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记得住乡愁” 难能可贵

时间:2013/12/18 作者: 有只羊 热度: 84707
  12月13日,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作为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明确指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句“记得住乡愁”,说出了无数坐在经济快车上的国人的心头别绪。
  
  此前,新一届执政领导集体已经明确表示今后将不再单纯追求GDP的增长。经济学家将这一举措看做是为了保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但在社会学家、众多的老百姓看来,更是一种顺应民意之举,是一种心绪的回归,“放慢经济发展的速度,等待一下我们心灵的复苏”。
  
  乡愁,是一种愁绪,一种感情,更是我们的思维模式、生存状态。
  
  乡愁,是一种记忆,一种态度,更是我们的处世哲学、精神积淀。
  
  丢掉了对过往不堪的一腔愁绪,就没有对未来幸福的期许憧憬。
  
  忘记了历史,也就无所谓未来——无论这种历史是辉煌还是辛酸。
  
  记得今年春暖花开的季节,漫天杨絮飘舞,让市民特别是有过敏症的人苦不堪言。接着是生物病虫害,大片的杨树在绿树成荫的季节成为“光棍”。植物学家告诫,这是由于前些年北方大量种植杨树,树种单一惹下的祸。
  
  时近年末,各行各业都在盘点全年的成败荣誉。我们在欣赏统计报表上那些辉煌的经济增长数字时,不应对十米开外的雾霾视而不见。大家都知道,雾霾的产生是环境恶化的结果,雾霾可以遮住我们的双眼,同时也应该澄清我们的认识。“没有了放心的食品可吃,没有了干净的水喝,没有了洁净的空气呼吸,再多的钱有什么用!”
  
  日前下乡,回来谈及目前对乡村的感受,大家能够总结出来的只有两点:房是一色的平房,或者是摞起来的平房(楼房),树是清一色的杨树。要找到五十年前的传统的瓦房、五十年树龄的榆树、桑树等杂木树种,一个字:难。当初,瓦房换平房是为了时尚,杂树换杨树是为了速生换钱。实际结果是:瓦房内或者空空如也,或者只有一两位老人留守看门;杨树价格一再下滑,病害接踵而至。一位喜欢传统家具的朋友感叹:现在要做一件柴木家具,只有寄希望于老房子拆下来的旧木料了。
  
  其实,我们拆掉的、更新掉的远不是瓦房、杂木树种,最能体现儒家传统文化的祠堂、宗庙,或战火、或人祸,早已不见踪影,族谱家训也被作为封建、四旧给付之一炬,一些会馆、寺院因为有了新的信众,需要拜谒、集聚,也只能凭借记忆,在自己亲手毁掉的原址上再重新建造,做一些新不新、旧不旧的劳什子来应付,就连人生的最后一个归宿,我们灵魂的安放地、人生的终点站——坟墓也不得安生,或者以“死人跟活人争地”、或者以“落后守旧的风俗习惯”的名义给挖尸平坟!各种冠冕堂皇的盛名之下,我们学会了忘却,没有了“乡愁”。对于这种假托各种名义数典忘祖的行为,建筑学伉俪梁思成、林徽因夫妇痛斥:“‘咱们维新了、革命了,用不着再留丝毫旧有的任何知识或技艺了。’这话不但不通,简直近乎无赖。”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些年,我们痛感传统文化被人为割裂给我们民族带来的灾难,开始分级别保护各种历史文物,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政绩至上、面子工程的官员面前,在习惯于“上任大刀阔斧、卸任一片狼藉”的政绩观面前,马桶效应一再上演,一批又一批古代建筑在隆隆的铲车、压路机下成为齑粉,属“公”的如此,私人名下的更无例外。所以如此这般,有两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要服从改革大局”、“少数服从多数”。殊不知,改革并不是摒弃一切、大搞民族虚无主义,大局也不是某一个人说大就大的。而少数与多数永远都是比较级。一个人与十个人相比是少数,十个人与百个人相比也是少数。为了开发房产,两层楼的小院相比十多层的高楼多占了土地,但与百层建筑相比,十多层的高楼仍在拆迁之列。不拿别人的生命、财产、健康、教育等等这些天赋人权当回事,就会以各种理由将别人的权利给人为地剥夺掉。如果不能有效地在法律框架内维护我们的权益,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莫名其妙地成为需要牺牲的“少数”;同样,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先贤、先辈遗留给我们的遗产,我们所有的奋斗成果必将很快被后来者遗弃。
  
  记得住乡愁,是一种感念,更是一种责任。记得住乡愁才有可能记得住历史。心中有了历史,我们才能以史为鉴,看清前行的道路。
  
  没有了乡愁,难存续幸福。没有家国情怀,不光是城镇化进程,所有的愿景、政绩都经不起历史的考量。
  
  2013-12-16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