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到图书馆了,热门搜索冠军是白鹿原了,不管今晚揭晓的诺贝尔得主是不是莫言,注定会掀起莫潮,要看莫言的赶紧借了,否则馆藏数很快为零了。央视插足诺贝尔,静待报道。
——题记
2012诺贝尔文学奖揭晓那天的上午,得知当晚会揭晓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瞬即在自己的QQ空间发了这条心情。
当晚七点多,因校车延误,全班静待老师来上课。突然,一同学说,莫言获奖了,我当时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大有奔走相告之势,当被问到莫言是谁,我解释说,就是《檀香刑》的作者,老师说里面描写了两耳削掉头立刻简洁起来的。当同学表示不记得的时候,我激动得,眼泪瞬间盈满眼眶。
老师终于来了,教师的喧闹也渐渐平息了,我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可笑,莫言获奖跟我有什么关系呢,同时寻找各种理由也为自己行为圆说。喜极而泣。五千年的文明却让我有了文化自卑,是亟待他人认可,世界认可的文化孱弱。而莫言的这次获奖,似乎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文化,似乎世界接受了中国文化。激动过后极力表现自己冷漠。大概是心存一丝不甘,中国文化为何要绳以西方准则?
直到,这个学期,选修了“诺贝尔文学奖”这门课,老师抛出了“关于莫言获奖的看法”这个问题,我这才好好思考。
“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大家都很熟悉,这是给莫言的颁奖词。魔幻现实主义是西方的产物。这是国际性的文学奖,是以西方的审美为准则。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融合,是将民间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融合,符合文化多元化的现实要求,也再次证明了先是民族的,然后是世界的。还记得张艺谋获提名的电影里展现的中国人的形象以及好莱坞大片中中国人的形象,多是愚昧无知,封建落后,这些形象不是为人所崇拜,反是工人嘲笑娱乐的。而莫言的作品里有相当一部分是农夫小贩、市井小民等形象,也表现出了一些落后蒙昧粗野的特点。如果将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与上述的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西方的文化里是不是真的厘清了中国的历史与当代?我们之所以急需被世界认可,被西方所接受,是因为世界的主流文化是西方文化。除了人道主义、人文关怀等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共同追求的,其他的一些形式我们也可与之趋同,但同时仍不应忘记,多元才能多彩。
瑞典把这个奖颁给了中国政府的官方作家,有示好之意,也有政治绑架文学文化的意味。还记得当沈从文被问到,何以战乱时期西南联大能出如此多的大师,回答是,自由。来自世界的认可自然是有利于民族文化创作的自信,但当一个奖承载过多意味的时候,为追逐这个奖的创作便失掉了很多自由。
诺贝尔文学奖于1901年颁发。111年,老舍先生与沈从文先生失之交臂后,中国文学终被认可。这荣誉的迟来,缘于许多。除了国人对次奖的不重视或者不抱希望,还在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相通上有语言的隔阂,谓之失语。莫言获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莫言热,中国文化热,这对中国的出版走出国门又是一次不小的推动,可以此为契机,将国内经典翻译成各国语言,以飨世界。汉语翻译成外文大多会失去神韵,重任自然落在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肩上。
《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作品。在《红高粱》中,有着“一眼望不到边的红高粱”景象。可现实中高粱仅仅用作酿酒原料而鲜有人种。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高密正计划大面积种植高粱,小说中的场景将在高密重现。事实上,当初在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高密已少有这种农作物,电影中高粱地的场景还是在开机半年前临时种上的。高密市政府计划以1000万对农民进行补贴。红高粱鲜有人种,说明其经济效益不好,现仅为旅游用途大面积种植,不知是不是经过反复的科学论证,万亩耕地用1000万的补贴是不是可以安置好农民的征地后的生产生活。旅游是文化产业的一环,可先小规模的试行,或是重点发展其他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需谨记人文关怀,以免舍本逐末。
颁奖本身不是目的,颁奖是帮助爱文学爱文化的人以一定标准甄别好的作品。从创作角度而言,获奖是个人的,不代表整体。好的创作环境形成,越来越多好作品的涌现是关键。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