资料如下:
      徐志摩生平 :生于1897年卒于1931年,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垿,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 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 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 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赴英国留学, 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 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 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 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 加入文学研究会。1924年与胡适 、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 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 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1925年赴欧洲、 游历苏、德、意、法等国。1926年在北京主编 《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 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 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 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7年参加创办新月书店。次年《新月》 月刊创刊后任主编。并出国游历英、美、日 、印诸国。1930年任中华文化基金委员会委员, 被选为英国诗社社员。同年冬到北京大学与北京女子大学任教。 1931年初,与陈梦家、方玮德创办《诗刊》季刊, 被推选为笔会中国分会理事。同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 机坠身亡。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 《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 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 出版。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 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 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 《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2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