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浅谈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06/4/8 作者: 韦方于 热度: 82286
 
    2004年3月17日,全国一级通缉犯马加爵在海南三亚落入法网。人们在庆幸追捕成功之余,又一次对当代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群体——贫困大学生给予高度关注。据调查,贫困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比其他学生高出20%。部分贫困生心理贫困比经济贫困更为严重。有学生就说,穷,我们可以少吃一点,但心理的苦,想什么办法也解决不了。这说明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比经济问题要更严峻。因此,提高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已成为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之一。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自叹不如,盲目自卑。
    贫困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其原有的教育条件相对薄弱以及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使他们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遂有自惭形秽之感,自我评价偏低。北京某高校一位休学的贫困生对采访的中国教育记者谈到:“我在学校中生活和学习的压力很大,城市孩子中很多基本的技能我都没有,我不会打球,不会唱歌,不会用电脑,手机.....”此外,有些贫困生形成了一些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家庭条件差,时常囊中羞涩,担心别人看不起;或是由于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因贫困而遭受他人耻笑的经历而导致的心理挫折,遂自视处处不如人,缺乏主动与人交往的勇气和信心,出现强烈的自卑心理。
 
    (二)文饰虚荣,软性自卫
    对于经济上的贫困状态,一部分贫困生能够勇敢坦然地面对,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但有一部分贫困生则竭力掩饰,他们不不愿意也不想别人知道他们贫困,极力采取各种手法伪装,掩饰自己。他们所表现出来在生活中,学习中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们的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里省吃俭用却非要买一套像样的西装做派,同学聚会时即使囊中羞涩也要花钱充老大。甚至故作高傲状,瞧不起其他同学等。这是一种极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这种一反常态的举止,正暴露出他们心理上的虚弱,害怕自己失败,受挫,以次来岩石自己的弱点,极力为自己不如别人的一面找到一个似乎合理的解释。这种“文饰虚荣”的心理实际上是自欺欺人,一旦事后平静下来,往往会导致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痛苦。
 
    (三)嫉妒偏激,怨天尤人
    嫉妒是贫困大学生感到自己经济条件不如人,而产生的一种怨恨或不满的情绪体验,贫困生的嫉妒心理主要是针对同班同级以至同校的家庭富裕的同学而产生的在物质条件鲜明对比之下,贫困生容易产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以及对他人的憎恨,导致极端的嫉妒心理。嫉妒给他们的心灵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着他们的成长。由于他们对自己贫困的掩饰和自我封闭,与其他学生缺乏应有的交流,久而久之,其个性中就会溶入偏激的色彩。如爱钻牛角尖,认死理,固执,走极端,对社会失望,怀疑,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从思想上产生反感并与之对立。正如有个贫困生在他的日记中写到:“都说人生来是平等的,可我的父母和家庭为什么这样贫穷,我原本应该有个美好的前程,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的前程将要被我卑微的出身所毁灭。上天啊!你怎么对我如此不公!”可见其认识之偏颇。
 
    (四)渴望交往,自我封闭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与别人的交流沟通,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就会造成心理缺失或失衡,有些贫困生由于经济上的原因,从而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渐渐地,在别人眼里贫困生总是沉默与孤僻。其实他们内心是十分渴望与人平等交往的。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们比同龄人更成熟,更要强,也更敏感,稍有不慎,就会被伤害。在人际交往中,他们不希望被人特殊对待,从而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但理智与现实却不容他们拒绝和脱离他人,这种矛盾的心理,往往驱使他们走向自我封闭,孤僻甚至心理畸形。
 
    (五)紧张焦虑,学习无力
    贫困生常常为衣食学费发愁,整天都在为生活费点点滴滴地计算着从而不能专心学习如有个同学在日记 中写到:“这个月怎么过得这样慢,爸爸寄来的100元因为交了必须统一订购的学习资料只剩下70元了而到下个月寄钱来的时间还有25天,但愿这25天不要再有什么额外的开支了。”有的学生则无视校规校纪随意旷课,在校外打工,经商,直接影响其学业。还有一部分贫困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中,对生活失去希望,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力,无心学习甚至厌烦学习,由于成绩不合格而试读或重修,生活上陷入更深的窘境。
 
    (六)目的单一,自暴自弃
    初进大学,贫困生与其他同学并无多大差异,但随着学校开展的活动增加,贫困生面临的是一种重新分化组合的严峻局面:个性缺乏充分发展,综合素质相对较弱。为了摆脱贫困命运,保住自己在中学时的优势,最常见的表现是把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拼命学习。有的则是为了回报父母供其上学的艰难而感恩报德。正如一个同学在读了父母来信有感的作业中写到:“我一直觉得很压抑,贫困,成绩,家长就像三座大山压着我。大家都说‘人穷志不短’,我只有发奋学习才能彻底改变我的处境。我的成绩只要有一点下滑,心里就觉得很难受。爸妈在外面打工不容易,我回到家里要给他们一张笑脸。即使不高兴,自己偷偷大哭一场,也不让他们知道。我只有努力学习,才对得起爸妈。”由于学习目的单一,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执着追求 ,一旦改变和适应没有很快得到理想回报,缺乏进取动力,就会变得十分消极。有的人就会自暴自弃,荒废学业。
 
