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酒量有多大
有只羊
作为中国历史上标杆性的人物,李白虽然已经故去一千多年,但仍不时地回到我们生活中。其角色更多的不是诗人而是酒徒。饭局之上,如果想让其中的一位所谓的文化人或者和文化沾边的人多喝点,最为常见的劝酒令就是拿李白说事:人家李白还斗酒诗百篇呢。不喝酒,怎么能写文章?——李白能一气喝下一斗的酒!劝酒者认为,一斗酒,那是常人根本无法承受的限量。正因为常人无法承受,所以,酒量有多大,才气、文采才有多大。
在以前的农村,斗是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计量工具和计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一合大致就是两只手合在一起,也就是一捧的容量。这样算来,一斗当然是相当了得的数字。
可惜,这是粮食也就是固体物的计量单位,和酒也就是液体不沾边。尽管这种计量方式也已经沿袭了上千年。因为,这种斗如果倒上了水,会马上漏光的。
液体的计量单位是另外一个标准。因为它首先要保证不能泄露。
按照李白生活的年代,那时候液体的计量也有斗这个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斛。如果以水为计量标准的话,一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公斤,也就是1000毫升。
如果现在谁能一顿喝一公斤白酒,当然仍然是十分了得的人物,但我们不能忘了李白的时代还没有现在我们喝的蒸馏酒,有的是类似于我们佐餐用的发酵酒,和现在的黄酒差不多。若论酒精含量,恐怕也就是一二十度。按照十五度算,一斗酒的酒精含量也就相当于五六两50来度的白酒。
这样算来,李白的酒量也很一般。现代的喝酒之人差不多也具备这个酒量。
但为什么自古至今都认为李白很能喝呢?
现在人的认识如前所述,原因有二:一是将李白的酒量用盛粮食的“斗”去量了,数量上凭空给增加了很多。二是没有考虑古今酒的酒精含量的差异。
至于古代,好像也并没有很过硬的证据说李白就是个海量之人。
比李白早的刘伶是出了名的酒鬼,他的酒量有多大呢?“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钦一斛,五斗解酲。”喝五斗才能过酒瘾——酒量是李白的五倍。
和李白同时代的人物有个叫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和刘伶是一个重量级的。
李白的好朋友杜甫评价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喝过酒后才华横溢。但如果再接着喝,其结果就是“长安市上酒家眠”。不但睡在酒家,酒后说的话,那也是大得没有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皇帝来喊也不起来,这谱摆的够大的。除了醉酒之人,平时谁敢说这样的狂话?
还有当时社会上的影响。
唐代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张遂曾以“李白喝酒”为内容编了一道算术题,说:“李白街上走,提壶去买酒。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三遇店和花,喝光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原有多少酒?(答案是原有八分之七斗酒)——教学生做算术题,都拿李白说事,理由有二:李白的名气大。李白喝酒的名气大。
剩下的就是李白自己的表白了。
翻开李白诗集,似乎就是走进了一家酿酒厂,面对着一位浑身被酒浸透的调酒师,处处离不开酒的影子。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喝酒前的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将进酒,酒莫停,但愿长醉不愿醒”。这是喝酒时的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这是酒醉的李白。“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这是酒醒后的李白。
心比天高、愤世嫉俗,失望总在希望之后。看不破红尘又想超脱,没有办法,只有靠喝酒发牢骚打发日子。用现在的话说,李白其实是个“好喝没量”的人(张遂拿李白当算术题,也是说他好喝,并没有多大的量)。让他少喝点,也就是喝“一斗酒”能够写诗百篇。喝多了,就只有“酒家眠”了。至于后人尊李白诗仙之外,还称酒仙,应是出自李白和杜甫共同为他量身打造的那句“广告词”:“自称臣是酒中仙”。——对李白来说,自称酒中仙,那是酒话,当不得真。对杜甫来说,那是重复李白自己的话,他不需要负什么责任。否则,就无法解释酒仙这个荣誉称号为什么落到李白头上,而没有落到比李白酒量大得多的刘伶、焦遂头上。
能够让李白写诗的一斗酒,对于李白是个什么感受呢?笔者揣度,应该是“微醺”的状态,也就是达到可以“乘兴”的状态。因为,只有好酒之人喝到这个程度,才是思维、才智、心力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才能乘着酒兴,文思泉涌,一气呵成,挥笔而就。
但愿这种揣度能合乎李白的心思。
2013-05-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