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正文

凭栏论世 乱弹八卦 佳作赏析 讽刺幽默 资源中心小说阅读归一云思

感恩,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时间:2013/1/31 作者: 峨眉山人 热度: 68597
    ——再读《苗得雨散文》一、二、三、集
   
  在写读后感《散文难得像说话》一文时,我就被《苗得雨散文》三集中<命运之缘>、<一双双大手的扶持>所震动,感到这里边有一种精神,一种情愫在牵拉着我,这就是报恩。但要写一篇文章似乎又理不出头绪来,于是一直徘徊在难以割舍当中。正在此时,电话中传来苗老以78岁高龄数日写出一万余字的散文《六登孟良崮》的讯息。电话中苗老那喜悦的心情仿佛给我出了一个题目,感恩,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也找到了苗老78岁笔耕不缀的那股劲头是哪里来的答案。
  
  为了证明我这个命题,我不止次的重读《苗得雨散文》三集,从这一集中,我们得知苗老之所以成为名扬全国的“孩子诗人”,首先是得到了当时《鲁中大众》社长宫达非的发现,并安排牛玉华编辑具体培养,使一个当时在5000多名工农通讯员中排名2000多的苗得雨一花独秀,这里边自然少不了苗得雨自身的颖悟、执着、奋斗,但伯乐在任何时候都有改变命运之功效。文中苗老坦承“能够得到领导上有组织地培养,是多么难得的幸运,不然的话,虽然我有坚持写作的兴趣,但只能是农村文化活动的平常一份子,即使夭折不了,也不会走出家乡那片天地”。感念之情溢于言表。从于寄愚部长的汇报,高克亭书记的表态“这个孩子要培养”,到牛玉华的两篇介绍文章先是延安《解放日报》发的电讯《十四岁的孩子诗人——苗得雨》,后是发在《浙江日报》上的《介绍从工农通讯员到孩子诗人苗得雨》一万多字的长文就把苗得雨推到了应有的位置,应该说成了全国青少年学习的榜样。这是从正面来反映苗得雨的成就。当苗得雨1949年赴京参加全国第一次团代会,有人帮助苗老写诗未经苗老同意便朗诵捅了漏子时,苗老受到委屈和不公时,又是当年的县抗联主任,后来的省委书记李子超秉公直言“这个小伙子,我了解”,制止了不该发生的事。读到这里,那个蒸蒸日上的时代,那些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编辑跃然纸上,一代群英皆呈现眼前。那个时代不仅成就了一个孩子诗人,也让我们看到了共产党、八路军为什么会一往无前,无往而不胜的。联想目前,新闻、文学单位某些人的假公济私、待价而沽、认人不认稿、认钱不认人的不正之风,真让人有一种时过境迁,怀念当时共产党员的酸楚。意犹未尽,顺着这条线找下去,我又发现了《苗得雨散文》二集中苗老写的<访师记><玉华老师帮助我>,从这里我们详详细细看到了苗得雨那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一颗闪亮的心。
  
  凭心而论,每一个人的进步都不可或缺的遇到伯乐,古亦如此,今亦如此,但是许多成了名的大家,除了毛主席对徐特立提到过“你过去是我的老师,现在是我的老师,将来仍是我的老师”。臧克家不忘《老哥哥》《六机匠》,艾青不忘《大堰河,我的保姆》,在文学界,有几人提到自己得到别人的奖掖和提携呢?他们一饱忘了百年饥,一出场不是信口雌黄、目空一切,就是三缄其口,只有过五关,没有走麦城。像阿Q一样怕人揭开自己的伤疤。而苗老却不这样,近50年了,仍念念不忘人家的功德,念念不忘自己的闪失,和盘托出,毫不遮掩。他不仅一首首例举牛玉华老师给他改的诗,也一字不拉的述说牛玉华老师对他的批评。不仅写陶钝的友谊,也写陶钝调他进省文联,不仅写北京文讲所田间、丁玲、艾青等人对他的教诲,一篇《无法投递的信》更把与诗人张志民的情谊写到了断人肝肠,从这些洋洋洒洒的感恩文章中,我仿佛看出苗老之所以宝刀不老,笔耕不缀,仿佛是带着一颗感恩的心,为报国恩去写《旱苗得雨》,为报党恩去战斗,为报自然恩写山水,为报祖母恩、父母恩而去吟诗。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因而动力不减,于是使我有了这个题目——感恩,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赞(0)


猜你喜欢

推荐阅读

参与评论

1 条评论
×

欢迎登录归一原创文学网站

最新评论