    (七)顾及面子,拒绝帮助
    面对社会,学校,同学伸出的热情之手,贫困生中不少人选择了回避——宁可节衣缩食,也不承认自己家庭贫困,不肯接受他人的帮助。“人穷志不短,我不愿被人看不起。”一个拒绝援助的男生坦率地说。有的贫困生害怕其他同学知道自己经济状况不好,老师主动关心也不愿意接受,把贫困看作一种耻辱。
 
    二、贫困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要素分析
 
    (一)经济贫困
    贫困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和城市中下岗职工的家庭,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倾尽了家庭的所有收入,有的还借了不少的外债,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承受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一位贫困生在重庆工商大学开展的“两地书”活动中对他的父母写到:“爸。妈,当我坐在学校宽敞的食堂里心安理得的享用哪怕是比别的同学差得多的饭菜的时候,我就想起了你们在烈日下面朝黄土,背朝天躬耕的身影,想起你们在我走时对我的叮嘱,我是你们唯一的希望与寄托,我会珍惜的。”这种压力既是贫困生努力学习的巨大动力,也是当他们的努力失败以后迅速形成自惭,自责心理甚至离校出走的重要因素。另外,大学一般位于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很容易刺激人的物质消费欲望,这对于囊中羞涩的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平添许多忧愁。
 
    (二)社会不良现象
    社会现状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加剧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当今的社会是一个物化的社会。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金钱为唯一追求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势利和冷漠,看到自己的同学有钱购买各种商品,穿名牌衣服,花钱阔气,无形中加剧了贫困生对金钱的渴望,但经济拮据又是事实,所以导致其心理失衡。一旦别人讥笑自己穿戴不时髦,经济不宽裕,贫困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焦虑感。另外,高校的扩招,加大了毕业的就业压力。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再加上人才市场的择业竞争还存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因而面临同样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忧虑时,不同的贫困大学生有不同的感觉和反应。贫困大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原因,自身在风度,言谈,气质等方面的不足,使其失去了很多竞争的机会,又没有父母可以依赖,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心理焦虑的程度也就更深。
 
    (三)校园环境
    当前在大学校园存在学生消费的攀比现象。大学生中不时泛起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处理不好,会使贫困生因为心理失衡铤而走险。如:朱某由于没有钱交学费而为难。他贫困又不想为人知道偶见舍友将龙卡忘记在宿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后他没有战胜贪念,拿了该龙卡去银行取走了8000多块钱。东窗事发以后,老师,同学先后5次替他求情,希望减轻对他的处分,最后未果。据悉,朱某曾担任校团委干部,班长就职务,品学尖优的学生竟犯如此错误,真让人痛惜。此外,在大学校园中,评价学生的标准是多元的,这样一来,很多贫困生进入大学后就感觉自己各方面都很差,不会唱歌,跳舞,更谈不上会使用手机,电脑等现代化的物品,变得自卑,敏感,脆弱 ,封闭,导致贫困生在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上一时难以适应。
 
    (四)个体因素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影响和制约他们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因。有些贫困生过分地关注于自己的经济状况,不能正视自己,认为自己“穷”是一种耻辱。因此,有许多贫困生为自己的贫困出身而自卑,痛苦。害怕别人看不起而自我封闭,对有钱人产生仇恨,甚至怨恨自己父母,怨恨自己的家庭。如:河南一女生蒋考上大学后,由于同学们的家庭大都比她好,她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极度自卑,学习成绩也一日不如一日,遂产生了厌世的想法。因怕家人难过,决定拉同学一起死。于是,趁同学过生日之机投毒,造成5名无辜同学死亡。因此,有些贫困生在物质贫困的同时忽略了对正确人生观的追求,让贫困的枷锁束缚,丧失青年人的远大理想和进取心。有人消极悲观,认为出生贫寒,注定一生贫寒;有人极端偏激,认为“为富必不仁”,形成了歪曲的价值观。
 
    (五)扶贫不当
    大多数资助企业和单位认为只有宣传扶助贫困生才能显示出他们的慈善心,于是每次捐助活动都大张旗鼓地上报,上电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镜头上经理老总们红光满面,慷慨大方地“施舍”,而接受捐款的贫困生却勉强微笑,道谢连连。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改善了一点,精神压力却加重了。贫困生吃得起苦,但内心往往敏感,易受伤害,这样的大肆宣扬引来的目光使贫困生不安,抬不起头来,湖北大学一名贫困生说:“我实在没有办法才接受了捐助的。”
 
    三、解决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基本对策.
  
    (一)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减轻贫困生的经济压力。
    贫困生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因此,要解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对贫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读书的学费等基本问题能得到保证。
  
    1各级政府部门[包括教育,财政等部门]都应高度重视,积极制定,落实解决贫困生问题的配套政策,从制度上保证贫困生入学与完成学业。政府要不断完善贫困大学生贷款制度,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
 
    2高校应积极建立多渠道扶助贫困生的有效机制,如:提供工作岗位,实行勤工俭学制度。健全“奖,贷,助,补,减,免”制度,以确界定奖学金和助学金的范围,突出奖学金“奖化”和助学金“助贫”的功能。
3动员社会广泛参与,共同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可以建立通畅的社会捐资渠道,动员社会团体或个人积极捐资助学,从而设立各种扶贫助学基金。如:2002年,福特基金投入200万美元用于“提高高校贫困生能力“项目,据说,这是目前最大一笔捐助资金。
 
    (二)建立人文关怀体系,实现“文明”扶贫。
    扶助贫困大学生并不仅仅是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生存和学业的权宜之策,而是一个为社会,国家培养有志之士的大事业。因此,扶助过程应该体现对人性本身的关怀。他人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会增加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如:在一些大学里,贫困生犹如“奇珍异兽”任人评头论足,如“某某不是贫困生吗,他还买了件冬衣呢”,“某某吃得可多了,一顿4个馒头”,“贫困生全是为了骗人补助的冒牌货......”这些话犹如魔鬼的爪子布满了整个校园,深深地刺痛了他们。
 
    对于高校贫困生的人格健全和精神健康问题,心理卫生专家提出:社会各界应以惜才,助才为出发点,少些功利心,少些炒作,不要再扒开贫困生的不幸伤口,还要撒把盐,送温暖的同时注意把握好“度”,不要使受助者产生被施舍的误解。校方在实施扶贫过程中,要加强应有的隐私保密措施,学生工作者尤其注意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严格有序的扶助工作之中。
 
    (三)健立健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没有心理健康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把它纳入大学院校教学计划中,是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通过课程教学,向学生传播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以增强学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识。例如,开设《大学生身心保健》,《大学生性教育》,《大学生成才心理》等。
 
    2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大学中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高校的心理工作者应该主动干预,为每一个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档案应包括基本个人情况,家庭人员构成,经济来源,经济水平,心理发展水平等。档案记录力求详实,及时,准确,为干预是否实施提供依据。
 
    3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学校应通过各种教育使贫困生对贫困问题有正确的认识。要让他们懂得贫困的境遇是暂时的,可以变的,而任何来自外界的支持和帮助都是有限的,贫困生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贫困生应正视现实,要自信,自强,自立。把因贫困导致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4开设心理咨询
    贫困生由于处在生活的“逆境”之中,容易引起其紧张,焦虑,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导致各种心理适应不良和心理障碍。只有把这种内在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才能恢复正常的理智状态,而心理咨询则是给予贫困生及时的心理疏导的最有效的渠道,通过交流讨论,提供建议等方式开启他们的心扉,帮助他们自由地,毫无顾及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以便把心里不愉快的情绪发泄出来。也可以指导,帮助他们,通过建立友谊,与自己的知心朋友倾诉内心的苦衷,使紧张情绪得以松弛,有助于他们良好心理的形成,健康心理 的发展。
 
    (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体系
 
    1营造校园健康消费环境
    当前,大学校园里将高消费视为一种时尚,贫富学生之间的消费差距已不再是单纯的吃穿好坏的区别,而是出现了整个消费结构的巨大差异。因此,作为育人的高校,不应一味随社会之波,逐风尚之流而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主旋律去营造一个重学术学识,轻奢华时尚的健康学术氛围。如开展学术研讨会,学术讲座等。这不仅是对贫困大学生的关也是对一代青年学子的关爱
 
    2营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氛围
    学校各级组织特别是学生党,团组织要关心贫困学生,开展各种爱心行动,发扬团结友爱,助人为乐,一人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主动伸出援助之手。据调查,贫困生有心理问题“求助心理咨询老师”的只占8.29%,69.58%的贫困生是“找朋友交流”。因此,在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加大精神扶助的力度,师生员工要以各种方式加强与贫困生的思想交流与沟通,予贫困生更多的理解和帮助,逐步建立起真挚的友谊,使他们在友情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逐渐排遣寂寞沮丧,痛苦等不良情绪,进一步增强自信心,在集体中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3搭建交流平台,纠正心理误区
    通过交流平台,可以让贫困生找到自己的群体,找到归宿感。让他们发现像我这样处境的学生大有人在,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贫困观。
总之,贫困生作为一个面广,人多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应该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普遍关注。但这些帮助只是打开贫困大学生封闭心扉的外力,要真正远离,摆脱心理疾病关键还在个人。贫困生必须认识到,坚韧的品质是用任何金钱也买不到的。穷,不是自身的弱点,也不是缺点,要百倍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努力消除自卑,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用知识和能力来武装自己,以自己能够有服务于社会的知识和能力为荣。让人格朝着有益于身心,适应社会和完善自我的方向发展。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